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首發暨東莞歷代鄉邦文獻整理成果展在莞圖舉行

2023-12-15     搜狐城市-東莞

原標題:《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首發暨東莞歷代鄉邦文獻整理成果展在莞圖舉行

作為「東莞市文化精品專項資金扶持項目」,《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68冊)已於近期完成出版。適逢今年莞城圖書館開館十五周年,為進一步弘揚莞邑文化,彰顯東莞文化軟實力,由東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莞城街道辦事處主辦,莞城圖書館承辦的「《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首發暨『守正創新 賡續文脈——東莞歷代鄉邦文獻整理成果展』開幕式」於12月15日上午在莞城圖書館舉行。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潘詠怡,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黃少剛,廣東歷史學會會長、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李慶新,廣東人民出版社華人文化編輯中心主任王俊輝,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曉棠,東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蔡國康,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張彤飈,莞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釗,莞城街道黨工委委員蕭健峰,莞城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公室主任汪泓,《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總顧問、莞城圖書館榮譽館長楊寶霖等嘉賓共同出席首發儀式。

在開幕儀式上,莞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釗表示,莞城作為東莞千年文脈所在,自覺擔起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任,盤活歷史文化、激活文化產業、講述莞城故事,以文化的軟實力賦能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衷心希望大家能繼續關心和支持莞城,幫助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推動莞城的文化事業出新出彩。」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潘詠怡致辭表示,《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為了解、研究東莞歷史文化提供最重要的文獻保障,是東莞有史以來最大的叢書。她充分肯定了本次《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文獻整理的重要成果及其史料價值,「第二輯的出版,不僅是東莞地方文獻出版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後世的文化盛舉。」

東莞史上規模最大、最完備的歷史文獻出版項目又添新書

2015年,借《廣州大典》出版之東風,為搶救東莞歷代文獻遺存,莞城圖書館聯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影印」的方式立項出版大型地方歷史文獻集成——《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目前已出版了115冊,收入了上起宋代、下迄民國,有關東莞歷史文化的著述和東莞人士的著述共520種,是東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完備的出版項目。其中,第一輯(47冊)於2017年出版問世。

此次首發的《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共68冊,主要收錄了晚清至民國的東莞文獻321種,內容涵蓋哲學、宗教、社會學、政治、法律、經濟、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地理、醫學、農學等學科。與第一輯相比,第二輯收錄的文獻種類更為多樣,一大亮點是收錄了數量眾多的東莞族譜和民國期刊。該輯叢書於2019年還獲得了東莞市文化精品專項資金100萬的扶持。

在鄉邦文獻中尋繹莞邑文化的歷史肌理

藉《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首發之際,莞城圖書館繼續打造「一書一展」品牌,精心策劃了「守正創新 賡續文脈——東莞歷代鄉邦文獻整理成果展」。展覽以「圖文+文獻」的形式,首次系統梳理東莞自古以來整理鄉邦文獻的突出成果,分「嶺南名邑 人文淵藪」、「潛德幽光 先賢遺範」、「盛世修典 庚續文脈」三大部分,展示了東莞鄉邦文獻得以流傳的深厚底蘊,古代詩歌總集、方誌、族譜等不同類別文獻的整理情況,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政府機構和文化單位整理前人著作方面的重要成果。展出的古籍及民國文獻近20種,1949年以後出版的東莞鄉邦文獻近60種(逾250冊)。展期至2024年3月31日。

楊寶霖在展覽現場翻閱文獻

現場展出《東莞詩錄》《明史竊》等古籍文獻

多樣的配套活動豐富鄉邦文獻內涵

為讓讀者深入了解東莞的鄉邦文獻,莞城圖書館還特別邀請到東莞文史專家、《東莞歷史文獻叢書》顧問之一、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先生在12月中旬來館為讀者帶來一場名為「發潛德之幽光,揚鄉邦之文脈」的《東莞歷史文獻叢書》出版專題講座,詳細講解《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的出版歷程,以及歷代鄉賢對東莞文獻的搜集整理做出的重要貢獻等。

展覽期間,為了讓讀者在紙與墨之間感受莞邑文化的獨特魅力,莞城圖書館還將開展八期雕版印刷體驗活動,每半個月舉辦一期。活動特別選取了【康熙】《東莞縣誌》序言首頁,製作成木質雕版,讓讀者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工藝,並親自體驗上墨、印刷等製作流程,感受傳統印刷技術的獨特魅力。

