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調」為何又雙叒叕成為了觀影累贅?

2022-08-23     壹娛觀察

原標題:「暗色調」為何又雙叒叕成為了觀影累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杜威。

具備「流量底氣」的《斷·橋》在上映10天之後,票房終於突破兩億。無論是購票平台處於8分+,還是豆瓣落至6.1分,兩處均不討好的口碑似乎早早宣判了該片的票房終局。

《斷·橋》的問題在哪?

原本影迷觀眾以為會處於爭議漩渦的「王俊凱演技」,意外得到了大部分觀眾的認可。「按照全片演員演技排名,王俊凱能夠力壓馬思純,達到及格分數」該觀點獲得豆瓣短評兩千贊同。

相反,更該成熟的劇本創作顯現出短板,關於「女主不報警」「劇情降智」等話題就登上微博熱搜,成為輿論焦點,圍繞導演李玉的創作手法也遭到觀眾不少吐槽。

拋開作者風格、劇本結構、剪輯邏輯等尚能被影迷據理力爭的創作點不談,最被普通觀眾接受無能的是影片幾乎全程的暗色調,讓整個觀影體驗極差。

《斷·橋》劇照

「犯罪題材,一定要全程『昏天黑地』嗎?一定只有下雨天氣才能烘托出懸疑氣氛嗎?社會邊緣人物就一定要躲避『陽光』嗎?還有方言對白,要緊盯著字幕看才能獲取信息,太消耗精力,整體觀影效果就是昏昏欲睡……」一名虎撲網友如是評價。

「暗色調」又雙叒叕成為了觀影累贅,越來越多的普通觀眾,甚至是影迷觀眾,開始吐槽因為暗色調帶來的差勁觀影體驗。

那麼,當下電影創作者該如何正視「暗色調」,才能不讓「暗色調」成為觀影攔路虎?放映端的影院又該如何適配暗色調影片?

《斷·橋》毀在「暗色調」,冤不冤?

一座陰雨綿綿的西南城市,大橋垮塌,隨後浮現的是大橋埋屍案,被活埋者正是該工程的負責人聞亮,他身上的舉報信,讓其獨女聞曉雨,決定聯合自稱知道聞亮死亡隱情的孟超,查明真相……

只看影片簡介,一股陰雨綿綿的肅殺氛圍便呈現出來,仿佛這座城市的天空永遠不會投射出陽光,那些在夾縫中生存的邊緣人物也不願意把身後的秘密袒露出一絲一毫……

放到宣發方向上,《斷·橋》也將「暗色調」風格宣傳到極致。

《斷·橋》從最初的人物海報就開始釋放出這「暗色調」。王俊凱飾演的孟超標語是「荒墟上的種子,也渴望春天」,而馬思純飾演的聞曉雨則是「角落的花兒,等待陽光」。

隨後,片方釋放出一張頗具討論熱度的劇照,「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的構圖,清晨薄霧之中,王俊凱隻身處在港口河岸,只有黑色剪影勾出輪廓,作低頭深思狀。犯罪文藝電影的氛圍感再次凸顯出來。

《斷·橋》劇照

「生猛導演李玉+具備轉型魄力的王俊凱+影帝范偉+演技花旦馬思純」所組成的主演陣容,再加上備受影迷追捧的犯罪懸疑題材,此時影片中的「暗色調」氛圍尚處於正向助力,拉滿觀眾的期待值,促進他們走進影院。

然後,正式觀影之後,觀眾們錯愕地發現全片對「暗色調」運用與自己的理解出現偏差。影片幾乎全程處在「暗色調」之下,「暗色調」並非僅是重要場景的使用手法,甚至連讓觀眾「喘息」的場景都很少。

影片從一個個監控錄像入手,全片都處在一種低沉、陰暗的冷暗色調,夜間戲居多,就算是白天的犯罪場景戲份,也都要配合落雨這樣的頹喪氣氛,所有角色也有意無意地躲避「陽光」。

馬思純與王俊凱所飾演的角色相見,就是在一個修車坑之中,馬思純俯扒在地上探進頭來,阻擋住了所有陽光照射的可能;孟超回憶敘述案發場景,影片直接採用黑白色調區分時間跨度,亮度也幾乎壓至最低;范偉飾演的朱方正是最出彩的角色,他最經典的處理U盤戲份,也是在色彩壓抑到極致的洗衣房;以至於影片尾聲,男女主在湖邊互訴衷腸,「寒江孤影」的輪廓剪影再次定格……

《斷·橋》劇照

誠然,導演李玉對於《斷·橋》「暗色調」的極致創作,是寄希望通過較為壓抑的色調來製造出「細思恐極」的氛圍感,亦如影片的主題「散不開的迷霧、摸不透的人性。」

但就目前的口碑發酵來看,「暗色調」本不是影片的加分項,反而成為介於及格作品上下的度量衡,原因為何?

