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穀雨 京西擔禮村「開市香椿」快一拃長了

2020-04-19     新京報鄉村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從穀雨開始,北京平原地區的果樹花期已經接近尾聲。而山區,由於氣溫相對低,種植業開始的時間要比平原晚個十來天,香椿也是如此。實地探訪門頭溝多地後不難發現,穀雨前市場售賣的香椿大多來自河北省,門頭溝山地香椿上市期通常是以穀雨為節點,從妙峰山到齋堂依次長成。穀雨前後,靠近平原的香椿剛剛進入採摘期,山谷深處的香椿也才冒芽。據當地村史記載,門頭溝妙峰山鎮擔禮村的香椿曾在明清時期就被當做「開市香椿」,其他地區的香椿定價都不能超過擔禮村的。


沿路景色都是初春的樣子

穀雨前後,京西門頭溝的山谷里春意正濃。經過一冬,山脈的墨色里萌生出新綠。永定河的河灘上,連片的蘋果樹、葡萄藤已經修建得整整齊齊,果花還沒怎麼開。河谷岸邊生長的蒲草還都是大片的枯黃色,水面偶爾會飛起一兩隻不知名的水鳥。

和市區初夏的景象不同,進到山裡走穀雨,有種「複習」春天的感覺。人為建築物逐漸轉換成峭壁、河谷,滿目青翠,沿路景色都是初春的樣子。從龍泉鎮琉璃渠村開始,溪流伴著109國道一直向西延伸進山谷。

山路上,往來的車輛並不少。路邊田塊、果園裡,時常能見到翻地、剪枝的身影,所有靠近國道的村子,都設置了體溫檢測點。和上一個春天不同,今春,人們走到哪裡都會戴著口罩。

門頭溝深谷里的香椿剛冒頭

受到疫情影響,門頭溝妙峰山、爨底下等景區還沒營業,景區附近的旅遊商品售賣亭大多蓋著圍擋,原本賣山貨時鮮的攤位也都關著。

在齋堂鎮碰到青龍澗村的張大姐時,她剛好和老伴帶著小孫子在村邊玩。在她眼裡,香椿樹根本不用管理,一般種在房前屋後,田頭地邊。每年地里都會冒出新枝條,不管是老樹還是新枝,頭茬香椿的味道是最好的,煎雞蛋,做面碼,風味獨特。像這樣的香椿,村民一般都捨不得自己吃,會賣給遊客或者當作時鮮,送給親戚朋友。

香椿冒出了新芽。受訪者供圖


「我們這兒穀雨的香椿剛冒頭,還沒到能吃的時候。」張大姐說,按照正常年景,最快也要等到「五一」以後。

幾乎被遺忘的開市香椿

同一條溝谷,靠近平原地區的擔禮村,紅頭香椿已經長到快一拃長了。

距離齋堂鎮50公里的妙峰山鎮擔禮村,這兩天,村民尹丹都會上山采香椿。「穀雨前後的香椿味道最鮮,早於或晚於穀雨,味道都不如這會兒的。」

儘管是嫁來的媳婦,尹丹發現擔禮村有不少老傳統,僅僅是香椿,還曾在明清時期有過一段「網紅」經歷,被當做香椿上市的價格指數——開市香椿,其他地區的定價都要參照擔禮村的。

據《擔禮村志》記載,德勝門的果子市售賣香椿的時間和價格要以擔禮香椿為準。

「山區低溫環境下香椿生長緩慢,因此口感嫩、味道足。明清時期,德勝門果子市立下行規,以擔禮村的香椿作為同類時蔬的最高定價,其他地方的香椿不能超過這個價,」尹丹從村志里發現這段記載時,為幾乎被人遺忘的開市香椿感到惋惜。為此,3年前,尹丹兩口子回村創業,當起了全職農民,還成立了北京百旺創新種植專業合作社,從種梨樹,栽玫瑰開始,發掘擔禮村的農旅資源。

「最近山路都還封著,但是本村人上山幹活不受影響。穀雨香椿都是我們採下來,快遞給老客戶。」其實,對尹丹來說,種香椿只是「捎帶手」,她更想把妙峰山京白梨和高山玫瑰種好,藉助妙峰山的自然資源,讓更多人了解京西文化。

王紀辛(媒體人)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Uc5mnEBfwtFQPkdAc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