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讀不懂?教你八招學會「猜讀法」

2019-07-04     小學生作文閱讀

文言文的猜讀,不僅實詞管用,虛詞也相當給力。文言虛詞大多「身兼數職」、靈活多變,因此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加強朗讀、背誦,培養文言文語感的同時,探尋規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推斷技巧。以下八招,教大家如何「蒙」的全對,謹供參考。



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們熟記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

以「而」為例,其主要用法有:連詞,譯為「又」、「而且」、「就」、「卻」、「如果」、「因而」;代詞,譯為「你」、「你的」;動詞譯為「好像」等。

若要在「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某所,而母立於茲」中找出與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後,就不難確定應為作代詞「你的」解釋的了。

文言文閱讀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常見的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詞性詞義變化較為複雜,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此法對起關聯詞語作用的虛詞特別有效。

如「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斷,前後句意為因果關係,「以」應為表原因的「因為」。

有些文言虛詞有多種詞性,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麼,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將以身死白之」/「險以遠,則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詞「身」前,又處在動詞「死」前,可以推斷「以」應該是介詞,與「身」組成介賓短語做「死」的狀語;後句中「以」用在「險」和「遠」兩個形容詞中間,應該是表示並列的連詞,所以兩句用法不同。

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揣測,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如「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在句中,動詞後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破璧」,名(代)詞後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一定)無忘乃父之志」/「吾其(還是)還也」。

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哪裡;在句中,如「殺雞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相當於「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動詞後,有時是兼詞「於此」,如「風雨興焉」;在句末形容詞後,為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如「盤盤焉,囷囷焉」。

許多文言虛詞的意義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作語氣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息息相關」的。

以「也」為例:「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表判斷);「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陳述);「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表解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問);「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嘆);「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緩語氣或停頓);「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表祈使)。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誌,如能牢記課文中出現過的這些有代表性的詞,便有助於快速解題。文言句式有兩大類: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較易識別的判斷句、被動句外,重點是倒裝句。

如主謂倒裝「……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語後置「……之……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狀語後置「……以……」(「覆之以掌」)等。

固定句式較多,須熟記的如:「不亦……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無以……」(「軍中無以為樂」)、「何……為?」(「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很多文言虛詞在句子結構中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因而,據此也可推斷出虛詞的用法。比如,要判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夫晉,何厭之有」、「均之二策」諸句中「之」字的意義,可根據語法知識鑑別它的用法,從而找到突破口。

中「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中「久」是時間副詞,充當句首狀語,因此緊隨其後的「之」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調整音節的作用,是音節助詞,無義,不譯。

中「晉」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知本句是賓語前置句,「之」起提賓作用。

中「均」是動詞,作「權衡」解,「二策」是名詞,由此斷定「之」與「二策」一起為「均」的賓語,作代詞「這樣」解。可見,抽主幹、析結構、判功能,不失為簡便的虛詞推斷方法。

成語是用簡潔精闢的固定詞組或短句,絕大多數源於古詩文,因此,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是從」、「惟利是圖」來推斷,應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又如「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可用「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等成語來推斷,這裡的「因」是介詞「依照、根據」之意。

新教材里,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園地里設有《日積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誦並測驗默寫的,這一欄里經常會出現文言文,一年級下冊已經要求背誦並理解《論語》選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PDYGWwBmyVoG_1ZqN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