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其初心,始終不變。——蘇軾
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是每一個創業者的夢想,所謂的企業做大做強,無非表現在資金更加雄厚,產品市場占有率更高,更能得到老百姓的喜愛這幾個方面。
想要快速達到這一目標,通過上市籌集資金是最好的方法。企業上市可以從公開股票市場當中募集巨額的資金,同時還不需要承擔如同銀行貸款一樣的利息,從各方面來看都是企業與工作雙贏的選擇。
一般來說,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之後都會謀求上市。但有一些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我國曾經有一位民企「藥王」,企業一年的營業額達到800多億元,工廠修得像故宮,可他卻堅持不上市。這位企業家,他是誰呢?
一、艱難創業,玉汝於成
他就是徐鏡人,雖然企業的營業收入高得驚人,但他卻對上市十分的排斥。這是因為他擔心企業一旦上市就要受制於投資者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的發展,為老百姓提供真正需要的產品。
徐鏡人算得上是一代傳奇企業家,是中國上個世界企業家中的佼佼者。他白手起家創辦藥廠,在當時下海經商的時代背景之下,這種勇氣與毅力同樣十分難得。
參過軍的徐鏡人將部隊當中的優良精神充分發揚到了現實之中,1966年,22歲的徐鏡人剛剛從部隊退伍,被分配到了一家小工廠里。這是一個位於泰州的小鎮,徐鏡人進入這家工廠之後,薪水雖然不十分豐厚,但日子也還算過得去,有升遷的盼頭。
可徐鏡人卻不是一個喜歡安定的人,他有勇氣有謀略,在工廠乾了幾年之後,他積攢下了一定的積蓄,同時也拓寬了眼界,摸清了工廠運作的規律。在那之後,他與幾個工人一併從這家工廠出走,開辦了一家新工廠。
最先開始徐鏡人看中的就是製藥行業,他與幾個工人一道同吃同睡,打算將這一企業轟轟烈烈的幹起來。徐鏡人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積蓄,同時還通過各個渠道籌集資金,親戚朋友他借過,銀行貸款他找過,為了籌集到足夠生產的資金,徐鏡人願意嘗試一切。
1971年,徐鏡人的工廠終於開了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簡陋的製藥作坊,除了一些工人以外,還有就是一些老舊的設備,甚至連維修設備和保持設備運轉的技術工人都沒有。
雖然徐鏡人在這之前已經積攢下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對於一家企業究竟應當如何運行,怎樣做好產品,怎樣找到市場怎樣將產品與大眾需求聯繫到一起,徐鏡人在這些方面都是紙上談兵,一接觸到現實時,徐鏡人徹底崩潰。
最初的幾年,徐鏡人的企業幾乎人員處於虧損狀態。如果不是徐鏡人憑著自己軍人的毅力咬牙堅持了下來,恐怕現在也不會玩這樣的輝煌。跟他一起創業的人來了又走,只有徐鏡人一直堅守在原地,一步都不肯退讓。
1988年,一件黑天鵝事件拯救了徐鏡人。上海地區突然有非常多的人被檢測出感染了A肝,這在當時引起了一定的恐慌。由於信息不暢,人們當時認為傳統的中藥製劑板藍根顆粒可以有效的預防A肝傳染,市場上對板藍根開始供不應求。
在這樣一個混亂的市場當中,徐鏡人最難意外地得到了一筆天大的訂單。有一位訂貨人病急亂投醫,竟然向他這個小作坊訂購了足足400萬包板藍根顆粒。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但是,對於徐鏡人來說,他是個商人,無利不圖是他的本性。雖然他的工廠每個月僅僅只能生產出5萬包板藍根,可徐鏡人還是大膽的接下來這筆訂單,給訂貨商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將這批貨按時交付。
最終,徐鏡人成功的向訂貨商交出了385萬包板藍根,雖然不到400萬包,但卻也相差不大。經過這一次事件,徐鏡人的小作坊成功開始盈利。而他也有了一個外號,「板藍根大王」。
有了這第一波的發展之後,徐鏡人在製藥行業的發展就顯得順風順水多了。揚子江藥業在市場上也算是打出了名氣,市場拓展開了,徐鏡人已經有了資金可以用於研發。
1993年,揚子江藥業推出了一款中成藥「胃舒顆粒沖劑」,這款沖劑的出現,意味著揚子江藥業不再僅僅只是一家藥品製造商,而是正式邁入藥品生產商的行列。徐鏡人將製藥與造藥聯繫在一起,不再僅僅只是其他人的加工廠。
2018年經過多年的發展,揚子江藥業一年的營收達到了800多億元人民幣,徐鏡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民企「藥王」。
在徐鏡人的揚子江藥業發展的過程當中,他一直堅守著三條信念,這三條信念是什麼呢?
徐鏡人堅持一條「三不」政策,那就是不搞兼并聯合,不盲目上市,不搞不熟悉的業務。
二、不忘初心,堅持自我
作為一位民營企業家,當徐鏡人看著自己企業走上正軌的時候,他的內心也開始琢磨起企業管理來。像徐鏡人這樣的創業者,既不是出身科班,同時也沒接受過什麼系統的管理培訓,只能從實踐當中一點一點的積攢管理經驗。
看著周圍的企業都在轟轟烈烈地搞兼并,搞上市,搞業務拓展。徐鏡人卻在這時放下了腳步,開啟了自己思索的步伐。在他看來,一家民營企業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將企業的產品做好,搞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最終將會得不償失。
尤其是上市,在徐鏡人看來,上市可以說是企業的大敗筆。徐鏡人希望將揚子江藥業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希望任何人插手他的經營與管理。而一旦揚子江藥業上市,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時時刻刻看投資人的臉色,看股民的反應。
他希望將時間與精力更多的花費在企業產品上,而不是在市場上做無謂的消耗。股民們才不會管一家企業的產品做的有多好,也不會管這家企業究竟是不是為民著想,他們擔心的永遠是股價,永遠想著股價提升而不是下降。
與其操心費力對於這些股民們展開一場又一場的拔河賽,不如將這些時間和精力通通都放到與企業發展有關的方面上,尤其是投入到那些藥品研發上,這才是一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徐鏡人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堅持這樣一個「三不」政策,而且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持這樣想法的人在揚子江藥業內部不在少數。
揚子江藥業總廠早就已經一改曾經的小作坊模樣,如今工廠修的像故宮,從外表到內在,這家工廠無處不顯示著一家民營企業所應有的活力。
在這家工廠的建設上,徐鏡人也是頗費心思,他將其建成了故宮一般的模樣,這也是他承擔起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他希望企業也能夠承擔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盡一份自己的作用。
總結
企業的發展源頭究竟是什麼?企業到底應不應該上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對於歐洲與美國社會的企業來說,上市是最好的選擇。上市就意味著可以拿到股民們的投資,可以有更多的資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而中國的股票市場卻永遠都顯示出一種奇特的氛圍,不成熟的股民讓中國的股票市場一直飽受震盪。徐鏡人的選擇確實是具有一定的時代正確性,不過,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我國股票市場的建設,徐鏡人之後的接班人或許會將企業上市提上議事日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9ab07068e04b1b1b12573923d5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