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禍根」被揪出,比吸煙危害還大?很多老人都愛吃,早了解

2024-06-05     39健康網

張大哥今年57歲了,年過半百後就格外注意養生,每天都要走路鍛鍊,但唯有一點,就是這個煙戒了好幾次也沒戒成,後來就放棄了。

半年前,張大哥突然感覺肚子脹得慌,剛開始還以為是吃錯東西了,就自行買了點胃藥服用。但斷斷續續吃了幾個月,情況一直沒有好轉。

直到這段時間,大便也出現了問題,排便次數越來越多,有時一天要上個三、四次廁所,體重也隨之急劇下降。張大哥這才意識到不對勁,去到醫院後被診斷為胰腺癌晚期。

腹瀉腹痛在生活中很常見,大部分人都當這個是消失,但正是因為常見,才容易忽略它也可能是癌變的信號之一。

一、「癌中之王」胰腺癌,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胰腺是體內重要的內、外分泌器官,其外分泌功能是分泌胰液到消化道內,促進身體對於脂肪、蛋白以及糖等物質的吸收;內分泌功能則是分泌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來維持血糖的穩定。

胰腺藏在腹部深處,前方有胃腸道以及肝臟擋著,早期患癌症狀不典型,以至於很多患者錯過了最佳的發現時機,一經確診就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

在臨床上,胰腺癌又有「癌王」的稱號,大部分患者確診後的生存期不足1年。想要發現胰腺癌,需要依靠專業的手段進行篩查,特別是45歲以後,是疾病的高發期,可以將胰腺篩查納入體檢。

針對胰腺癌,目前最為常用的篩查手段為CT核磁,不過需要使用胰腺專用CT,普通CT可能漏掉一些情況。

胰腺癌也有一定的「青睞」人群,如肥胖、2型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以及家族內有病史的人群,這類人群要儘早進行篩查,最好將篩查的年齡再提前10年。

二、出現4種異常時,可能是胰腺在「求救」

胰腺癌是個進展十分迅速的癌症,但其起病十分隱匿,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生存期的關鍵。《胰腺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內指出,出現4種表現要高度警惕是胰腺癌。

1.腹部不適或腹痛

該症狀多為胰腺癌的首發症狀,患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隱痛,多為鈍痛、脹痛,很容易與肝臟疾病、胃腸道疾病相混淆。如果病灶處於胰液出口的話,進食會讓症狀加重。

2.消瘦和乏力

80~90%的患者在罹患胰腺癌初期會有明顯的消瘦、乏力症狀,這與腫瘤病灶對身體的消耗相關。

3.消化道症狀

腫瘤病灶阻塞膽總管下端、胰腺導管時會讓胰液和膽汁無法順利進入到十二指腸內,進而會引起消化不良症狀出現。

部分患者還會因為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損而出現頻繁的腹瀉症狀。

4.黃痘

胰頭上存在病灶會導致膽道出口阻塞,進而會引起異常的皮膚黃染症狀出現,同時還會伴有皮膚瘙癢、陶土樣便症狀。

三、胰腺癌「幕後黑手」被發現,比吸煙還危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網上種說法「油炸食品才是胰腺癌的禍根,比吸煙危害還大」,還配上油條、炸丸子之類的圖片,理由就是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熱量,長期攝入對胰腺不好。

老實說,高脂肪飲食確實和胰腺癌發病有相關性。

但事實上,吸煙仍舊是誘發胰腺癌發生的首位危險因素,吸煙人群罹患胰腺癌的風險較不吸煙者增加了1.5倍,隨著吸煙量的增加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有學者認為,吸煙誘發的肺癌占總發病人數的占 20%~30%,只要戒煙就能降低患癌的風險。一些長期吸食二手煙的人,患癌風險同樣會增加。

既然高脂肪飲食與胰腺癌風險增加相關,那吃素不就好了嗎?長期吃素對預防胰腺癌有作用嗎?

答案是否定的,長期吃素容易導致身體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B攝入不足會導致糖、脂肪代謝異常,進而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四科主任金川醫師提醒,癌症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飲食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可以說不良飲食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但不能斷定某種飲食方式必然會誘發癌症,這是不科學的。

想要預防胰腺癌發生,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改掉長期高脂肪的飲食模式、吸煙、只吃素等,要注意保持膳食均衡,什麼都吃、但什麼都不多吃,這才是健康的方式。

參考資料:

[1]《「癌中之王」胰腺癌怎麼預防?超過這個年齡段一定要篩查!》.健康時報 2022-03-11

[2]《胰腺癌是最「內向」的癌》.央視網 2023-10-28

[3]《不可不知被稱為「王中之王」的癌症:胰腺癌》.人衛健康 2021-02-2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3b045cf29f93b48c63fea8920d18c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