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與裕固族有啥關係?同了回鶻人後代,為何變成了兩個民族

2019-09-14     路生觀史

提示:一個同源的民族為什麼在後來被劃為兩個少數民族了呢?有人覺得這是因為地域問題,即裕固族主要在甘肅,而維吾爾族主要在新疆。但我們認為這不是要主,因為,在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澠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主要的是兩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裕固族信仰佛教,而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一、兩個民族

這兩個民族是:維吾爾族與裕固族。

維吾爾族民族語言為維吾爾語。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他們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同時,在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也有維吾爾族有分布。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維吾爾族總人口數為10069346人。

裕固族語言以裕固語為主,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黃泥堡地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裕固族總人口數為14378人。

在歷史上,維吾爾族與裕固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回鶻。

回鶻是中國少數民族部落,其先祖為匈奴(《新唐書·回鶻傳》:「回紇,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亦號高車部,或曰敕勒,訛為鐵勒」)。今維吾爾族與裕固族的區域分布,可以追溯至公元840年回鶻汗國的土崩瓦解。這一年,回鶻汗國因長期統治無道被所屬部黠戛斯打敗,其後除少量依附黠戛斯,回鶻貴族與部眾大部分南遷,其餘部分西遷。

二、遷徙的線路

我們先說南遷部分。《舊唐書》:「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來歸漢。」他們本來打算是依附唐朝的,但在唐朝的邊境(今河套地區一線)卻與唐朝的振武軍起了摩擦,被唐軍擊敗,進而分崩離析。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這麼多的人遷徙,沒有個首領不行,於是十三部落擁立烏介特勤為汗。對此,《唐會要》的記載是:「有烏介特勤者,葛薩之弟,胡特勤之叔也,亦率眾南奔,至錯子山,乃自立為可汗,居塞上。」

本來,唐朝非常重視這支流亡回鶻部落,但烏介卻提出了一些過分的要求,甚至騷擾唐朝邊疆,引起了駐軍的不滿。烏介首先從黠嘎斯人手中搶回唐送於回鶻和親的太和公主並以此為由以太和公主的名義請表唐朝以求冊封,對此,唐朝是答應了的,《唐會要》記:「朝廷遣張賈,右金吾將軍王會往安諭,分邊備以食之,兼就大同川,還其馬絹,且冊為可汗。」

後來,烏介又提出向唐朝借兵復國,唐朝並沒有滿足。於是,烏介對唐的邊境進行騷擾。843年初,正當烏介率部進犯振武軍之時,河東節度使劉沔命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騎兵對其進行反擊,並於此役打敗烏介致其東逃至室韋。對此,《資治通鑑》的記載是:「雄(石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烏介)牙帳……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

烏介的大多數部眾隨後被唐朝分插安置,這部分人在後來的民族融合中變成了漢人。而追隨烏介而去的部眾最終為室韋人所吞併。846年,烏介被其宰相逸隱啜所殺,後逸隱啜立烏介弟葛捻為汗,部眾後來融入室韋。848年,遏捻可汗率殘部五千,投奔庫莫奚酋長碩舍朗。848年,盧龍節度使張仲武討奚,遏捻可汗懼怕不已,攜妻葛祿、子特勒毒斯馳九騎夜委眾西奔,漠北回鶻徹底滅亡。

於是,室韋將回鶻餘眾分為7個部分,由室韋族的7姓部落平分,每姓分得一部。但後來,黠戛斯派遣宰相阿播率領諸胡族之兵號稱七萬來奪取回鶻人,大破室韋部族,將回鶻餘眾全部收歸沙漠之北。這中間,有幾帳回鶻人,秘密地逃竄到山林之中。

如此一說,南遷的這部分並不是我們今天一些人所說的全部變成了今天的漢族人。

第二部分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高昌(西州)回鶻和甘州(沙州、河西)回鶻。這兩個部分與烏介率領的南遷部眾是同時進行的,不過路線不同而已。高昌回鶻由漠北翻越金山(阿爾泰山)至今吉木薩爾與奇台這一區域,即:回鶻汗國亡國後,有回鶻15個部落,以回鶻王子龐特勤為首,離開漠北草原西遷。他們抵達北庭(今吉木薩爾),與之前留守當地的同族人會合。但是,龐特勤沒有久滯北庭,而是率部南越天山進入塔里木盆地,先停駐於庫車,後駐蹕於焉耆。而沒有隨龐特勤前往的南疆的回鶻部眾,與先前駐守在這裡的回鶻人一起在北庭附近的草原繼續駐牧,以至人口規模逐漸發展到20餘萬,與龐特勤南北呼應。這就形成了高昌回鶻。

甘州回鶻即由漠北至今額濟納再沿黑河北上,進入了河西走廊地區。這個部分人的來源,大約有三個方面:第一與吉木薩爾有回鶻人留駐一樣,河西走廊在唐初便有回鶻人活動。根據新舊《唐書》的記載,早在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就有回鶻別部——契苾部六千餘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領下來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涼二州。

