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水無塵 編輯|欣欣
同學湯如找到我的時候,我被她的形象嚇了一大跳。只見她眼睛腫腫的,額頭還淤青了一塊,一看就知道傷的不輕。
不等我開口,湯如就自嘲般地主動說起了事情的經過:上個星期天,湯如再一次被她媽拉去相親。可能是身體不舒服,也可能本身就對相親比較排斥,湯如一直興致不高。
特別是當湯如看到那個油膩的相親對象,一邊摸著肥肥的啤酒肚,一邊剔著黃玉米粒似的牙齒居高臨下的看著她時,湯如更是反感到了極點。她不是反感二婚男人,她是實在受不了對方就因為有兩個小錢,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所以,當媒人事後問起湯如對「油膩二婚男」的印象時,湯如委婉的說了一句不合適。
可這句「不合適」,卻徹底激怒了湯如的母親。她們剛到家,湯如的母親就瘋了般的拿起門口的掃把。
一邊往湯如頭上招呼,一邊嘴裡罵著「你都35歲了,還不找個人嫁了,你讓我這張老臉往哪裡擱。你不要臉,我和你弟弟弟媳婦們還要臉呢」。
湯如是在被母親打了之後,當天下午走的。不過走之前,她也對她母親說了狠話「嫌我沒結婚丟臉,那我以後不回來就是了。反正我對你們已經沒有了價值,你們就當我死了好了。」
湯如怎麼也想不明白,她只不過是大齡沒結婚而已,怎麼就成了全家的恥辱了?
說起湯如,我的很多同學們都在背後為她不值。想當年我們一起上高中的時候,湯如成績好形象佳,曾是很多男同學心裡的愛慕對象。
可湯如最終還是在高二下學期退學了,因為她父親意外去世後,她媽媽立馬就讓她退學打工補貼家用。
對於退學,湯如其實是能理解的。畢竟她是家裡的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弟弟要讀書。就算母親不提出退學,她自己也會考慮家裡的實際情況,出門打工的。
可以不誇張的說,湯如的兩個弟弟之所以能上高中,上大專,很大程度是靠湯如打工寄回來的錢供著的。
聽湯如說,她剛去深圳打工時,為了能多掙點錢,經常一整天都不敢喝一口水。因為她是做計件工作的,喝水容易上廁所耽誤時間,所以她就乾脆不喝水。為此湯如還落下了尿道感染的毛病。
到過年了,別的工友都是提著大包小包,歡歡喜喜的回家過年。而湯如的媽媽,為了讓湯如省幾百塊錢的路費,頭三年都讓湯如別回家,好留在廠里掙加班費。
25歲之後,湯如先後也談了兩個男朋友,可她母親每次都說讓她遲點再找。至少也得等兩個弟弟大專畢業有了工作,再考慮自己的婚事。
可等湯如的兩個弟弟都畢業了,湯如的母親口風又變了。她要求湯如必須先幫兩個弟弟成家再找,理由是女孩一百歲都有人要,而男孩條件差就找不到對象了。
這幾年,湯如的兩個弟弟都先後結了婚有了孩子。而湯如也辭了深圳的工作,回到省城上班,準備好好享受一下親情的溫暖,再把終身大事解決掉。
可讓湯如沒想到的是,老家早沒有了她的位置。原先家裡蓋房子的時候,湯如是有一個房間的。可現在,那房間早被小侄女霸占了。
就像這次因為疫情影響,湯如不得不留在了老家,跟小侄女擠在一張床上。
有時湯如跟小侄女聊天,小丫頭總是會天真無邪的問湯如「大姑,你怎麼還不結婚啊,怎麼還跟我搶床睡啊。我媽說,女人老了就不值錢了。」
而湯如的母親更是因為村裡人的詢問,動不動把氣撒在湯如身上。有時說著說著就罵罵咧咧起來,仿佛湯如成了她的恥辱一般。這次湯如母親之所以動手打湯如,估計也是因為湯如相了幾次親都沒成功,徹底引發了母親的怒火。
其實我知道湯如內心是極度渴望家庭,渴望婚姻的。有時我們聊著聊著,她就說羨慕我們這些,早結婚的有老公有孩子陪著。
但婚姻大事,畢竟不像菜市場買菜,總要講究緣分,講究感覺。也希望湯如的故事,能給大家一些思考:
(1)不要把不結婚當恥辱,女人渴望婚姻是真,不隨便不將就也是真。
我很喜歡電影《剩者為王》里,金士傑老師扮演的父親說的那一段動人的獨白:
「她不應該為父母結婚,她不應該到外面聽到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有一天帶著男方出現在我面前,指著他跟我說,爸,我找到了就這個人,我非他不嫁。」
希望所有為人父母的,多給女兒一些關愛和鼓勵。而不是把女兒的婚姻當成一項任務,逼著她完成。
(2)補貼娘家要有度,不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時刻為自己留條後路。
我同事茵茵的原生家庭,特別不好,甚至比湯如的家裡還要窮。她是家裡的長女,她父母離婚後,她母親因為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茵茵也是早早就輟學打工,供弟弟妹妹讀書的。
但茵茵特別拎得清,她只管弟弟妹妹的學費,生活費,對於其他不合理要求一概拒絕。
同時茵茵在打工的時候,也沒忘記提升自己,利用業餘時間自修了本科學歷,還學習了編程技術。可以說,就算茵茵身上一分錢沒有,也可以靠著一技之長過得不錯。
現在茵茵家三兄妹,都過得很好。她的弟弟妹妹更是記著她的恩情,時不時送她點禮物或者節假日發個紅包,一家人的關係特別融洽。
用茵茵的話說,對於家人扶上馬送一程是應該的,但絕對不能大包大攬。那樣犧牲了自己,被幫助的人還不一定感恩呢。
(3)自己的事情自己要有規劃,要把幸福牢牢抓在自己的手裡。
記得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書中說:「我們的『自我』就像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才能保持形狀,而經不起哪怕是尖針麥芒大的刺傷」。
面對愛情,面對婚姻,我們與其被動等待。倒不如主動出擊,有規劃,有步驟的爭取。畢竟對於女人來說,最終還是希望有個幸福的家庭,有人愛有人疼。
願每個女人,都能自我救贖,把幸福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也希望為人父母的,多給孩子一點支持和鼓勵,而少一些苛責和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