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政:潯城風月——小巷曲折幾易名

2023-02-01     馮曉暉

原標題:錢政:潯城風月——小巷曲折幾易名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九江文史專家們撰寫研究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個別標點、分段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訂與改寫。

註:本篇選自2020年發行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逸聞》。

大中路的德潤里與錦新里,舊時統稱「和樂里」,只不過,「錦新里」原名「景星里」,兩條巷道走向與現今大同小異,恰似向右歪倒的英文字母「F」。

早在清末民初,此段地理位置屬西門外大碼頭街,湓浦坊片區。自九江商埠開放後,這裡便成為「城外」水陸碼頭經濟商圈的「後花園」。一時間,店鋪商肆鱗次櫛比,人煙湊聚,車馬喧闐。尤其是原河濱街(今廬山北路段)南端東側小巷深處,頗為燈紅酒綠。此便是九江文獻資料記載的:「潯埠妓院,早年皆在西門外大碼頭和樂里弄內。」

和樂里,1921 年命名。取《禮樂記》「正聲感之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樂興焉」。大有「和睦安樂,和協音樂」之美意。里巷內有名傳一時的青樓廣濟幫「小居仙」、揚州幫「煙花二月坊」和「蘇杭樂」等幾家。

隨著「濱興州開闢,火車站成立,龍開河西漸形繁榮,所有妓院,由官廳諭令,限遷河西三馬路一帶」。自 1928 年拓寬貫通東西大街後,和樂里巷道整治也相繼進行。一段由大中路起始,曲折彎沿百餘米,將老「景星里」併入,合稱「大中路和樂里巷」,有住戶門牌 1-21 號。而原從河濱街(今廬山北路段)起始的和樂里,更名為「河濱街德潤里」,有住戶門牌 1-6 號。但兩條里巷在縱深處還是相通的,並由支巷可通當時九江青年會戲院(今消防隊院內)。

自從將風塵行業遷出後,隨之進入的有關報轉運業「久昌」「李恆茂」「義記協」,著名郎中魏錫二,雜貨鋪「太昌號」,「李良宏記」,而所謂「河濱客棧」,「劉記茶社」,卻暗地裡還在經營風花雪月之勾當。

抗戰淪陷後,由於當時日軍西面攻城,炮火強烈,德潤里、和樂里民居大多毀於炮火。從此小巷深處的殘垣斷壁,飽經八年歲月的滄桑侵蝕。勝利後,這裡慢慢又恢復起來。原德潤里巷道內,新起房屋眾多,人口也日漸興旺;而老「景星里」僅存故道遺址,況且兩巷原本互通,所以人們習慣統稱這裡為「德潤里」。直到 1980 地名普查時,有關「和樂里、德潤里、景星里」才被清理原由。為此,特將原「景星里、和樂里」故地,以諧音「錦新」重新命名。至於「和樂」,原本無不良含義,只因當時為風月場所,難免理解成貶義地名,所以棄之不用。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由於巷道內幾經房屋建和路面修築,僅十多年左右時間,其中人文、地理在不經意中均有變化。據 1987 年《九江地名志》記載:德潤里,西起廬山路,東由錦新里轉南至大中路,長 320 米,寬 2 米,有居民 61 戶 219 人。錦新里,南起大中路,北依市二醫院圍牆,長 280 米,寬 15 米,有居民 41 戶 166 人。到 1990 年城市道路普查時:德潤里,起自廬山路,止於大中路,長 159 米,寬15 米。錦新里,起自大中路,至德潤里,長 101 米,寬 12 米。而 1998 年湓浦街道新編住戶門牌時,德潤里有 1-12 號,錦新里有 1-22 號。

如今,城市發展,城區大規模改造,上述里弄均改在改造規劃之中,或堵塞或拆除,不復存在。這些地名已成為歷史地名保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讀後記:錢政老師的這段風月故事,哈哈哈……也只有老一輩才寫得出這種文字呢。錢老師講述的這街巷,如今在地圖上搜尋不到,或許已經拆了,我估計位置在下圖的紅圈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現在的情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8b281fd6719d8224a22112df7a2ec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