其一,《斷·橋》劇本被外界看來出現較大漏洞,案情膚淺、人物關係薄弱等弊病此起彼伏,致使電影中的視聽語言創作很難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情緒和內心狀態,「暗色調」更像是為了突出氛圍感的形式主義。

其二,影視創作中的「特寫」鏡頭,在某一特殊場景出現,起到強調重點作用,但如果全片特寫鏡頭,那麼該創作元素的獨特性會被稀釋至最低。全片的「暗色調」亦是同理,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連貫的節奏,觀眾長期處在壓抑的氛圍中,難免昏昏入睡。

一部能讓觀眾印象深刻地犯罪影片,最終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符號,無論是視覺效果、攝影場景,還是人物角色、重要道具、相關隱喻,都有可能發揮「奇效」,如《唐人街探案》里的「張子楓微笑」、《誤殺》里的「羊群隱喻」……對於《斷·橋》來說,本來U盤道具可以擔此大任,但是編劇只是讓它走了個過場,成了工具盤,反而是大力渲染的「暗色調」被事先認為是點睛所在,最終市場反響之下的「陰鬱沉悶」也註定了《斷·橋》一定程度的創作失誤。

「暗色調」不是丟失票房的原罪

《斷·橋》不是個例,隨著近幾年犯罪懸疑電影的火熱,越來越多院線電影因為「畫面太暗」而讓觀眾怨聲載道。

2017年犯罪影片《暴雪將至》上映,該影片此前在海內外多個電影節頻頻亮相,助力段奕宏摘得東京影帝,然而該影片內地最終票房僅2712萬元,豆瓣評分7.0,表現平平,其中,負面聲音最大的評價就是「畫面太暗」所帶來的糟糕觀影體驗。

以至於在《暴雪將至》首映時,導演董越也忍不住吐槽,坐在放映標準並不達標的影廳觀影時,影片的「暗色調」被無限拉大。「看了幾個鏡頭,就心想完蛋了,坐在影廳看到的效果是非常昏暗的。」

無獨有偶,2019年婁燁命運多舛的作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登陸院線,井柏然、馬思純、宋佳、秦昊、張頌文每一位主演的演技都值得把玩,但同樣因為「暗色調」而拉高了影片的觀影門檻。

影迷觀眾尚能通過婁燁情懷進行解讀,而普通觀眾則對這種「懸疑犯罪刻意製造暗色調氛圍」的做法紛紛表示不解,最終這部話題滿滿的作品,票房定格在6500萬元。

再到這次的《斷·橋》,毫無疑問,「暗色調」對於影片票房增長以及口碑發酵都是有阻礙的。

首先要明確,「暗色調」並不是這些影片市場表現乏力的罪魁禍首,關鍵在於,影片本身文本、節奏、邏輯、演技等創作方面出現不可妥協的問題,而「暗色調」又將觀影體驗降至最低,從而加劇了整部影片的潰敗。

不僅國內,好萊塢的影視創作也在被「暗色調」籠罩。

今年3月,華納DC Black影片《新蝙蝠俠》上映,這部口碑和話題都值得期待的影片,真正的讓觀眾領略到了哥譚市的「黑暗」,以至於導演馬特·里弗斯連忙抒寫中英文親筆信,希望全國影院能夠把畫面調至14F區間,保證能正常觀影。

網友已經預感到2025年《蝙蝠俠》的創作會變成「全黑」

雖然這部電影最終在全球斬獲了7.7億美元票房,但長時間(175分鐘)的「暗色調」觀影為中國觀眾提供了一次漫長且糟糕的觀影體驗,只為《新蝙蝠俠》貢獻了其中的2500萬美元。

好萊塢當時也掀起了一陣議論熱潮,《綜藝》雜誌發表文章盤問:「為什麼現在的電影和劇集越來越暗了」,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觀影時突然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眯起眼睛,緊盯著螢幕獲取信息。

