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錯把平台當本事

2022-07-19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小S,錯把平台當本事

在金曲獎頒獎禮這樣嚴肅的場合,小S用吃新姐夫具俊曄「豆腐」的操作,換來了一場看似聲勢浩大的熱搜。

但對此,大家的反應卻出奇一致,紛紛在線吐槽她:「都2022年了,小S怎麼還在玩老梗。」

不變的套路,不變的老梗,不變的風格,以及不變的小S。

從憑藉《康熙來了》穩坐「台灣綜藝一姐」,到轉戰內娛綜藝鎩羽而歸,錯把平台當本事的小S,終將要付出代價。

1、被推上「風口」上的小S

大家常常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如今回頭看看小S的成名路,大概就是一段被人推上風口的歷程。

1994年,徐家姐妹以「ASOS」的組合名,帶著新歌《十分鐘的戀愛》橫空出世。

可惜在那個以嬌滴滴美女為主流審美的年代,姐妹倆並未激起多大的水花。

幸運的是,她們遇到了「台灣娛樂教父」王偉忠。

簽約之後開始主持《娛樂百分百》節目,對於小S來說,這也意味著她從歌手到主持人的轉型。

相比於大S能放得開,小S則是從出生到出道,都習慣於躲在姐姐背後。

她的主持既不出彩,也沒法單獨挑起大梁,很多時候,她扮演的只是大S的「配合者」。

再加上彼時小S與黃子佼的戀情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她在節目中一次次地痛哭、訴苦,成功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在她的哭聲中,大家開始慢慢忘掉她身為主持人,專業能力上的短板和不合格,轉而情緒化為了同情和可憐。

但也正因為這段失敗的戀情,小S成功哭出了知名度,也把自己哭進了後來全面開花的綜藝中。

有了人氣和熱度,加上在《娛樂百分百》的主持經驗,小S一路被推到了《康熙來了》的主咖位置上。

2、平台的重要性

在《康熙來了》的那些年,小S從當年只會躲在大S後面怯懦的小女生,變成了節目中麻辣大膽的「一姐」。

在這個平台上,小S能無所顧忌地在節目中講葷段子,卻讓人厭惡不起來。

她肆無忌憚地吃各種男明星的「豆腐」,大家只會覺得她做了大家臆想卻不敢做的大膽事。

《康熙來了》時期的小S葷素不忌,她常以八卦之名,行「冒犯」之事。

在一向嚴肅認真的主持界,小S的「瘋」就像是撕開了一道口子,注入了一股麻辣鮮活的血液,放開自己,娛樂大眾。

小S的出格與辛辣無以複製,讓觀眾欲罷不能。

《康熙來了》是名副其實的造星節目,不僅捧紅了沈玉琳、小甜甜等眾多藝人,而且讓不少素人也通過這個平台發光發熱。

但要說這個平台的最大受益者,莫過於小S與蔡康永,尤其是小S。

靠著無厘頭的風格,小S在「康熙」的時薪從一小時6萬新台幣,直接翻倍漲到後來的12萬,凌駕眾多一線女藝人之上。

不僅超越了主持《大學生了沒》的陶晶瑩,一小時8萬新台幣的價碼,而且漲薪後的小S幾乎比肩「綜藝教母」張小燕。

細數小S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幾乎都集中在《康熙來了》這個平台。

從2005年到2008年,小S憑藉《康熙來了》四次提名金鐘獎。

彼時的小S在台灣綜藝節目中,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名利雙收,「綜藝一姐」的名號實至名歸。

3、小S背後的高人

或許在外人看來,小S在「康熙」風生水起,得益於她獨一無二的主持風格,實際上她的成功,離不開背後有一個穩妥的蔡康永。

蔡康永的存在為小S掃清了在節目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將小S的偶爾「失控」控制在可控範圍內。

該補刀補刀,該圓場圓場,不搶小S的風頭,卻能以一句話將小S的搞笑升級。

一個犀利,一個沉穩,小S與蔡康永的合作仿佛雙劍合璧,天下無敵。

然而,小S的性格中也有著一個致命弱點——強烈的「依附性」。

幼時因原生家庭原因,徐家姐妹依賴於徐媽媽。

進入娛樂圈後,有大S在前方衝鋒陷陣,將小S好好地保護在身後。

到了《康熙來了》,有蔡康永幫她控制整個節目的主key,幫她托底、找補、圓場。

彼時的小S與其將她形容為是《康熙來了》的主持人,倒不如把她定義為蔡康永的捧哏來得更貼切。

看似生於舞台,享受舞台的小S似乎遠沒有我們看到的那般獨立與強勢。

這也是為何在《康熙來了》結束後,闖蕩內地演藝圈時嘗試獨挑大樑的小S,表現屢屢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4、離開平台屢屢受挫的小S

《康熙來了》時期的小S,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怎麼荒誕怎麼來。

可到了內娛的一畝三分地,給不了她發揮瘋癲和無厘頭的空間。

於是,進軍內地的《姐姐好餓》《花花萬物》等綜藝,均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環境導致小S無法發揮自己麻辣毒舌的主持風格,誠然這是一定的因素。

可後來回到台灣,回到她所熟悉的環境後,小S的表現依舊難以令人滿意。

無論是《姐姐好餓》還是《熙娣想聊》,大家逐漸意識到,小S的失望不單單是客觀環境所致。

最根本的還是因為長久處於舒適圈的小S,早已失去或者說從一開始她就欠缺的,作為一個主持人最重要的控場能力。

換言之,沒有蔡康永幫扶的小S,她的缺點和問題被成倍放大,以至於大家看到了她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有限的能力和才華,不足以支持她獨自撐起一檔節目。

