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同伴交往關係對孩子發展的影響

2019-07-22     熊娃大變身

法國作家維果斯基說:「人生無友,恰似生命無陽光。」

如今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孕期和新生兒期的營養,早期教育等培養孩子的發展,卻常常忽視了孩子同伴玩耍的重要性。北京師範大學兒童研究院主任邊玉芳教授與張瑞平教授合著的《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小夥伴不僅僅意味著童年的快樂記憶,也是兒童社會化發展非常重要的動因。是孩子社會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孩子沒有同伴會怎麼樣?

同伴到底有多重要,缺一不可嗎?同伴是什麼?

同伴:是指相互之間社會同等地位的人,或者對於孩子來說,是行為複雜程度相似的個體,是能夠相互匹配的人。

相比父母與兒童的互動,同伴之間的互動最典型的特點是同等地位和權利,隨時可以相互對抗競爭,如果希望友好相處或者實現共同的目標,就必須學會理解彼此的觀點,相互協商,妥協,合作。

來自靈長類動物的實驗研究

被人稱為猴子先生的心理學家哈羅用恆河猴做了個「隔離實驗。」研究沒有同伴交往的猴子的社會行為。他培育了大量的恆河猴,等幼猴一出生,就把幼猴的生活環境分為以下三種培育方式,

  • 完全隔離,沒有母親,沒有同伴
  • 只與母親在一起生活,沒有同伴
  • 只有同伴在一起生活,沒有母親

6個月後隔離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完全隔離的猴子與正常的有母親有夥伴一起生活的猴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常常呆呆的坐著,眼睛發直,有生人接近時,只會自己打自己,社交行為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損害。

只與同伴在一起生活的猴子,缺少母愛,對同伴的依附很緊密,彼此具有很強的依戀關係,但是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焦慮不安,當群體中的一員不在的時候,就會特別緊張焦慮,同時對群體外的成員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說明同伴可以起到部分母親的替代作用,具有社會性行為,但是不足以具有母親一樣的安全效果,從而與群體以外的其他成員正常交往。

但只有母親的猴子卻具有異常的行為模式,對於生人,要麼是迴避,要麼是攻擊,患有社交障礙。

隔離實驗研究給我們的啟示,同伴能夠給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跟同伴之間具有很強的依戀關係,沒有同伴的孩子,缺乏社交行為,不懂與外界溝通,常常迴避,攻擊性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戰爭失去親人的6個3歲的孩子,這6個孩子相互依戀,彼此幫助,一起成長,後來有心理學家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研究,結果發現他們成人後都非常有成就,並沒有因為過早失去雙親而有心理缺陷。他們對童年時候的同伴都有非常濃厚的感情。心理學家成這個案例充分說明同伴關係替代了父母的依戀關係,同伴之間的相互關心,促進了他們順利的健康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圖片

從這個案例調查研究分析中,孩子生命初期除了父母和老師之外,孩子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的交往能代替父母的依戀關係,同伴交往也能夠對孩子們心理發展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伴交往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1、滿足社交需求,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恆河猴的實驗研究就表明了安全感雖然沒有母親那麼強大,但是只有同伴沒有母親的猴子,一樣會有替代母親依戀關係的作用。對於孩子來說同伴關係是愛,親密和可靠的同盟,獲得歸屬感和包容感,能夠提供工具性和指導性的幫助,撫慰陪伴和增進自我價值感。

2、塞爾曼的觀點採擇發展階段理論:同伴交往是發展孩子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

孩子的同伴交往關係不同於孩子與成人之間的關係,在不同年齡的同伴交往中學會同情,關懷等親社會行為,以及尋求幫助,尊重和順從等社會技能。

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機會,使孩子學會理解和重視他人的觀點。學會解決人際衝突,相互協商,合作。學習他人的反應,促進人際敏感性。同伴還提供了特殊的信息渠道,讓孩子開闊了認知。

3、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積極的同伴交往經驗有利於孩子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

孩子的同伴交往作為一種鏡中的我,提供了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在同伴交往的社會比較中,獲得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促進了孩子的自我發展,道德發展,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積極的同伴交往,會讓孩子獲得關注感和被讚賞等增強自信。

孩子成長中同伴關係發展特點

1、6個月的嬰兒就開始對身邊的人咿呀咿呀的互動,開始具有社會性質,這是他們邁向社會交往的第一步。

孩子到一歲半的時候,寶寶們開始有應答式的社會交往行為,即對另一個孩子的微笑撫摸拍打等動作,會引起反應,報以微笑,發出聲音等。特別喜歡與同伴之間接近,孩子之間容易相互吸引。

2、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由於言語發展,行走也自由了,對新事物更多的好奇,孩子之間就有更多的模仿學習行為,一個要站在牆角,另一個也要擠過去,也會用語言向玩伴描述正在進行的活動,有利於孩子兩歲以後扮演互補角色。

孩子兩歲開始,同伴交往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而且開始出現特別偏好,男孩更傾向於跟男孩玩,女孩更偏向於跟女孩玩。雖然也有很多時候為玩具而起衝突,但這正是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順從自己的最重要的學習資源。

兩周歲以後,就有更多更複雜的同伴交往,這個時候主要以物體玩具為中介,一起玩,往往是因為都喜歡共同的玩具,然後各玩各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傾向於同伴本身,合作交流也會更多,這種交往中,孩子發展起了與同伴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與社會性合作夥伴共享目的和目標的一種能力。

