國辦《意見》政策解讀4: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加快推進生態修復

2024-06-25     極目新聞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該《意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舉措,對後7年禁漁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意見》特彆強調要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開展重要棲息地修復,內容具體、針對性強。

科學評價禁漁取得的成效

禁漁三年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量呈恢復態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主要有以下4個顯著特徵:一是土著魚類種類數量明顯增多;二是魚類資源的總量明顯增長;三是四大家魚等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個體比例明顯增加;四是長江江豚、長江鱘、胭脂魚、岩原鯉等珍稀水生動物的出現頻率明顯提高。但是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仍處低位,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長江幹流、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為「較差」。葛洲壩下中華鱘親魚(指性成熟、可參與繁殖)僅13尾;長江鱘監測到438尾,均為人工放流個體,無自然繁殖個體。此外,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外來魚類23種,與2021年相比,外來物種種類有所增加,存在一定入侵風險。

所以,長江十年禁漁依然任重道遠,必須系統謀劃和「練內功」,針對長江水生生態現狀,多措並舉強化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

強化珍稀水生生物保護

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主要代表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生活史複雜,棲息環境質量要求高,恢復速度緩慢。但其作為旗艦物種,更能反映長江水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意見》提出,要有效推動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拯救行動計劃。加大保護投入,從生境保護、人工放流和科學研究等多方面發力,加強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

一是開展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分布和生境質量調查,根據不同物種的瀕危程度和致危因素,針對性地開展保護工作。長江流域列入國家保護動物名錄的水生生物有近百種。由於生物學特徵、生活習性、分布區域的不同,其瀕危程度和致危因素也存在差異。首先摸清底數,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是科學規範開展增殖放流,持續擴大珍稀瀕危物種增殖放流規模。中華鱘已經連續7年沒有監測到自然繁殖,長江鱘自然繁殖在2000年已停止。在自然繁殖受阻的情況下,增殖放流是維持長江中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種群的主要手段。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這些珍稀物種在長江中已經不能繁殖,單純依靠增殖放流來維持其意義可能不大。但從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分析,每一個物種在系統中都具有其獨有的功能,其存在對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將人工繁育的個體放歸長江,使其具有對長江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為後期的人工繁育提供更好的親體。只有在存在數量足夠的性成熟個體的前提下,這些種類才可能恢復自然繁殖。所以,必須加強珍稀瀕危物種的增殖放流。

三是開展珍稀瀕危物種人工繁育技術研究。目前中華鱘、長江鱘已經成功實現了全人工繁殖,也就是說,可以在人工條件下把人工繁殖出來的子一代個體培育到性成熟,並通過人工催產獲得子二代個體。但這兩種魚類的野生親本留存極少,人工子一代親本數量也不能滿足需要。同時,很多珍稀瀕危物種還沒有形成可靠的人工繁育技術,有些種類可以人工繁育小批量的苗種,但只能依靠野生親本進行催產並沒有形成全人工繁殖技術。對於自然繁殖受阻甚至中止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來說,這樣的狀況對於維持其物種生存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必須強化珍稀瀕危物種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上述保護措施的實施,有利於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種群延續,降低瀕危物種滅絕風險,提升長江生物多樣性,加快促進長江水域生態修復。

推進重要棲息地修復

對於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來說,在全面禁漁的背景下,產卵場和洄遊通道的破壞往往是主要的致危因素,其中水系連通性恢復和產卵場修復至關重要。《意見》在這方面的一個亮點是,把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修復與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放在了同等位置,更好地體現了水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的理念。

一是科學劃定長江流域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掌握重要棲息地的分布和範圍,是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目前長江流域很多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的位置、邊界、分布還不夠清晰,重要棲息地的劃定標準、劃定程序等也缺乏統一規範,這些都有待於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解決。

二是實施一批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由於水電開發、挖沙採石、航道建設、取水排污、防洪工程等人為因素影響,一些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的環境條件發生較大改變,以至於無法滿足其功能需求。如中華鱘、長江鱘的產卵場對河床底質和水文情勢等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但目前其傳統產卵場的環境條件很難滿足需要,以至於即使經過了多年的增殖放流,這些種類也難以通過自然繁殖得到補充。顯然,開展重要棲息地修復,推動野外棲息地重建,是最終恢復珍稀瀕危物種自然種群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強河湖水系連通。制定重要江河水生生物洄遊通道恢復計劃,開展河流連通性恢復,通過設置過魚設施,並結合生態調度、灌江納苗、江湖連通等措施,滿足水生生物洄遊習性和種質交換需求。《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2年)》顯示,赤水河是流域唯一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達到「良」的水域,明顯優於其他水域。這與赤水河幹流依然保持自然連通有直接關係。長江流域各類涉水工程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對水生生物及其重要棲息地造成了影響。《意見》提出的河湖水系生態修復措施,根本的出發點是儘可能在已有涉水工程的正常功能與水生生物保護之間實現平衡和協調。

四是加強對水域開發利用的規範管理。統籌處理好開發建設與水生生物保護的關係,嚴格限制並努力降低不利影響。科學開展開發建設項目對水生生物影響評價,對於產生不利影響的涉漁工程,優先考慮優化選址選線,避讓相關影響區域,確實無法避讓的,要規範補償標準,明確補償用途,創新補償措施。《意見》明確提出,地方按規定統籌實施好長江流域有關涉漁工程補償措施,進一步發揮政策資金合力。由於河流生態系統的縱向連通明顯,不少水生生物的分布區域也比較廣泛,一些建設項目的實際影響範圍往往遠遠超出其臨近區域。但受各種客觀因素制約,具體涉漁工程補償措施只能在有限範圍內實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後,其成效可能並不顯著。因此,需要從流域角度出發,統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最大限度發揮生態補償資金效果。

(作者:姚維志 系西南大學教授)

(來源:農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dd8918d0ea058b1eb3f39d9fa7d6e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