《康熙來了》的製作人曾說過:「每次小S都會嚷嚷著錄影時間太長,她一進來就會說想回家,如果哪天沒有聽到她碎碎念,那就不正常了。」

而且在最初ASOS開始涉足主持時,是大S和王偉忠勸了好久,小S才肯去嘗試一下。

就連要加盟《康熙來了》時,依舊是經過老闆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勸,小S才鼓起勇氣加入了這個節目。

從這兩點不難看出,小S並非如她在節目中的形象那般勇敢無畏,相反,現實生活中的她充滿了自卑情緒。

就像她在《康熙來了》「下車」後,她每次登上熱搜的話題一定是和「哭」有關,她總是說自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或許就像她的老闆王偉忠曾說的:「小S是不能獨立主持節目的,她就好像跳鋼管舞,跳得再好,也要始終有一根鋼管立在那裡,讓她繞。」

徐媽媽、大S、蔡康永於她而言就像是那根「鋼管」。

對於小S來說,他們不僅僅是自己可以依附的人,很大程度上來講,這些人更像是小S的精神支柱。

說到此,回想起小S在節目中常常夸其他女星,或許是一種節目效果,但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暗示呢?

在小S的心裡,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主角」,加上些許自卑因子作祟,習慣於依附別人的她,在面對獨自撐場的情況,自然會力不從心。

在《康熙來了》存在的12年間,小S和蔡康永以各種千奇百怪,不按常理出牌的方法,將這檔綜藝做成了紅透半邊天的節目。

台灣綜藝節目很多,但《康熙來了》真正能引起熱潮。所以當節目完結時,有網友說道:「沒有了康熙的我,就是一條和綜藝沒有關係的鹹魚。」

5、依靠平台卻毫無長進的小S

而小S的成功也得益於她遇上了談話節目風口,加上《康熙來了》的綜藝地位,順勢而為的她,幾乎沒有付出那種別人難以想像的辛苦,便登上了大家夢寐以求的地位。

但與此同時,大家明顯可以感覺到小S的疲倦,這種疲倦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她在一個圈子中呆得太久了,久到她以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繼續安坐在「綜藝一姐」的寶座上。

從《康熙來了》到轉戰內地,對於小S的節目撲街,觀眾普遍的一個共同認知就是她「新瓶裝舊酒」,說的還是那些梗,對男嘉賓做的依然是襲胸、摟抱、坐大腿的老一套。

在前面12年的「康熙」階段,小S無論如何重複相同的言語或是行為,因為有著「康熙」這個招牌的存在,所以大家樂見其成。

可12年後的小S到了新的節目中,依舊在重複著從前的自己,沒了情懷加持的她,大家自然也就乏味了。

業務上沒有任何精進,主持水平成了大問題,「吃老本」的系列操作,小S被認為「江郎才盡」也是情理之中。

歌手信曾在節目中對小S說:「你只是玩票,根本沒用心在這件事情上去鑽研」,小S聽罷,竟然失聲痛哭起來。

她的哭聲里大抵是包含著對信這番話的些許「不認同」,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和困惑。

從曾經的綜藝女王,到動不動就哭紅鼻子的中年婦女,小S成了「不進則退」典型。

儘管離開《康熙來了》的她依舊穩居台灣娛樂圈收入最高的藝人之一,也有開新的綜藝,甚至此前還有媒體報道說,進軍內地後的小S身價翻了40倍。

可從節目表現,個人口碑各個方面來看,小S早已不復從前輝煌。

她曾在節目中與宋佳聊天時,提到姐姐大S把網上批評自己的文章轉給她,說那些評論她根本不在意。

但另一方面她又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我對自己嚴格」。

自我嚴苛與殘酷現實背道而馳的真相,讓小S重複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的境地,或者說,她太渴望贏得別人的認同。

作為主持人,主持水平頻頻被詬病,節目收視口碑雙撲街。

作為歌手,似乎只有一張EP《Elephant Dee》擁有姓名,但其中歌曲無論從傳唱度還是歌曲質量來看,好像都只存在於局部自嗨。

作為藝人,此前小S在舉行線上直播時,慘遇粉絲「放鴿子」,原本有80萬的預約人數,可直播當天在線人數卻只有8000人,形同被79.2萬人放了鴿子,人氣也不復從前。

6、時勢造英雄,也毀英雄

隨著年齡增長,小S的「失」要遠超於她的「得」。

年過40的她,事業、家庭似乎都在面臨著一道坎,如何邁過去成為當務之急,可小S的解決方法似乎並不明確。

說到此,小S和好友阿雅就像兩種人生軌跡的真實見證者。

前者歷經輝煌,卻遭遇中年危機,困惑於如何自救,也無從下手。

而後者從「壁花小姐」到成熟穩重的製作人,讓小S直言「羨慕」。

小S大概就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趕上了綜藝節目風口,遇上了好平台,還有那個除了媽媽之外,肯為她穿高跟鞋的「隊友」蔡康永。

可是當這種時勢沒有了,離開了平台,她的輝煌也就沒有了。

成也時勢,敗也時勢,錯把平台當本事。

於是,現在的觀眾們看到的是小S時常用哭來表達情緒,看到她在金曲獎上,依舊用襲胸這樣的俗辣方式,來博取版面。

困於原地的小S真的沒有覺醒嗎?大抵不是!但如何破局,也成了她所苦惱也必須面對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e71c1918d6e120465f39a8b6f61b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