這是更複雜的假裝遊戲的關鍵,也是人際互動,合作實現共同目標,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卻也是症兒童缺乏的一種能力

3、4-5歲的兒童開始注意尋求同伴的注意和認可,而不是依附著成年人。與同伴的交往開始越來越多,與成人的交往越來越少,是發展獨立生活的開始。

同伴接納和受歡迎性

在孩子們同伴關係交往中,心理學研究者關注到有些孩子常常不喜歡跟另外一些孩子一起玩的現象,同時也會出現有些不良的同伴會對孩子們造成很大的父母影響。因此,心理學研究者通過用社會測量技術,"積極提名和消極提名"法來評估同伴接納。比如,讓孩子說出幼兒園裡面自己特別喜歡的人或者特別不喜歡的人的名字,或者指出幼兒園中自己最不喜歡與他們玩的玩伴,孩子反應有4種不同的類型。

同伴接納:是指孩子被同伴重視和喜歡的程度,反應的是孩子被一群同齡人視為可愛的,或者有價值的社會夥伴的程度,反應了一個群體對個體的看法。

通過研究孩子們的 "同伴接納和受歡迎性"的方式後,再來研究孩子們在同伴交往中所表現的社交行為,發現不良同伴交往的孩子常常出現社交焦慮和孤獨感。

什麼導致孩子喜歡或者遭受拒絕呢

很多研究者指出,同伴受歡迎有很多因素,比如迷人的氣質,有吸引力的臉龐,好的學習成績等,不過最重要的是較高的社會認知技能和社會技巧,也就是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行為最為重要,是孩子們評價某個孩子受歡迎程度使用最多的評價方式和標準。

受同伴歡迎的孩子,敏感,友好,合作的方式與他人交流,在與不熟悉的孩子交往中,可以更明確看出孩子的社會行為引起受歡迎度,而不是因為受歡迎就會表現出更好的社會行為。哪些經常被不熟悉的同伴接納的孩子,能夠有效地發起交往,也能對其他孩子的邀請積極應答。

比如:當他們要加入群體活動時,首先會觀察並試圖理解群體正在進行的活動,當順利進入群體活動後,通常都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能夠預測這些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較好的成就表現。

被忽視的孩子,往往徘徊在群體邊緣,很少主動交往,因為他們害羞而遠離同伴的邀請,他們具有社會焦慮,但並不孤獨,不存在不被喜歡的問題

被拒絕的孩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拒絕攻擊性的孩子,一種是被拒退縮的孩子

拒絕攻擊性的孩子:會表現出高比率的衝突,常常主動發起攻擊,利用武力來挑釁或者資源優勢來支配別人,往往高估自己的社會地位,狂妄自大,喜歡搗亂,

被拒退縮的孩子:他們表現的很不成熟,對同伴的期望不敏感,對別人的批評都具有敵意,他們在社會理解和消極情緒適應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受到社交焦慮的困擾,對同伴給自己的評價或者對待方式會有很消極的理解,自尊感低,獨孤。與前面的被忽視型孩子是不同的

了解了同伴交往關係後父母們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一、 給孩子創造更多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支持並鼓勵孩子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除了孩子學校的同伴外,親戚朋友的孩子、隔壁鄰居的孩子,社區內的小朋友等也是孩子的重要交往對象,家長可以通過組織和開展活動來的方式來促進孩子與同伴交往。

1 、讓孩子從小就多接觸同齡小夥伴,激發孩子對小朋友的興趣。

2 、給孩子創造與同齡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 、正確對待孩子與同伴玩耍之間的衝突,不要隨便責備孩子,更不能引導孩子報復對方。

幫助幼兒掌握解決衝突的有效策略,建立積極的同伴關係,確立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的積極地位。

二、 提高不受歡迎孩子的社交技能

1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太受熱喜歡,幫助被孩子掌握社會交往的技能

比如:引導兒童轉換位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父母們更要親身示範,在孩子犯錯或有情緒時,要以表示理解孩子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彼此交換意見,引導孩子換個方式思考問題。

2 、引導孩子尊重他人,積極響應他人的要求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主動跟別人交往玩耍,對別人的邀請也置之不理。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孩子,當有人跟孩子打招呼要積極響應,尤其是孩子有事情想要尋找父母協助時,父母們更好積極的配合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被尊重的意義。並告訴孩子不理會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要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才會得到更多的小朋友喜歡和接受。

3 、改變孩子的不良交往習慣,引導兒童主動與他人交往。

如果孩子還是因為某些原因是在無法主動交往,父母可以約幾個跟孩子相似年齡的小朋友來家裡玩,讓他們單獨的在一起玩玩具,多交流多溝通。父母還可以策劃一些幾個人一起玩的遊戲,由家長帶動積極性一起玩耍。遊戲結束後彼此交換意見,引導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說得怎麼樣,都不要隨便評價,要多鼓勵孩子的積極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提出孩子的"童年時代是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作用的世界,另一個是孩子與同伴交往的世界。對孩子多方面的發展來說,同伴的交往有著與父母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孩子與同伴之間良好的交往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PU8ImwBmyVoG_1ZaD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