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第一位戰地攝影記者:親手拍攝了魯迅和白求恩的葬禮

2024-01-12     郭哥文化

原標題:八路軍第一位戰地攝影記者:親手拍攝了魯迅和白求恩的葬禮

沙飛,原名司徒傳,1912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沙飛的父親是做藥材生意的,家境殷實,很重視對沙飛的培養,沙飛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4歲時,沙飛考入了無線電學校,成為我國最早一批接觸無線電技術的年輕人。從無線電學校畢業後,沙飛並沒有繼續求學,而是投筆從戎,加入了北伐軍中。當時的中國,羸弱不堪,中國人民被帝國主義、官僚買辦、地主軍閥各方勢力壓榨,生活得非常艱辛。

沙飛自小就有著強烈的同情心,在無線電學校求學期間,年輕的沙飛思想迅速升華。「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沙飛對此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投入北伐軍,打倒列強除軍閥,尋求國民革命之勝利,正是青年沙飛的人生追求。

北伐戰爭結束後,沙飛隨粵軍徐景唐部駐防梧州。當時,粵桂軍閥矛盾重重,大打出手,徐景唐追隨老首長李濟深,與桂系的李宗仁、黃紹竑聯手,與粵軍的張發奎展開一番激烈搏殺,兩廣一片亂象。沙飛無意捲入這種紛爭,有了退出軍界的打算。

1935年,沙飛離開工作了多年的梧州,只身前往上海,加入黑白影社,正式改行做起了攝影工作。在上海,沙飛在一次攝影展中與魯迅先生相識,並結為至交好友。魯迅先生的拳拳愛國心深深影響了沙飛,使他對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嚮往。他知道,蔣介石集團早已背離了孫總理的遺志,已經轉變為新的軍閥勢力,中國革命要想徹底勝利,就必須將這些新舊軍閥一起打倒!

這期間,沙飛為魯迅先生拍攝了多組照片,他在《民國日報》發表的《魯迅先生在全國木刻展會場》一文,插入了多組親手拍攝的照片,多角度、多鏡頭展現了魯迅先生的風采,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沙飛也憑藉這組照片一舉成名,成為聞名全國的攝影師。

與魯迅交往的這段時間裡,是沙飛人生中的重要階段,這期間,他不僅攝影技術突飛猛進,成為全國知名的攝影師,他的思想也在魯迅的影響下越來越具革命性,在對蔣介石徹底失望後,沙飛的心底有了另一個名字:紅軍。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不幸病逝,得到魯迅去世的消息後,沙飛頓時如遭電擊,他木然地站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仿佛七魂六魄都已經隨風而去。魯迅,是他的摯友,是他的導師,是他最為尊敬的人,他不過五十五歲,他還可以繼續與自己促膝長談,如今他忽然離世,怎能不令沙飛肝腸寸斷!

送別了魯迅先生的遺體,用相機記錄下魯迅先生的葬禮後,沙飛在家中休養了一年,這期間,他拍在魯迅先生葬禮上拍攝的照片名震全國,紮實的攝影技術,極富人文關懷的鏡頭語言,使得「沙飛」的名字成為攝影界的代言人。

但沙飛對這些虛名毫無興趣,他覺得,無論自己如何成功,都改變不了中國的現狀。心中的那個名字開始呼喚他,促使他奔向理想的彼岸。1937年10月,沙飛背起行囊,再次踏上了行程,奔赴人生中又一個目的地:河北阜平。在這裡,他受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帥的熱烈歡迎。

1938年,在晉察冀軍區的幫助下,沙飛成立了華北抗日根據地攝影工作室,1939年,晉察冀根據地成立了軍區政治宣傳部新聞攝影科,沙飛被任命為科長。沙飛是我軍歷史上第一位專職攝影記者,是我軍新聞攝影工作的奠基者。

在晉察冀根據地工作期間,沙飛用鏡頭記錄下了無數珍貴的資料,為在全國範圍內宣傳八路軍的抗日事跡,有著重要的意義。老蔣汙衊我軍「游而不擊」,沙飛記錄下了八路軍將士與日寇浴血搏殺的一張張照片,用鏡頭打了反動派一記響亮的耳光。

聶帥親自參觀了沙飛的影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道:

沙飛的照片形象鮮明真實,我們的戰士和老鄉們很容易就能看懂。這些照片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教育工具,要是能夠放大,群眾會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只可惜,當時我軍的技術還沒有那麼先進,無法將沙飛拍攝的照片進行放大,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沙飛已經做得非常棒了。影展結束後,聶帥將參展的照片寄到延安,主席看完照片後,對沙飛非常讚賞。沙飛,用他的鏡頭做武器,作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前線的將士們。

在晉察冀根據地期間,沙飛先後擔任過晉察冀軍區編輯科科長、抗敵報社副主任、晉察冀畫報報社主任、華北畫報報社主任等職務,是我軍戰地攝影工作的先驅者,也是新中國攝影事業的奠基人。

在此期間,沙飛主持出版的《晉察冀畫報》不僅在抗日根據地內流行,還發行到國統區,在重慶都引起了巨大反響。並進一步暢銷於蘇聯、美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是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

沙飛的很多作品,都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聶帥和日本小姑娘加藤美穗子的合影,就是出自他的手筆。而大名鼎鼎的白求恩工作照,也是沙飛的傑作。

白求恩,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著名的胸外科醫生。1938年,白求恩放棄了在加拿大的優厚待遇,來到晉察冀根據地,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

白求恩進入晉察冀根據地時,沙飛正因病在五台山住院,聽到白求恩到來的消息後,他的病瞬間就好了,快馬加鞭前往迎接,用鏡頭記錄了白求恩大夫進入根據地的情景。

以後相處的日子裡,沙飛拍攝了大量白求恩的工作照,記錄下了白求恩的不少珍貴資料。沙飛略通英文,能夠與白求恩無障礙地進行交流,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在救護傷員時手指不慎被手術刀割破,因為傷口感染而去世,年僅49歲。得知白求恩去世的消息後,沙飛無比悲傷,他快速趕赴現場,一邊流淚,一邊按著快門,記錄下了白求恩去世時的動人場景。

白求恩大夫去世前,對沙飛念念不忘,他取出自己的柯達相機,託付大家贈送給沙飛,以作紀念。從此,白求恩的柯達相機陪伴了沙飛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c05b8c8df5a31212c51cbe4c7eaa7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