文中明確提到:「一部影視作品之所以『暗色調』,肯定是因為導演有意而為之。」

曾參與《小丑》《毒液》《黑豹》等影片、擅用偏「暗色調」風格的攝影助理KAY表示:「對於創作者來說使用『暗色調』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影片看起來更真實,無論是場景中數字意義上的缺乏光線,還是人物情感上的陰鬱氣質,都是影片主題所決定的,此時,當你拒絕『暗色調』,其實就是在欺騙觀眾。」

《毒液》劇照

他還額外強調,只有新世紀的電影才會讓觀眾大為頭疼。從膠片時代向數字時代轉變的技術問題,「暗色調」是一個重要的影視創作手段,其能夠提升影片質感、豐富攝影層次、烘托影片氛圍、增加神敏感等等,但全片的暗色調如果不能搭配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合理的節奏安排,一味突出「暗色調」所帶來的畫面感,這只會淪為「炫技」拍攝,從而影響整體觀影效果。

舉一個國內「暗色調」使用恰當的影片例子。2021年白百何主演的驚悚電影《門鎖》上映,雖然文本故事和人設安排出現問題,導致口碑只有4.3分,但是「代入感」強烈的觀影體驗,成了觀眾們的一致認可所在,最終這部小成本翻拍影片攫取2.42億元票房。

影片依然出現大量「暗色調」場景,開片5分鐘左右的臥室戲份,幾乎在零光源環境拍攝。但是影片切中了「獨居女性」的話題,讓女性觀眾的代入感極強,影片中所涉及的黑暗處,正是獨居女性長期「腦補」的恐怖時刻,緊繃的觀影神經和代入感將「暗色調」的作用發揮到了正向作用。

影院和創作者需正視「亮度」

「暗色調」影片需要用影片中的「暗」來烘托影片的氛圍,同樣也需要用影院中的「亮」來保證觀眾能夠獲取到影片所傳遞的全部信息。

觀眾吐槽「暗色調」的時候,一大部分原因確實是因為電影創作需求的有意為之,但有時候,影院放映端的設備原因,導致的影片「暗」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此時,當「暗色調」電影再遇上了放映標準並不達標的影廳,雙重BUFF疊加,那麼,觀眾將會得到最差勁的觀影體驗。

按照國際上的放映標準,2D電影的亮度標準是14FL,3D電影的亮度標準則是4.5FL。然而影院在實際運營中,尤其是小體量影院,如果要時刻保持放映機的亮度達標,配備專業人員,這些對於影院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影院中因為亮度而感到不適觀影的最大問題,就是傳統放映機中的氙燈問題。

隨著電影院放映機里的氙燈使用時間的增長,那麼所呈現給觀眾的亮度就會降低。一個影院氙燈的成本大概在7000~8000元左右。官方給出的使用壽命是1000小時,平均下來一場兩小時的電影的成本大概在14~16塊錢。

因此,很多影廳為了節省成本、減少氙氣燈的損耗,也存在前期氙氣燈使用故意降低功率(亮度降低)、後期疝氣燈使用時加大功率,從而延長疝氣燈使用時間的情況。在這種自帶「暗色調」屬性的影廳觀影,不僅「暗色調」影片,正常效果的影片的觀影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其實,近幾年,國內很多影廳已經進行升級,使用亮度效果更佳、壽命更長更安全的三色雷射光源,如今在全國已經擁有了2.7萬家,搭配ALPD雷射光源設備的雷射影廳,雷射影廳將是普通影廳亮度近兩倍,對比度也更高,能夠更好地讓觀眾在視覺上有著流暢舒適的感官體驗。

「但是疫情期間,影院生存壓力太大了,能夠維持運轉就已經不錯了,哪還有賦予的幾十萬資金去更換一套光源設備呢?」一位某三線影城經理向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感嘆道。

即使困難重重,「後疫情時代」的觀影市場,影院經營者也應該注重和順應這場新技術的革新,切合應用於提升觀影品質上,畢竟觀眾對於觀影這件事不再願意「將就」二字。影院影廳也應該做好準備來迎接電影市場的「亮度革命」了。

「暗色調」創作風格不應該被抹除,它是影視創作中的重要拍攝手法,影迷觀眾樂於在正確的創作時機,看到「暗色調」畫面所帶來的獨特電影質感。

相應地,創作者應該切合主題,以故事、節奏、邏輯為第一要位,合理使用「暗色調」來增色,而不是讓「暗色調」成為「炫技」和彌補其它創作元素上的瑕疵。

觀眾走進電影院就是想要舒服的觀影體驗,而不是一味為創作者個人化創作需求來買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85c00d8a20434e5bb877daf335f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