第二是西遷部分,有個爭議的說法,即是龐特勤並沒有到過北庭而是走河西走廊至新疆南疆這一線路,具體的說法是這樣的:唐會昌二年(842年)龐特勤率十五部西遷,其中一部留居河西,龐特勤在甘州稱可汗(這一點,我們分析認為不太可能)。總之,在甘州者為其一部,奉龐特勤為始祖。

第三是烏介可汗在唐朝邊境被打散後的一部分。他們從河套流落而來,有些「尋親」的意味,至阿拉善進入河西,被分散在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及天水等地,沒有進入河西的,被安置在了今寧夏賀蘭山周邊地域。

因為第二與第三,今天甘肅的裕固族以「黃頭回鶻」自居,認為他們是回鶻人的貴族。

最後一部分即跟隨龐特勤西遷到安西都護府所轄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一帶的回鶻。這一部在歷史上被稱為安西回鶻,也有叫焉耆回鶻、蔥嶺西回鶻、阿薩蘭回鶻的,該部回鶻和當地其他民族後來組建了喀喇汗王朝。

三、為什麼被分成兩個民族

西遷後定居新疆的回鶻,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長期相處,繁衍發展,到16世紀初形成維吾爾族。

在河西走廊乃至甘肅寧夏的回鶻人,建立了甘州回鶻建立政權。按照《宋史》記載,當時有瓜、沙二州回鶻、涼州回鶻、賀蘭山回鶻、秦州回鶻、合羅川回鶻、肅州回鶻等。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他們不斷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以及西夏人、吐蕃人、蒙古人等等,逐步發展形成為一個共同體。《宋會要輯稿》稱他們為黃頭回鶻,《元史》稱之為撒里畏吾,《明史》稱之為撒里畏兀兒,他們就是今天的裕固族。只是在這期間,他們中的許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體之內去了。

那麼,一個同源的民族為什麼在後來被劃為兩個少數民族了呢?有人覺得這是因為地域問題,即裕固族主要在甘肅,而維吾爾族主要在新疆。但我們認為這不是要主,因為,在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澠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主要的是兩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裕固族信仰佛教,而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今天,人們可以說宗教信仰不應該成為劃分民族的標準或者標準之一,但在歷史上,確被運用過。元、明以來,關於維吾爾的族稱史籍又多以近音譯稱。除了「回紇」、「回鶻」外,《元史》又寫作「畏吾」、「畏兀兒」、「畏兀」和「輝和兒」。但到清至民國中期維吾爾族被稱為「纏回」,這和他們普遍信仰回教(伊斯蘭教)有關。

需要強調的是,當時所說的「回」也不是我們現在的回族人,只要是信仰回教的民族都被稱為「回」。維吾爾人民覺得「纏回」一稱很不雅,一再提出反對。1934年,盛世才主政的新疆省政府迫於維吾爾人民要求更改族稱的壓力,將「纏回」更名「維吾爾」。

更名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在今人看來卻多少有些粗略,即:在更名過程中,無形中按地域與宗教劃分了民族,在忽略了維吾爾同族裕固人的同時,也可能把一些與維吾爾不同源的民族劃入了維吾爾中。

1934年11月29日,新疆省政府發布「新疆省政府民政廳通令第2013號令」,通令改稱。原文如下:

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案奉主席督辦訓令開,為通令事照得。纏族自漢唐以來,散處於天山以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複雜。至滿清中葉改建行省,始統稱之為纏族。茲該族文化促進會呈請恢復該族固有之維吾爾名稱前來。本府遍稽史乘及省志諸書,該族部滿中只有畏兀兒並無威武爾,當系音近誤譯輾轉訛傳。但畏兀兒系該族中之一部分落,以名其全族亦欠妥葉,且更改一名,民族名稱徒泥於古而無深意,亦不足以垂久遠而示來。

茲本府為慎重起見,特於第三十次會議提出討論,經全體出席委員決定,改為維吾爾三字。所謂維吾爾者,以狹義言之,而維持吾族之意也;以廣義言之,並含有維持吾國之義。以此定為該族名稱,不但毫無牴觸,且顧名思義。亦可以使該族一般民眾引起合群愛國之心,較之其他名稱殊覺妥善。自此以往,該族即稱為維吾爾族,簡稱為維族。其從前訛為威武爾者一律更正,以免貽誤。除登報並通令布告外,合行令仰該廳即便查照,此令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該縣長即便知照,並錄案布告,仵眾周知。

此令。

廳長:藍彥壽

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通過「纏族自漢唐以來,散處於天山以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複雜。至滿清中葉改建行省,始統稱之為纏族」的記述,便能或多或少看出當時劃分的「依據」來。(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LUXOm0BJleJMoPMm1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