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自成興亡啟示錄

2022-06-18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自成興亡啟示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自成興亡啟示錄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出生於公元1606年。最開始,李自成就是個老實巴交安分守己的農民家庭的兒子,一直到二十一歲,才混成在銀川驛站當了個驛卒。說白了,就是個接待站的小卒,算是最底層的公務員。可李自成很倒霉,剛乾上不到兩年,就趕上大明崇禎年間的財政危機,國庫沒有多少銀子了。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開始裁減公務員,精簡機構,大幅度地裁撤驛站,就把李自成給「精簡」下來了。李自成「下崗」後,沒有什麼事干,就回家種地了。恰好,又趕上崇禎年間的賦稅非常重,李自成也沒錢了,於是,就借了當地一個舉人一點兒錢,一部分交賦稅,另一部分維持日常生活。李自成沒有想到的是,他借的錢還不上,這個舉人就把他告了,於是李自成就進監獄了。李自成因此懷恨在心,從監獄出來後,就把這個舉人給殺了。殺人是死罪,李自成也知道再這樣挺著,他肯定也活不了,於是他就揭竿而起,乾脆造反了。當時,周圍有不少不堪壓迫的老百姓來投奔他,他的勢力一下子就壯大了起來。

造反是掉腦袋的大事。他身上背負人命官司,等於是死是活拼這一把,無所謂了。怎麼還有那麼多人投奔他呢?其實,這就是「時勢造英雄」,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崇禎皇帝沒有接到一個好班,前面幾任皇帝把天下弄得亂七八糟,到這個時候,內憂外患都來了。外患是山海關外努爾哈赤的後金,時刻威脅著大明朝的安全,所以,大明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山海關一帶的防禦。打仗打仗,其實打的是錢,所以當時明朝財政的大部分資金都用來支援山海關一帶的戰事,維持軍備。但是,貪官污吏橫行,一來二去把國庫就弄空了。到崇禎的時候,沒辦法,只能趕緊提高賦稅。

最倒霉的是西北地區,就是李自成老家這兒,連續三年大旱,糧食顆粒無收,可賦稅還這麼重,老百姓都沒法活兒了。有人說,不行就別交稅了,乾脆留著糧食自己吃,可是,那時候不交糧不行。崇禎年間實行保甲制度,就是一甲總共十戶人家,這十戶有人跑了,跑的那家該交多少,由剩下那幾戶給承擔。譬如,十戶人家該交一百兩銀子,一家該交十兩,如果跑了五戶,剩下的那五家,一家得交二十兩。所以,人們是輕易跑不了的,除非這一甲十戶人家一起組團跑才行。所以,這就造成了官逼民反。而且,跑還不一定有活路,若是被官兵抓到還是得殺頭。所以,這個時候李自成揭竿而起,很多人就都來了,李自成的勢力自然壯大起來。

李自成的勢力既然壯大了起來,這麼多人為了活命,就得攻城略地,搶錢搶糧。這一弄,明朝不幹了,就派正規軍來鎮壓。最開始,鎮壓李自成的是明朝著名的將領洪承疇。洪承疇的正規軍打這些游擊隊遊刃有餘,把李自成打得是節節敗退。最後,李自成敗走商洛山,身邊就剩下十來個人了,進了山里也不好找了,明朝覺得這股殘匪被剿滅了,就把洪承疇給調回去了。沒想到,李自成大難不死,得到喘息之機後,就帶著自己的殘部投奔了當時人稱「闖王」的高迎祥。

一開始,這「闖王」不是李自成,而是高迎祥。李自成自稱是「闖將」,就是說,他是「闖王」手底下的大將。高迎祥死後,整個隊伍里沒有一個挑頭的了,剩下的這些人就公推李自成為「闖王」。到了公元1640年,明朝在山海關一線軍事壓力挺大,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去抵抗後金的進攻。這時,李自成得到喘息的機會了,抓緊時間發展自己的力量,由陝西打到河南。當時,多數老百姓都覺得朝廷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負擔太重了。於是,李自成提出個口號,叫「均田免賦」,就是給大家平分土地,然後不要賦稅。這一下,打中了當時的命門。原來,明末苛捐雜稅泛濫,老百姓本來就苦不堪言。而面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朝廷在原來額定的正常賦稅外,又加派了「遼餉」、「剿餉」和「練餉」,分別用來與後金作戰,平定農民起義和訓練邊軍,以致「民窮盜起」,「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所以,當時老百姓編了順口溜:「吃他娘穿他娘,早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自從提出來這個口號,李自成走到哪兒老百姓都歸順他,他就一下子獲得民心了。

李自成帶領著他的軍隊,打到哪兒都不向百姓要錢糧。有人就問:不要錢糧,他這個軍隊靠什麼養活?李自成當時專門劫富戶和大戶,就靠這些富人的錢糧養活軍隊。譬如,把這個城攻下來了,先把官府的東西掏走,然後,當地誰有錢就沖誰開刀。李自成這麼干,有一些老百姓很高興,不僅從此可以不納糧了,跟著李自成還有飯吃。可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到哪兒打仗,軍隊都得備好糧草,不然這個仗沒法打。可是,李自成沒有穩定的錢糧來源,就是靠搶大戶來維持自己軍隊的糧草。這就造成了什麼情況呢?能碰到大戶人家,他的錢糧就好辦了,若是碰不到,就等於白乾了。以往,凡是有準備的軍隊,往往有屯田制,就是不打仗的時候,這些當兵的就得種地;或者是輕徭薄賦,就是老百姓交錢糧,但是交得少。如果老百姓一點兒錢糧也不納,就完了,那是無政府主義,非亂套不可。但李自成是一個農民起義軍頭領,他哪知道這個?所以,當時就是痛快一天算一天,吃大戶,逮住這個吃一把,逮不到再說。正是在這種形式下,投他的人越來越多,李自成這個時候野心也膨脹了,心想這麼多人投靠他,天下就是他的了。

