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之美

2024-10-13     中工網

原標題:吳哥之美

尹曉燕

「為啥去那兒?」朋友們聽說我要去柬埔寨,都很不解,疑問中似乎有對安全的絲絲擔憂。我也不曾想到,本是暑期陪伴兒子的旅程,卻成了一場自我的修行。

從吳哥回來已經一個月了,後勁兒卻綿綿不絕,每每想起,依然能很強烈地感受到從心底深處產生的震撼。

「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這是蔣勛先生《吳哥之美》扉頁上的話。

49座尖塔、100多面靜謐的微笑,當我站在巴戎寺前,佇立在斷壁殘垣中,仰望著、凝視著那一尊尊高低不同、方向錯落,但帶著同樣微笑的四面佛像,內心翻湧著各種感慨和情緒。神奇的是,很快,這些情緒就被無處不在的笑容撫平,在一片廢墟中歲月靜好。

巴戎寺建造於12世紀,是柬埔寨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廟。當時的王國已經從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49座佛塔塔頂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面帶安詳的微笑。穿行在眾多佛塔間,無論你身處哪個角落,一抬頭,就會看見笑臉。

一千年的時光就這樣流逝了,在那些歲月中,見證過國家的輝煌與衰敗,經歷過門庭若市和戰亂背棄,體驗過人生的悲歡離合,他們,一定笑過、哭過、愛過、恨過、欣喜過、絕望過……而當一切成為過去,微笑成為他們唯一的表情,包容愛恨、超越生死。

一百多面佛像臉,對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不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也不管你的膚色、語言、國度,公平地展示著微笑,在時空交錯中一視同仁、雲淡風輕,仿佛一切都沒發生過,抑或是發生過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值得的。

這,就是吳哥城享譽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除了微笑,巴戎寺的建築,在吳哥王朝經歷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神秘與迷人的宗教聖地之一。1200米長的浮雕長廊刻畫了1.1萬個人物,內層迴廊主要為神話和宗教故事,而外層迴廊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從戰場廝殺到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栩栩如生,每一個人物和動物的表情動作都不一樣。

在整個吳哥城,最受關注的地方是吳哥窟,又稱吳哥寺。它是吳哥古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是唯一出現在國旗上的建築。

每次站在這些世界級的古蹟前,我都驚艷到恍惚。這麼多年前的遠古時期,他們的建築、雕刻、繪畫,不僅精準,而且具有極高的審美。也許,科技進步並不是文明和美的必然條件,回歸寧靜、留守自然、返璞歸真是不是更高級的美?

黃光明,是我們在吳哥窟請的導遊,50多歲,個子不高,曬得黑黑的。他不僅有標準的中文名字,中文說得也很好,帶點南方口音。他的父親是部隊高官,在紅色高棉大屠殺中被殺害。作為戰爭孤兒,他被送到當地的寺廟,得以生存,還免費學習中文,之後一直做導遊為生。

經歷過人生這麼多苦難,他的身上沒有戾氣,也不抱怨,很感恩我們請他做導遊。「今天一家人的生活費掙到了。」他會很認真地給我們找適合拍攝的角度和位置,也會得意地告訴我們,某奢侈品的經典花紋就取自吳哥窟的壁畫。最驕傲的是說起他的女兒,「在中國留學」,在廣西的大學讀書。

柬埔寨是全民信佛的國度,我們接觸過的人都很善良,看得出他們非常想掙錢,但不會強求。黃導帶我們去吃飯的時候,會提前交代,這裡是景區,價錢會貴一些,你們不用點太多,吃飽就行。在吳哥窟所在的暹粒市,街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很多,大家都愜意地享受當地美食和文化,並沒有安全方面的擔憂。

在吳哥窟,歐美遊客迷戀電影《古墓麗影》的取景地,塔普倫寺里的「樹包屋」,而中國遊客則執著地尋找《花樣年華》里的牆洞。

電影《花樣年華》的結尾,梁朝偉飾演的男主角獨自來到吳哥窟,對著一個牆洞訴說著心中的秘密,然後以草封緘。之前一直不明白,樹洞而已,何至於千里迢迢跑到吳哥窟?

當我站在空曠斑駁的牆洞前,似乎找到了答案。正如吳哥窟,你可以嫌棄它是一片廢墟,也可以折服於它的美。遺憾里隱藏著希望,成全中包含著怨恨,世間事,無論哪一種結局和選擇,都很難完美。

繁華落幕,圓融、謙卑化作美輪美奐的建築、雕刻,沉澱為不可逾越的力量,那是文明的力量。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9f684e15bdc04938fbb68395bf6ee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