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哲思: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凡人哲思: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一剪閒雲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華。一世浮生一剎那,一樹菩提一煙霞。」

這是白落梅寫在《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里的一句話。

她說,許多人,信步去看一場花事,渡船去賞一湖春水,從一座城到一個鎮。一路風塵,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背負肩上,他們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可匆忙之間又忘了。

人生的終點和趣味,不是在山水踏盡時欣賞到的風景,而是在心靈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收穫到的大自在。能靜下心來欣賞風景的人,是真正懂得從容的人。

世事如煙雲過眼,心靜,即安。

(一)心靜,是降低慾望

蘇東坡曾有間屋子,請匠人繪雪於四壁之上,取名雪堂。

一人一屋,素麵相對,除了四壁雪,再無其他多餘裝飾。

世界至繁,天地至簡,這小小雪堂,就容下了蘇軾的萬千思緒。

我想,當他獨坐於這簡單的四壁雪之間時,內心是平靜而豐盈的,因為他沒有了慾望。

無瑣事之繁,才能獨品一刻之閒。

同樣,在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般熱鬧的紅樓夢中,唯有薛寶釵住的蘅蕪苑,裝飾的如同白色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枝菊花,並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

連賈母都說無趣得很。

殊不知,繁華熱鬧的賈府中,寶釵是活得最通透的那一個,也是心最靜的那一個。

她知道,我們需要的生活,其實比想像的更加簡單。

正所謂「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降低慾望,心靈會更寧靜自由。

我們本來就不用被太多的慾望牽著走。慾望沒了,心就靜了。

過度的慾望中往往夾雜著太多的奢望,想要的太多太雜,有時就會忘記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慾望越少,煩惱越少。無欲而為,心態自然平靜。

正如《素書》中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就是說杜絕不良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所以「人性清靜,本無繫纍;嗜欲所牽,舍己逐物。」

為人處事的生活里,我們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進退維谷,煩惱滋生,這些都是慾望過多造成的。苛求太多,必然不能事事滿足。

世界上,沒有不能捨棄的追逐,沒有不能停下的疾馳。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在心裡騰出一個簡單而寧靜的角落,可以放鬆自己,想一些過來或未來,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只是靜靜地,發一會兒呆。

做人,簡單就行;生活,心靜就好。

(二)身靜,是放慢腳步

幾乎所有的人都察覺到,世界前進的節奏越來越快了。

大家已經收不攏腳步,到處都是匆匆趕路的人。

而心,也就越來越浮躁。

這個時候,是時候停下腳步,去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歐陽修放慢腳步,寄情于山水之間,在豪華笙宴中享受「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愜意,在山水間,修煉出平靜的內心。

范仲淹放慢腳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住寒寺, 輕名利,在慢生活里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鍛造了寧靜的品格。

白居易放慢腳步,在歷經官場仕途的險惡沉浮和人生的曲折坎坷後,大徹大悟,寫下「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的句子,擁有了幽靜的人生。

反觀清朝大貪官和珅,一輩子總忙碌著追逐名利,從未停止過為了金錢快速前進的步伐,所以一輩子孤獨,沒有推心置腹的朋友,沒有真情和至善親情,換來的只有一世罵名和千古唾棄。

既然今生註定只能活一次,那麼,就別太著急跑向終點,讓我們放慢腳步,回到心靈的寧靜。

退一步,未必就是海闊天空,但躲開茫茫人海,能更看清楚自己的心。

慢一步,未必不能到達終點,但擁有平靜的內心,就可以享受路上的風景。

古人騎一頭毛驢上路,歇歇停停地一走就是幾個月。

他們不在乎哪一天抵達目的地,但他們說得出漫長的路途中,哪裡草長馬肥,哪裡風高雪厚,哪裡是小橋流水,哪裡有黃土高坡。

人生中,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可是,我們卻看不到,總以為最美的風最是在山的另一邊。

殊不知,鬧市有紅塵喧囂,山林亦有鳥雀啁啾,有自己的心靈,才是寧靜的最後一方凈土。

只有將腳步放慢一點,把山水一程一程地慢慢走過,靜下心來,人們才可能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退一步,再退一步,退到無人打擾的靜謐里,退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裡,更多寧靜,更少苦惱。

放下那些糾纏在生命里的繁複慾念,在廣闊天地中,做一顆單純的露珠,安然自享生命的寧靜。

(三)靜,是一種修行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朱子對這段話作了註解:「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

靜,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明確了方向就不會妄動,這樣,所到之處即為安定。

道教北派中的全真道也認為內心清靜才是修行的基礎,所以將《清靜經》作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書上寫:「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常常修煉內心,保持寧靜,那麼宇宙天地的力量都會聚集到你生命上來。

所以,心靜,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尤其當下時代,最大的奢侈品,不是賺到了多少錢,也不是有多高的地位,而是在熙熙攘攘的紅塵中,能否擁有心靈的寧靜。

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我們一直在放眼遠跳,我們一直在瞻前顧後,希望追尋到一能使自已炫耀的資本,一種顯擺的身份,一種光彩的行頭,以為這就是成功,這就是幸福。

殊不知,我們在竟相追趕中,漸漸地忘掉了自身最寶貴的一種東西,那就是寧靜。

只有內心寧靜,心無旁騖,方能俯瞰煙火人間,享受靜好人生。

特別是在現代物化的時代里,能摒棄浮躁,獨守心靈的寧靜,就能聽見靈魂的低語,這種寧靜之音,能穿越時空,穿越天地萬物,只留在心中,並直達心扉。

古訓說,一動不如一靜。

靜下來,時間就慢了,靜下來,遇事就不亂了,靜下來,日子就順了。

心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願我們都能放慢追求的腳步,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

於無聲處,聽見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