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3種態度培養3種孩子

2019-11-11   熊貓兒科

摔跤就不是誰的錯,而是成長的過程!

對學齡前的寶寶來說,摔跟頭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兒。

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孩子行走不是為了行走,而是受好奇心的驅使。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喜歡獨立去探索世界

摔跤,是學齡前孩子發展平衡和協調能力的重要部分

它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學會評估環境中的風險,量力而為,也讓孩子有機會應對疼痛引發的恐懼等情緒,發展復原力。

面對摔跤,3種態度要不得

1、過度緊張,馬上扶起

寶寶你沒事吧!哎呀,怎麼這麼不小心

孩子生活經驗不足,摔倒後不能判斷情況的嚴重程度,通常有1、2秒鐘的空白時間,在等家長的反應。

如果家長立馬驚呼、扶起,寶寶就會認為:看來我真的摔得很嚴重!好可怕!於是,開啟了大哭模式。

  • 對寶寶的性格影響: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安全,受傷有時候不是小心就能避免的。緊張的情緒或責備的語氣會令寶寶過度謹慎,不敢做有受傷風險的運動,阻礙身體平衡和躲閃能力的發展,削弱遇事時的自我保護能力。

2、自責或者責怪其他物品

寶寶不哭不哭,來我們「打地」,都怪它!

老一輩家長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摔倒了,將責任轉移到物品身上。這種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壞且深遠

這樣的話聽多了,孩子就會覺得:別人應該為我的摔倒負責,正常情況下我是不應該摔倒的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一個自私自利,認識不到自己不足的人。

長大之後會出現不服管教,認識不到自己錯誤同時不斷犯錯的惡習。

  • 對寶寶的性格影響: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養成,孩子遭遇挫折時就會大發脾氣,責怪他人或物品,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評估風險。

3、態度強硬,堅決不扶

堅強點兒,自己起來!

當孩子摔倒時,這類家長不會去詢問,或者扶孩子起來,甚至不允許其他人扶孩子起來。

而是要求孩子自己站起來,以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這類家長的本意是為了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但往往適得其反

讓孩子覺得:我怎麼樣爸爸媽媽都不會幫我

這一類家長引導出來的孩子往往比較冷漠,因對外界和家長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 對寶寶的性格影響:孩子進入非常不安全的狀態,寶寶會想辦法「重新建立聯結」,變得粘人。

但如果長期沒有效果,那麼他就會放棄,形成過度好強、冷漠的性格——拒絕別人幫助,也不主動幫助別人,往往會受到極大的挫折。


這樣看下來,似乎扶也不對,不扶也不對。寶寶摔倒後,到底該怎麼做呢?

孩子摔倒,你可以這樣做

1、把擔心藏起來

比如輕快地問一句:「你還好嗎?」類似的話是要表明兩個態度:

摔跤很正常,我並不會因此生氣或責備;

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顧,我都在這裡。

在孩子向你尋求幫助之前,不主動去幫孩子,但在孩子說我需要你的時候,也不拒絕,就是培養獨立性的正確做法。

聽到這話,如果沒有摔疼,寶寶就拍拍屁股去玩啦。

2、理解寶寶的情緒,和對立物握手

有的孩子發脾氣: 「打地!打!」父母要理解他們是在表達情緒,應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如:「寶寶嚇了一跳。媽媽知道你嚇了一跳,沒關係,媽媽在呢。」

然後告訴孩子:與其把自己摔倒怪在其他因素身上,把委屈轉化成憤怒。不如「握手言和」,「剛剛地也很疼,我們一起幫它揉揉」。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樂觀和勇敢的態度,積極面對生活的挫折。

3、事故回放,吸取教訓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可以把他摔倒的過程變成故事,用幽默的方式演出來。如模仿他的聲音:

剛才我手裡拿了大盒子,心裡只想著快點把積木拿來和媽媽一起玩,誰想沒看到地上的火車,啪嚓,拌倒了!」

孩子看到媽媽摔倒,哈哈一笑,不僅情緒完全排解了,還學到摔倒的真正原因。

然後媽媽再演一次如何清走地上障礙,順利通過,孩子就知道下次怎麼做就不會摔跤啦。

總之,面對摔跤這件「小事兒」,孩子需要的不是替罪羊,而是學會怎麼做更安全

孩子摔倒後父母的態度,看似是個生活的小問題,但是卻關係日後好習慣養成的大問題。

爸爸媽媽要引導孩子面對挫折,不能把錯誤怪到別的事物之上。

研究顯示:孩子摔跤時,爸爸媽媽正確的處理方式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運動、情緒管理、風險評估等能力,也能幫助孩子養成勇敢、獨立的性格。

點個【贊】讓更多寶貝可以在摔跤後勇敢站起來,繼續狂奔~

獲取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熊貓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