此外,本次展覽還為「打卡一族」精心準備了多款別具意義的專題印章,關注莞城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還有機會免費獲得一本精緻的《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的主題集章冊。

附:

地方文獻系統性整理出版的有益嘗試

——《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編纂整理和出版過程回顧

廣東東莞一地,自晉咸和六年(331)立縣以來,當地歷代先賢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文獻典籍。據清末東莞籍探花陳伯陶所編《東莞縣誌·藝文略》統計,至清同治年間,莞人著述就有889種,28433卷。而同治至民國近九十年間,莞人著述又增加了上百種。以一邑而論,東莞的文化家底不可謂不豐厚。然而數百年來,莞人文獻迭遭天災兵燹和人為的破壞,至今巋然尚存者已然不多,僥倖流傳下來的也大多散落在海內外公藏單位及私人藏家手中。

正如東莞文史專家楊寶霖先生所說,東莞的文獻古籍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目無書」,一種是「有書無目」。在這種情況之下,研究者想要尋找到與東莞相關的文獻資料就十分不便了。有鑒於此,自2015年起,東莞市莞城圖書館聯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啟動了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出版項目——《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簡稱「第一輯」),項目從2014年即已開始籌備,其宗旨在於系統搜集和整理東莞文獻典籍,保護和傳承東莞歷史文化,推動學術研究。

該項目耗時四年,依託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特藏部這一古籍研究平台,在全球範圍內對東莞地方文獻進行了廣泛的徵集,收錄了上起宋代下迄民國的199種古籍,成書47冊。該叢書於2017年12月出版。隨後,到2019年,《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編纂出版項目又宣布啟動。

作為第一輯的延續,第二輯文獻收錄範圍與第一輯完全一致:內容上收錄有關東莞歷史文化的著述和東莞人士的著述,地域上包括明、清、民國時期東莞縣所轄地區域,時間上以1949年為下限。第二輯雖然是第一輯的續作,但是卻不乏亮點。第一輯收錄的199種文獻僅為刻本、抄本、石印本等線裝古籍,而第二輯收錄的版本類型更為多樣化,還包括了近代以來才出現的鉛印本、油印本等,收錄文獻的規模也更大。第二輯收錄東莞地方文獻321種,其中古籍53種、民國文獻237種、期刊31種,成書68冊。該叢書於2022年11月出版。

《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一輯)

《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

《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收錄的文獻分為古籍類、民國文獻、期刊類。古籍類收錄明清時期莞人的詩文別集、總集、族譜等,底本均為線裝古籍,是第一輯編纂時因一時難以徵集而漏收的文獻,不少為未經刊刻之稿本、抄本。這些版本通過各種渠道溝通才得以徵集回來,具有重要的文獻和史料價值。如明熊文鳳纂修的《熊氏家乘》抄本,清孔槐纂修的《孔氏家譜》抄本,清李繼燕撰的《拓花詞稿》,鄧儀輝纂修的《茶山鄧氏家譜》抄本,著名莞籍考古家、古文字學家容庚輯錄的《容氏家乘》稿本,均為難得一見的莞邑文獻。

容庚輯錄的《容氏家乘》稿本封面

《熊氏家乘·熊氏族譜序》首頁

民國文獻類收錄了民國時期東莞籍學者如容肇祖、陳安仁、張蔭麟、袁振英、鄭師許、鄧植儀、倫明、莫伯驥等人的著作,涵蓋哲學、宗教、社會、科學、政治、法律、文學等領域。如容肇祖成名之作《明代思想史》,《中國哲學大辭典》謂此書具有開拓性作用;此書在國內學界影響頗大,同時也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陳安仁所著《中國政治思想史大綱》《中國近代經濟史綱》《中國農業經濟史》等,對近現代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均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史學奇才張蔭麟,其《中國史綱》以講故事的方式闡述中國史,內容深刻,為學界矚目,顧頡剛將此書列為中國新史學中較為理想的7部通史著作之一。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籌建者、廣東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袁振英,他在進行革命工作的同時也留下了不少著述,如《易卜生傳》《性的危機》,還翻譯了《革命與進化》《社會主義與個人主義》等。鄧植儀是近代農學家、土壤學家,一生專注於農業與土壤研究、教學,第二輯收錄其《廣東土壤提要初集》《廣東土壤調查暫行辦法》等。倫明是近代著名藏書家、學者,第二輯除收錄其影響較大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外,還收錄了多部倫氏稿本,如《讀未見書齋書錄》《續書樓讀書記》《漁洋山人著書考》《清代及今人文集著者索引》等,彌足珍貴。莫伯驥酷嗜藏書,自稱「五十萬卷藏書樓主」,以收藏之豐、版本之精稱冠嶺南,編有《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在第二輯中均有收錄。這些文獻集中展現了民國時期東莞學人的學術成就,反映了當時的學術脈絡。

