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濕地吸睛。
在候鳥遷徙季,作為「鳥類天堂」的濕地又迎來了大批「客人」,這其中有「老朋友」,更有「新面孔」。線下,許多人前往濕地觀鳥、賞景;線上,僅抖音單平台,相關視頻播放量就逾9300萬。
除了鳥類,濕地秀美的風景也吸引了眾多網友打卡,黑龍江扎龍、青海濕地、三江平原濕地、特克斯濕地等,都成為社交平台推介的熱門目的地。
「夫地之有水,猶身之有血脈」。如果說,水是城市的血液,賦予其無盡的生機與活力,那濕地則是城市的「生態調節器」,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目前,我國濕地面積達到5635萬公頃,人與濕地,相生相伴;城市與濕地,和諧共處。
少海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如畫
近日,2024國際濕地城市市長圓桌會議在山東舉行,來自中國、法國、日本、韓國、摩洛哥等國家的200餘名代表與會,共同探討濕地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道。
蘆葦隨風搖曳,候鳥追逐嬉戲。讓我們一同探尋這份「濕」情畫意,發現身邊的「濕」意盎然,感受眼前的「濕」與遠方。
一
濕地,顧名思義就是富含水分、濕潤的地方,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我國最早關於濕地的記載出現在《山海經》中,古人稱濕地為「藪」「澤」「海」或「盪」。
生命搖籃,文明的腳印從這裡走出。
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文明的第一行腳印,是踩在濕漉漉的河邊的。」
唐島灣濕地金色蘆葦盪 於滈 攝
《呂氏春秋》記載,古代中國有「十藪」,其中大部分在黃河中下游。山澤之間形成千里沃野,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華夏民族原始部落「逐水草而居」,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化。
翻開世界歷史,尼羅河孕育了非洲文明,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孕育了兩河文明,印度河、恆河孕育了印度文明……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澤、海濱,好比人類文明的搖籃。
靈感源泉,藝術與文學在這裡綿延。
草木豐茂、水清岸綠,風光旖旎的濕地,在文學上不斷被記述。
秋日羅布淖爾國家濕地公園美景 小紅書@a咚咚a
據相關統計和研究,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歌賦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內容與濕地相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洲」指的便是灘涂濕地;「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沼」就是池沼,屬於濕地的範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是蘆葦、荻葦的總稱,是典型的濕地植物……
濕地同樣是藝術家們重要的「靈感繆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就是以歐洲最大的濕地——多瑙河為抒情對象;梵谷、莫奈的許多畫作,也是描繪池塘等濕地景觀。
基因寶庫,多樣物種在這裡繁衍。
黃河口濕地百鳥翔集 圖源:東營日報
濕地是水的集合體,有了水就有了蘆葦、蓮藕等水生植物,也就有了魚、蝦等水生動物和丹頂鶴、野鴨等鳥類。在濕地,不同的水文、地貌、土壤和氣候相互作用,它們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守護著每一個生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40%的動植物物種在濕地繁衍生息。濕地成為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在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生物的進化、篩選和改良能作為商品的物種等方面均意義重大。比如,我們常吃的水稻和大豆都是濕地植物。
二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你我,越來越渴望與自然的連接。大大小小的濕地,有如城市中的「世外桃源」,令人陶醉。「濕地,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唐島灣濕地公園美景與城市風光相映成趣 韓加君 攝
美了人間。亞馬孫熱帶雨林、普吉島、黃果樹大瀑布、桂林山水、千島湖、洞庭湖……許多聞名遐邇的景區,都屬於不同的濕地類型。濕地之美,美在錯落有致的風景,美在豐富靈動的物種,美在愉悅鬆弛的氛圍。
如今,越來越多的濕地公園在人們身邊「驚艷綻放」。僅在秋天,青島的濕地美景就不勝枚舉——你可以在姜山濕地公園欣賞百畝蘆花隨風搖曳、似雪飛舞;也可以前往羊毛溝花海濕地公園,趁粉黛亂子草齊開之際,感受「粉色海洋」;或走進李滄溪流濕地公園,踏著秋葉在林間漫步,感受一米陽光。
羊毛溝花海濕地公園粉黛亂子草盛開
醉了鄉愁。「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濕地在我國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著濕地物產豐饒。在江浙地區,濕地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成為我國主要的稻作區;在東北三江平原濕地,人們「棒打狍子瓢舀魚」;在洞庭湖中,不僅有青草鰱鱅等經濟魚類,還有中華鱘、白鱘、銀魚等名貴魚種……
不僅如此,濕地也影響了區域文化。如天津別名「直沽」「津沽」,市內有太和窪、青甸窪、楊莊窪等地,這「沽」和「窪」指的都是濕地。
鳥類在白沙河濕地棲息 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供圖
潤了環境。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不僅是「天然蓄水庫」,還是能量巨大的「氣候調節器」。
一方面,濕地具有半水、半陸過渡性質,有著極強的持水性,全球約有96%的可利用淡水都儲存在濕地中。這樣的「天然海綿」能夠減少城市內澇的發生。另一方面,濕地通過水分的蒸發和植被的蒸騰增加城市上空的濕度,對小區域氣候進行調節,有效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此外,濕地還能削弱風速、縮小晝夜溫差、降低大氣含塵量等,是改善氣候的「天然空調」和「凈化器」。
三
我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萬物共生共存,就是生命之美。保護濕地,關乎每一個你我。
自然化方案,重現「原生態之美」。濕地保護貴在保持原生態。我國2022年6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明確指出,「應當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加強濕地修復工作。
膠州灣濱海濕地 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供圖
多年來,青島通過最小人為干預進行城市濕地修復,讓濕地重現自然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和恢復力。據濕地調查(海域調查)的成果,青島共有全口徑濕地151643.48公頃。以濕地修復與保護為契機,青島不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樣本」,既還濕於鳥,亦還綠於民。
系統化思維,多方「同下一盤棋」。濕地保護修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目前,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成為「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
規劃引領是基礎,要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監測監管,以《濕地保護法》為準繩,為濕地整體性保護修復保駕護航。同時,「量體裁衣」必不可缺。不同濕地具有不同的自然特點和環境問題,因地制宜尤為重要。
此外,還要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為保護濕地,青島城陽區成立了山東省首家區縣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廣泛發動志願者參與野生動植物及濕地保護,現有「志願林長」超過5000人,累計救護野生動物2800餘只。
創造性轉化,譜寫文旅「新濕篇」。濕地豐富的自然美,對於長期生活於喧囂都市的人們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打開社交媒體,尋覓賞秋勝地,不乏網友對各個濕地公園秋景的分享。
少海國家濕地公園內的孔子六藝文化園
如今,許多地區對修復後的濕地公園進行創意性規劃和設計,使之成為集自然觀光、度假旅遊、休閒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旅遊資源。在少海國家濕地公園內,有一處孔子六藝文化園,開設了孔子學堂、杏壇講學等項目,遊客不僅能欣賞自然景觀,還可體驗儒家文化。
許多濕地公園還成為生態教育、科研合作的重要基地,培養了一批批生態環保領域的專業人才,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蜿蜒的河流、斑斕的湖泊、神秘的沼澤,氤氳豐饒的濕地賦予地球勃勃生機。珍愛濕地,守護自然,定能讓更多人在家門口盡享「濕」與遠方。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高齊 責任編輯:張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