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澎湃」不動

2023-11-17     張書樂

小米又開始澎湃了!

日前,小米汽車現身新一期工信部目錄,申報企業名稱為北汽集團。

小米汽車生產資質「借用」北汽集團,由自建工廠生產。

這意味著,自2021年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後,小米汽車即將與公眾正式見面。

事實上,小米並不是科技企業跨界造車的首次嘗試者。

2021年4月,滴滴被曝啟動了造車計劃,內部代號是「達文西」,但由於各種原因,「達文西」的新車直到現在也未能與大眾見面。

2021年初,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

曾一再表示不造車的華為,也選擇以與車企合作的方式向新能源汽車領域延伸。

騰訊也同華為一樣,宣布不造車,助力企業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業務轉型,成為騰訊布局汽車行業的另一個窗口。

小米此刻選擇實戰,有何機緣?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10月19日,雷軍於小米投資者大會上宣布,未來十年小米將投入100億美元造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並銷售。

按照其規劃,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10萬輛,此後三年累計交付90萬輛。

其在造車方面有何優勢?

需要面臨的問題都有哪些?

科技巨頭為何紛紛布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

對此,多個媒體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澎湃,就是小米的機緣。

小米造車,和其他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造車的邏輯一樣,即拓寬產品線,並形成更多現實可能。

此時進軍,時間點正好和小米自有系統澎湃OS的推出相連。

其正在跳出安卓束縛,並可能真正讓自有系統成為手機、家居和智能汽車等一系列智能設備的「大腦」。

但目前而言,小米能提供給汽車的大腦還是「未成熟」狀態。

小米生態鏈和智能汽車之間的關聯也幾近於無。

在智能汽車領域,小米只有理論優勢。

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造車,大多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滴滴靠打車積累的實時路況大數據對於自動駕駛的獨家價值。

華為在自有系統相對成熟的基礎上進階為智能汽車之腦。

此外,新能源汽車可能遭遇國外車企的專利壁壘極少,卡脖子可能性不大,加上國產電池技術在全球有一定優勢,都使得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

而新能源汽車的下一站必然是智能汽車,這給予了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入場的機會。

同時,在傳統車企普遍轉型新能源汽車的當下,也迫切希望通過合作。

這讓網際網路大廠和傳統車企之間有了契機,即在智能汽車階段彎道超車蔚小理等國產造車新勢力。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4792df2be19dbc8c40793d79b935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