袁振英著《易卜生傳》封面

莫伯驥著《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

期刊類收錄了民國時期在東莞出版,以及內容與東莞相關的期刊,包括倫達如等編《留省東莞學會雜誌》第一期(1919年4月)、東莞勉行善社編《東莞勉行善社月志》第二期第六冊(1929年3月)、東莞中學校抗日救國會編《東莞中學校抗日救國會特刊》第二期(1932年)、東莞縣立第一小學校編《東莞縣立第一小學校刊》第一期(1935年1月)、第二期(1936年2月)、東莞明倫堂沙田整理委員會編《東莞明倫堂沙田整理委員會年刊》(1941年7月)、《東莞明倫堂董事會年刊》第二輯(1949年1月)等。這些期刊記載了民國時期東莞的時政、抗戰、教育、市政以及東莞明倫堂活動等方面的內容,為了解、研究東莞地方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在《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出版環節上,因應第二輯書稿中存在的文獻類型多樣化的實際情況,編輯在版式上也作了較為合理的設計。例如,古籍類的底本均為線裝古籍,故按慣例,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排序,版式上採用上下欄縮影排印。民國文獻類和期刊類的底本情況較為特殊,這兩類文獻底本均為鉛印本,相比刻本、抄本而言,其字號就顯得較小。同時,民國文獻類大部分底本為常見的16或32開本,而期刊類文獻的開本有的更在大16開以上。這類文獻如果仍然採用與古籍類相同的版式來排版,其中大部分的文字將因圖片過度縮小而難以辨讀。經過反覆考量,這兩類文獻最終採用了單頁排版,而且還根據每一種文獻的實際情況,將版心中的圖片作了適當的縮放。這樣,文獻中的文字信息就得以清晰保留,也便於讀者的閱讀。

叢書的編纂凡例,自第一輯項目啟動之初即已確定,第二輯編纂時予以沿用。編纂凡例要求,底本中原有之批校、題跋、印鑑和刻印的墨跡等概予保留;漫漶缺字者,保持原貌;頁面殘缺者,僅以相同版本補配,未能補配者,在目錄位置標註缺卷情況,在相應位置標註缺頁情況。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底本的原貌。為方便讀者檢索,除在第一冊列出總目錄外,各冊之前也列有分冊目錄。在每種文獻之前設置扉頁,著錄書名、卷數、著者、版本及底本收藏者等信息。著錄版本信息力求做到著錄準確、規範統一,不少文獻中作者、版本等信息不明者,經過整理者多番考證和討論才確定下來。

回顧《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編纂和出版的歷程,它之所以得以在3年時間內順利結項,實有賴於東莞市莞城圖書館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各位老師的辛勤勞動和努力付出。有時,為了能夠徵集到一個文獻底本,他們千方百計地尋找渠道去和收藏者溝通,這樣一來一回,磨上一年半載也是常事。由於第二輯收錄文獻類型多樣,情況較第一輯更為複雜,所以總目錄的編制就更應做到嚴謹和合理。第二輯總目錄經過專家多番商討論證,前後數易其稿,最終剔除了個別超出收錄範圍的文獻,同時也對分類不甚合理的品種重新作了歸類和排序。當我們將列印好的清樣送交審讀老師時,他們工作極為認真負責,提出不少的修改建議,使叢書最終得以高質量出版。

近年來,黨和國家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在此新形勢下,全國各地的大型地方文獻集成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問世。其中,省級大型地方文獻集成實不鮮見,而最早立項全面收集整理一市地方文獻的,東莞卻是首家。

《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的出版,為東莞歷史文化的系統性、專題性研究提供了便利,有利於進一步開展東莞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保護工作,同時全面梳理東莞地方文獻,也有利於東莞從歷史傳承上尋找資源和動力,對傳承歷史文化和服務當下文化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東莞歷史文獻叢書》前後兩輯已經出版了115冊,成果相當豐碩。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工程,《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的出版對於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推進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山大學原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張榮芳對此書作了高度評價:「《東莞歷史文獻叢書》的出版,對學習、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文化自信、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

來源:莞城圖書館、廣東人民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92bbbf106b7c7c2a029fb9e4bda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