不過,有些人天生命好,李自成就是這樣。當時明朝所有的兵力幾乎都弄到山海關去了,這邊防守空虛。結果一路走來,都沒有受到什麼抵抗,於是就占了整個陝西,然後從西安往東推進,就往北京城來了。隨著李自成一步一步逼近北京,整個京城就亂了,大軍都在山海關,這可怎麼辦?崇禎一看這不行,就要御駕親征。大臣們不同意,說皇帝乃一國之本,不能輕易出征。崇禎就問手下的大臣,有誰可以剿滅李闖賊寇?這個時候,有一個大學士叫李建泰,他自告奮勇地「代帝親征」,帶兵跟闖王交火。李建泰很有意思,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了,真見到闖王的幾十萬大軍後,卻又「不敢前」了。有句話叫「兵至一萬鋪天蓋地,兵到十萬徹地連天」,李自成的人這麼多,結果李建泰沒敢跟李自成打仗,而是燒殺擄掠一通後,帶著這些兵投降李自成了;他還給李自成領路,帶著李自成長驅直入進北京城了。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崇禎皇帝一看沒出路了,跑到故宮後面的煤山上弔死了。李自成進了北京城,走的是承天門,就是現在的天安門。李自成到這承天門前,把弓拉開射承天門中間的牌匾,他想著要是射到中間,天下就是他的,結果,一下沒有射到正中間,正中間偏下,用射擊術語來講這就算打個八環,旁邊大臣就吹捧說這是中分天下。

李自成覺得也挺好,心想,起碼這天下是歸了他了。李自成一開始進北京城時,心裡就有數,他知道自己下面這些人軍紀鬆弛,基本跟土匪差不多,於是,他開始下令約束手下人,告誡他們,進城後不要擾民。可是,他手底下這些人哪是吃素的,進了北京城後一通燒殺擄掠。明朝這些官僚,主動給他們送錢還好,要是不拿錢,這些人就對這些官員往死里整。眾所周知,當年劉邦進入咸陽時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如果起義軍一進來就大搞「恐怖主義」,把秦朝官員都殺了,老百姓也害怕。所以,劉邦那會兒連這些有罪的人都不殺,這樣,老百姓才能民心安定,才願意歸順他。李自成的手下雖說是拿明朝官員開的刀,但他們殺得血流成河,老百姓也害怕了。而且,他最不應該的就是容忍軍紀敗壞。就是說李自成這個大順政權,在北京城內的所作所為,比明朝政府還要殘暴,這就丟失了民心。

此外,在形勢判斷上,李自成也出現了失誤。當時,吳三桂駐守山海關,由於自己的家眷在北京,他已經被逼無奈,投降李自成了。可是,李自成這個時候沒有約束住部下,吳三桂的侍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霸占了。事後,李自成還不好意思說劉宗敏,覺得這些兄弟拼死拼活打下天下來,搶個女人算什麼!結果,這個事兒惹惱了吳三桂。吳三桂把駐守在山海關附近的李自成的軍隊殺乾淨後,造反了。李自成一看,帶著大軍就要到山海關剿滅吳三桂。歷史上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就為陳圓圓一個人,其實,這是他的藉口。他真實的想法現在已經查得很清楚了,吳三桂一看李自成進北京後乾的這些事兒,就知道李自成這個人肯定是兔子尾巴長不了,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明主。於是,「良鳥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吳三桂雖說為了家小性命,暫時投降李自成,但是他也自認為是一世英雄,不能跟這麼一個人,所以他一旦有機會就反了。

同時,關外的清兵從奉天一路也趕到山海關,中國勢力最強的三支軍隊會師了。這個時候,吳三桂一看得站隊了,腹背受敵他可不幹,所以,吳三桂投降了攝政王多爾袞帶領的清軍,就這樣,兩股勢力合成一股打李自成的起義軍。李自成這會兒哪有那麼大的戰鬥力,被打得稀里嘩啦的,倉皇逃回北京。公元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倉促地搞了個登基儀式,先過了把皇帝癮,當了四十二天皇帝,在清兵的打擊下,倉皇逃出北京。李自成一路跑,清兵一路追,最後跑到湖北九宮山,據說就死在這兒了。典籍記載,有說他在山上死的,有說讓村民給殺的,有說隱姓埋名當和尚的,各種說法都有。

仔細研究一下李自成起義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當初提出「均田免賦」,得了民心,因而贏得了天下。他得天下靠的是民心,最後,失天下,同樣是因為軍紀敗壞、不約束部下,傷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失了民心。所以,李自成的經歷,證明了:水可載舟,亦能覆舟。

(本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adafcc317e16e5158ff96b4225a2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