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最近很焦慮:孩子8個月了,要不要給孩子報早教班?
兩種論點「抓住0-3歲關鍵期」和「早教班如何毀了你的孩子「一直在她耳邊環繞,讓她舉棋不定。
早教班
今天熊貓君就跟大家聊聊早教這件事。
早教班
有用!但並非 非上不可!
上早教機構有好處
首先,它給忙碌的父母提供了和孩子全身心互動、親密接觸的機會;讓他們更清楚孩子的獨特個性、成長節奏以對日常教養適時調整。
其次,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引導、和不同年齡段孩子相處、互動、遊戲的父母,早教機構提供了一個思路,一場延伸。
不上早教的孩子就會輸?
先給大家看個小故事吧:
前幾天,芒果媽媽碰到一位老同學帶孩子去上早教課,那小女孩和小芒果年齡相仿。兩個孩子第一次見面,她一直怯生生的躲在媽媽背後,而小芒果雖然也緊緊拉著媽媽的手,但是卻主動的和小朋友打招呼。
「嗨,你好!我的名字叫小芒果,你呢?」小女孩沒有回應。
小芒果還不氣餒,又問「我五歲了,你呢?」她還是不說話,而且還更羞怯了。
小芒果本來想藉助於媽媽的幫忙,可是看倆位媽媽聊的火熱,便自己想辦法,她掙脫媽媽的手主動過去拉著小女孩的手說,「你不用害羞,我們可以做朋友的。好不好?」
芒果媽媽的同學,當時就激動的叫了出來,「哇,瞧瞧這孩子,你是怎麼教育的呀,這麼懂事,這麼大方。」芒果媽媽還沒有回答,她又問「你在哪個早教中心上課呀,我們這上了四五年了,怎麼也沒有把她變大方。」
事實上,芒果媽媽並沒有給孩子報任何早教班。澳大利亞兒童發展研究專家麥可·C.納格爾在《生命之始:腦、早期發展與學習》一書中指出:
「除非是生活在極度與外界隔絕、極度貧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與家人的互動和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已足以促成兒童健康、全面的身心發展。」
早教機構的顯著效果,只有在極端環境下(如極端貧困、父母不能給孩子提供正常互動)的孩子身上才明顯,而且必須是相對專業的早教機構。
早教
有些父母沒辦法高質量陪伴孩子,資金等方面條件又允許,選個早教機構也不錯。問題是早教機構怎麼選呢?
上試聽課
做決定前建議父母一定要帶孩子實地感受下,除了感受老師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關鍵是感受裡面的人和引導方式。
早教
我體驗過一個早教班。老師用大喇叭上課,你都分不清孩子在參與遊戲,還是完成指標。甚至有個小女孩過平衡木時慢了些,就被「拖」著走了,家長還回頭連聲對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慢了」。
想真正啟發孩子的能力,需要的一定是一個安心、輕鬆、慢步調的啟蒙環境,老師能夠看到孩子,觀察到孩子的反饋,並且給予積極、正向的回饋。
如果老師眼裡沒有孩子,只是維持秩序、走完課堂流程,甚至在評估孩子的時候貼標籤,這樣的早教,除了帶來「贏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和「你追我趕」的緊張,還剩什麼?
看距離和交通
一般早教機構課程時間跨度會比較大,想要堅持下來,就得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舟車勞頓。
選擇離家近、交通方便的早教機構,孩子不會因為等待消磨掉興趣和期待。
早教要不要上
看硬體設施、衛生條件
如果一個機構的玩具、器械過於破舊,會增加安全隱患。清潔方面做得不到位,會增加孩子感染細菌、病毒的幾率。
但新裝修的機構也要慎重考慮,甲醛等有害物質也會損害孩子的健康。
× 過早送孩子去早教班
在嬰兒最初幾個月需要舒服、溫暖、營養和安全。還有和平和寧靜。
生活本身——消化、地球引力、穿衣、周圍的人等已讓嬰兒目不暇接地去適應,沒有必要再把ta們送到早教機構進行額外的刺激。
早教
× 給孩子報過多的早教班、興趣班
不要讓孩子一天上超過兩節課。孩子需要無目的 、無意義的「鼓搗」時間,適度的放空和無聊感是創造力滋長的土壤。
近10年中的眾多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在兒時有機會多跑動、多發獃、多做白日夢、多在自然環境中隨意玩耍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另一個大腦發育關鍵期中,反而會呈現出異乎尋常的爆髮式學習能力。
× 試圖撒手交給教育機構
這種想法永遠都不要有。我所堅持的一個理念是:最好的啟蒙學校在家庭,最好的啟蒙老師是父母。
× 上早教比不上早教 孩子更聰明
別過度迷信早教機構,早教在家也可以做得很好。
家庭中的親子閱讀、適齡玩具、高質量的陪伴和互動、掌握前言的早教引導方法等,才是啟發孩子發展各方面能力的關鍵要素。
要不要上早教班
所以,那些被恐慌和焦慮驅趕著的父母們,不要去問別人「要與不要」的答案,早教≠早教班,觀察你的孩子如何探索,理解他的世界,你的答案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