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泊秦淮:杜牧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嘲諷歌女?

2023-06-30   瀾風說

原標題:揭秘泊秦淮:杜牧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嘲諷歌女?

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泊秦淮》,是不是在罵歌女,我們還得分析一下。首先來看這首詩的全文:「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是詩人夜晚遊覽秦淮河的時候寫下的,大唐王朝的首都雖然在長安,但是,有著六朝煙粉的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繁華依舊,特別是秦淮河當時兩岸是酒樓林立,一到夜晚就是笙歌管弦之聲,不絕於耳,都是達官顯貴來此消費娛樂的。

詩人乘船看到了在皓月的清冷光輝籠罩下的河沙,和如煙似霧的氤氳水汽籠罩下的河水,感到陣陣寒意,夜色朦朧中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的酒家,這時候聽到不懂亡國讎恨的歌女在為客人唱歌。

唱的是《玉樹後庭花》這樣的亡國之音,歌女為了生計客人要她們唱什麼她就唱什麼,她們並不懂得什麼是亡國的仇恨,但是那些達官顯貴卻還像當年陳後主一樣,在隋朝大軍隔江相望就要消滅他的國家的時候,還在和宮女尋歡作樂,唱《玉樹後庭花》。

這首詩這樣一解釋也就清楚了,杜牧表面是說商女——歌女——不懂得國破家亡的危險,實際是說那些在這裡消費的達官貴人,毫無危機意識,根本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

當時的唐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大不如前了,社會危機重重,但是這些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沒有一點為國家社稷安危著想的意識,而是貪圖享樂,整日沉溺於酒色之中,流連於酒樓歌館之中。

這是十分危險的,幾乎和當年的陳後主陳叔寶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這樣下去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遲早要丟掉,為此這位心憂天下的詩人,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憤的作品,有人說「憤怒出詩人」,杜牧這次真的是憤怒了,於是這篇詩作就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杜牧為什麼會這樣?這還要從他的出生和成長經歷說起。杜牧的祖父是唐朝宰相杜佑,他的父親是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杜牧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官僚家庭,從小就受到極好的封建正統教育,所以這也養成了杜牧從小就注意政治,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

杜牧不但關心時事還積極的建言獻策,十幾歲的時候正好趕上唐王朝征伐藩鎮,於是他認真研究《孫子兵法》,還寫了十三篇的註解,而且結合實際給當時的宰相李德裕上了平虜策,被李德裕採納,竟獲得成功,可見杜牧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都是很出色的。

杜牧26歲進士及第,在外做官多年,一直都很順利,後來到京城長安為官。他的成長經歷培養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所以他在從政為官和詩文創作中,都表現出了這種思想感情,面對大唐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對大唐王朝的前途命運十分擔憂,於是就在夜遊秦淮河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這體現出一個詩人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負責精神,和深深的憂慮,在詩中,作者假借商女為批評對象,對當朝的權貴提出了批評和質疑。

這是一種曲筆,不能直接批評和質疑朝廷權貴,否則會遭到打擊報復,所以杜牧就用指桑罵槐的藝術手法,迂迴的批評和質疑當朝權貴。這是詩人的智慧,也使詩作具有更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