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釣魚愛好者,而魚又是變溫動物,為了提升釣技,下了狠功夫看了無數國內和海外論文!
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演化而來,某個角度恆溫動物是變溫動物更為高級的生理性狀。
從數億年的結果來看,恆溫動物比變溫動物競爭力更為強。
但是恆溫動物比變溫動物生理上缺陷,這個觀點我認為有點偏了,應該說恆溫動物比變溫動物相對更費能。
一樣的環境下,變溫動物的數量可以是恆溫動物的幾十倍,因為變溫動物可以在外界環境或者食物供給情況變化較大的條件下存活。
它們只需要較少的能量來維持體溫和生理機能。食物中得到能量也能更好用於生長,變溫動物把食物轉化為生長的效率比恆溫動物更高。
一、釣魚人看魚這種變溫動物
根據魚這種 變溫動物的行為調節機制 來制定釣魚策略,魚對溫度的微小變化都十分敏感,魚會在水中換到不同的深度。水溫會影響魚類產卵、幼魚發育和成活率、魚類餌料代謝和生長產生影響。
魚的新陳代謝指的是魚為了維持生命在體內進行的各類化學過程,比如生長、覓食、產卵、新陳代謝、存活等等。
1、與自身新陳代謝功能相適應的適溫層
不同魚類適溫層:翹嘴15-32度、鯽魚15-25度、鯉魚和鲶魚20-25度、鯿魚15-30度、鰱魚22-32度、羅非20-35度。一般來說,淡水魚適溫層在15-25度之間。
美國魚種對應適溫層,這裡溫度是華氏度!國類魚種也是一個道理
2、釣魚人說「夏釣深」「冬釣陽」
魚類在外界溫度升高時,代謝率高,體溫跟著上升,它們就躲在陰涼的地方,以利於身體內溫度散發;
在溫暖的水中,魚類差不多整天都在覓食,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等到水溫變冷,魚類幾乎整天不覓食。
外界溫度下降時,代謝率也低,體內產生熱量不足以抵消身體表面的散熱量,它們就得靠日光下取暖,吸收太陽輻射能提高體溫,或者極少或者不進食,呼吸微弱,活動遲鈍,棲息在結構或者水草下等。只要水溫不是低到魚的耐受溫度,就不會凍死。
美國魚種在不同溫度下生長率差異,國內魚種也是一個道理
3、路亞人說攻擊區域strike zone
水溫越低,魚類不願意覓食時候,特別是路亞釣時候,魚餌的動作幅度要越小並且要離魚越近,才會獲得咬口。
路亞對象魚為了不浪費任何能量,它們表現懶惰,不會冒險游得很遠去捕食。這個時候路亞對象魚有個攻擊範圍,我們假餌要移動得慢,像鉛頭鉤釣組、抽停餌或者其他精細釣組能夠在相同地方懸停,魚線也會選擇更細,讓假餌泳姿更為真實,更像真正模仿餌。
鱸魚攻擊範圍,正視圖和側視圖
二、名詞定義-根據體溫是否恆定來劃定
1、變溫動物,又叫冷血動物、外溫動物。比如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
這類動物身體所產生的熱量抵不上其所丟失的熱量,以及缺少體溫調節機制,所以體溫保持不了一定水平,體溫的提高主要靠吸收外界比如太陽的熱量,體溫隨著環境溫度改變而改變,比如魚的體溫隨著水溫變化。
大部分變溫動物在天氣寒冷時,體溫被調節到接近環境溫度水平,動物不活動,不進食,心率、代謝率和其他生理功能均相應降低,進入冬眠狀態。但是魚並不冬眠,活動變得遲鈍。
魚類變溫動物習性節能,釣魚人去很少有人去的死水塘,依然能釣獲,這裡魚依然能夠依賴微生物生存。
2、恆溫動物,又叫溫血動物,系變溫動物的相對詞。比如鳥類、哺乳動物。
了解變溫,一定需要了解恆溫。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保持體溫相對穩定的動物。恆溫動物都是在進化歷程中,由變溫動物進化而來。
恆溫動物由於體溫都在正常範圍,一年四季都能保證正常生命活動,一般來說不需要進行休眠,更不需要冬眠。
三、生命活躍範圍
變溫動物只有在比恆溫動物與人類可接受的小得多的溫度範圍內,才會有充分活躍的生命活動。
引用說明:
《動物們的神奇感官》德國 費陀斯 德浩謝爾,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