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靶心精準擊發——州公安局幫扶利川仁合村脫貧攻堅記

2019-12-11   恩施公安在線

入冬以來,走進利川市文斗鄉仁合村,幹部進村入戶落實惠民政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一派繁忙景象。

「每當朝陽初升時,雲海之上,山腰間村寨里的房屋在陽光照耀下反射著金光,如仙境一般,讓人著迷。」州公安局派駐仁合村「尖刀班」班長吳銳對這裡的風景讚賞有加。每天早上起來都有美景相伴,讓吳銳干起活來倍有精神。

然而,回首過往,仁合的艱難歲月曾令人揪心。

地處邊遠、交通落後,土壤貧瘠、人均耕地少,雖緊靠鬱江,卻常年乾旱缺水,全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2019年4月8日,州公安局結對幫扶仁合村,抽調8名民(輔)警組成駐村「尖刀班」。半年多來,仁合村實現歷史性跨越,「尖刀班」在這裡演繹了一個個精彩動人的脫貧故事,創造了一個個戰貧奇蹟。

破解交通瓶頸,構築出山通道

初冬時節,機車聲聲修路忙。在仁合村村委會至二組灣里的道路施工現場,工程車冒著熱氣,你追我趕,施工人員啟動攪拌機,鋪好的水泥路不斷向前延伸。

仁合村地處鄂渝邊陲,與重慶市石柱縣新樂鄉紅河村接壤,是文斗鄉最偏遠落後的村落之一。長期以來,從仁合到文斗集鎮、到省外的公路都是機耕路,每逢下雨天,泥漿飛濺,好多車輛都不願意到仁合村。

「『尖刀班』入駐之前,全村通車裡程27公里,只有1.5公里路面進行了硬化。」村支書何彬介紹,仁合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幾乎每組一個山頭,除了進村的一點「門面」路外,其餘公路均沒有硬化。

路是發展之基,路是民生所盼。「尖刀班」把交通建設作為脫貧攻堅改善群眾生活的「打門錘」,擬定了「外聯內接」的交通發展計劃。

他們首先打通仁合村連接石柱新樂鄉紅河村1.1公里的連界「斷頭路」,再將三組至土池村10.6公里的跨村公路拓寬至4.5米並進行硬化。如今,一、五、六、七組雖仍有15.8公里未硬化,但路面平整拓寬,已完成料場選址前期工作,將根據天氣情況實施硬化。

今年夏天,文斗鄉遭遇特大暴雨災害,鄉集鎮通往仁合村的道路剛硬化完工又被暴雨沖毀,因為地質原因至今沒有恢復。經多方協調、勘測、論證,目前一條新的通道正在加緊建設。

打通水利命脈,脫貧攻堅邁大步

駐村尖刀班尋找水源

11月28日,在仁合村水廠內,村民陳明清正在義務排污。

聽說水廠選址在自家屋後,陳明清主動拿出2畝自留地,無償提供給村裡使用。「政府這樣關心我們,我得拿出行動來支持大家。」陳明清飽受挑水之苦,十分支持安全飲水工程建設,並主動承擔起污水排放、水池清理工作,義務為村民服務。

鬱江穿文斗腹地而過,但居住在兩岸山旮旯里的萬餘群眾卻長期鬧水荒。與仁合村相鄰的幾個村寨曾嘗試多級提灌引用鬱江水,都因工程代價太高而放棄。

「鬱江水提不上來,那就重新尋找水源地!」「尖刀班」把解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目前,全村7個小組共修建9個供水池,管網鋪設到戶,覆蓋308戶908人,其餘2戶7人採取修建蓄水池分散供水的方式保障了飲水。

清水引到家門口,讓84歲的劉興華老人高興得笑彎了腰。劉興華和老伴單獨居住在山上,到山下挑一挑水得歇上好幾遍,「現在好了,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老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今年秋季,仁合村四組、五組的水源地乾涸,「尖刀班」發動村民重新尋找水源地,最終在距離原水源地1000餘米處重新覓得水源。目前,新的蓄水池已建設完畢,預計12月中旬兩個組即可實現安全飲水。

坪上村與仁合村相鄰,是仁合村進出文斗集鎮的主要通道,該村也長期缺水。通過協調,坪上村也從仁合村的水源地取水。從此,兩個村的2000餘名群眾終於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

完成電網改造,幸福生活步步高

仁合村地理位置偏遠,基礎條件薄弱,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根據州脫貧攻堅指揮部1號令「六個清零」「六個全覆蓋」要求,「尖刀班」著力推動水、電、路、網、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多次協調相關責任單位和行業部門到村集中「會診」和現場辦公,採取個案研究、逐一突破的方法,全面鋪開基礎設施建設。

在「尖刀班」協調下,今年6月,仁合村三相四線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建設。該項目由州電力設計院設計,國網恩施供電公司評審後報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立項,國網利川市供電公司組織實施,在全村增設7台變壓器,切實解決該村電力供應不足問題。

「電網改造最大的困難在於交通。」吳銳介紹,因通村公路受阻,運送設備的車輛不得不繞道石柱。目前,所需48根電線桿已全部運達村內並安裝完畢,7台變壓器正在安裝調試中,預計春節前可改善村民用電瓶頸。

「我們剛入駐時,村裡沒有4G信號,2G信號也時有時無,常常電話都打不通,給村民生活和『尖刀班』工作帶來極大不便。」在州及利川市經信局大力支持下,州鐵塔公司和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投資200餘萬元,3次到仁合村現場辦公、踏勘選址,為該村增設信號塔1座,實現4G網絡全覆蓋。

隨著電力卡口問題解決、網絡進村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為感謝駐村「尖刀班」,72歲退休鄉鎮幹部李順福連夜將自家種植的新鮮蔬菜送到「尖刀班」食堂,並積極協助「尖刀班」,帶領村民整治人居環境。84歲老黨員劉祥元自創歌謠宣傳黨的好政策,讚揚「尖刀班」為民辦實事。該村四組公路邊的20餘戶村民自發集資安裝了15盞太陽能路燈,還計劃修建一個露天小廣場,曾經一到夜晚就黑燈瞎火的小山村,如今燈市如晝。(文圖/胡俊傑 張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