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與對越自衛反擊戰相比,鄧公的決策,要比普京高明的多!

2024-09-10     文史風雲

2022年2月24日,就在北京冬奧會剛剛閉幕四天,全球民眾仍沉浸於體育競技的熱情時,一場戰爭卻突然發生。

這一天,普京宣布開展特別軍事行動計劃,對烏克蘭進行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戰爭。

由此,俄烏之間發動了一場,綿延至今的戰爭——俄烏衝突。

在普京的設想中,俄羅斯將用「閃電」戰快速攻占烏克蘭,逼迫烏克蘭答應俄羅斯提出的條件,俄軍將不費吹灰之力完成自己的軍事計劃。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由於俄方高層的策略和俄軍自己問題,一場計劃的「閃電戰」變成了持久的拉鋸戰,將交戰雙方都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這令人不禁想起,同樣作為大國,同樣是與鄰國交戰,四十多年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卻是大獲全勝而收場。

究竟是什麼,造就中俄兩國結局的不同呢?

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全部解放,北越統一全國,成立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打敗美國,統一國家,這絕對是留名青史的大功績,再加上手下們的吹捧,越南領導人黎筍也有點飄飄然,野心也逐漸膨脹,擴張的想法愈發強烈。

然而,越南想要擴張,就不可避免地與鄰國——中國產生摩擦。

就在黎筍思考如何對付中國的時候,蘇聯找上了他。

從五十年代末,中國和蘇聯的關係就急轉直下,從原來夥伴關係成了劍拔弩張的敵人。

當然,在一開始,蘇聯雖然對中國的獨立自主態度十分不滿,但說到底兩個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沒有擴大戰爭規模的想法。

然而,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徹底讓蘇聯坐不住了。

在蘇聯看來,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此時卻與資本主義世界的老大搞起了外交關係,這是赤裸裸的叛徒行為。

蘇聯打定主意要狠狠教訓中國。

但有美國深陷越戰泥潭的前車之鑑,蘇聯也不想親自下場,思來想去,便找上了越南。

蘇聯和越南的想法,可謂是一拍即合。

於是,在蘇聯的暗中幫助下,越南越發囂張地騷擾中國邊境,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領土安全。

要不要打越南?如果打的話,應該怎樣打?成了當時中國遲遲下不了定論的問題。

鄧小平的態度比較堅決,認為不僅要打,而且要打疼越南,來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

但這個想法,很快遭到了一些同志的質疑。

反對者主要有兩個顧慮的地方:

第一,俗話說的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中國剛剛走出低谷,國家經濟尚且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這一場仗需要打多久,要花多少錢,這些都是難以預計的事情。

第二,越南雖然是小國,但背後卻有蘇聯撐腰,若是打越南打得太狠,會不會逼得蘇聯親自下場呢?

這兩個問題,成了部分人心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針對反對者的意見,黨中央十分重視,在反覆的論證與討論中,確定了幾點看法。

首先,越南如此咄咄逼人,甚至都在本國內部歧視華人,不打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我們應該打到什麼程度。

其次,鄧小平認為,蘇聯不會輕易親自參與這場戰爭。

蘇聯距離越南較遠,真要親自下場大規模援助越南,那只能進行戰略空運。

而此時的蘇聯,已經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的困境,不會輕易再搞一次戰略大空運。

若是蘇聯直接南下攻打中國,中國也是不懼,中國與蘇聯交惡後,在邊境上囤積重兵防備蘇聯。

況且,中美兩國正在建立外交關係,蘇聯也必然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經過嚴密的分析,黨中央打消了那些人的顧慮。

最終,在中共中央軍委會議上,正式通過了自衛反擊的戰略決策。

在會議上,鄧小平反覆詢問了各戰區的軍備情況,確定各方面無誤後才繼續討論後續的事情。

明面上,中國外交部門一直在譴責越南的卑劣行徑,暗中卻進行著各戰區調動。

靠近越南的幾個軍區,組成南線部隊,準備掃蕩進入中國境內的越軍,隨後打入越南境內,拔除越南的一些重要軍事設施。

與此同時,北部與蘇聯蒙古接壤的幾個軍區,也拉響一級戰備,隨時應對可能到來的蘇聯進攻。

在鄧小平如此縝密的準備下,對越自衛反擊戰自然呈現摧枯拉朽之勢。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一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論刊登在報紙上,正式吹響了自衛反擊戰的號角。

而到3月16日,中國軍隊已經完成了所有軍事行動,並順利退到了中國境內。

在這一個月內的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敵三萬七千餘人,並繳獲了大批越軍的裝備。

不僅在戰爭中獲得了直接好處,獲得了國際上的肯定。

幾年裡,越南的侵略野心讓東南亞一些國家心寒,原本與越南走得比較近的國家,也逐漸與越南漸行漸遠。

在這場戰役後,柬埔寨再次擺脫越南的控制,在見識到中國的強大後,轉而向中國示好。

而寮國在以後,也慢慢親近起了中國。

可以說,在這場戰役中,中國各個方面都大獲全勝。

俄烏衝突

從戰爭爆發原因來看,對越自衛反擊戰和俄烏衝突有著同樣的因素:國家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

1991年12月25日晚,隨著蘇聯國旗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落下,曾經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正式落下帷幕。

然而,蘇聯的解體卻並不意味著所有事情的結束,一些過去掩蓋在蘇聯下面的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由於蘇聯強硬的民族政策,導致國內各民族有著大大小小的矛盾,以往大家都在一個名為「蘇聯」的鍋里吃飯,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今鍋砸了,一些矛盾自然也就擺到了檯面上。

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國,俄羅斯備受其它加盟國,尤其是東歐加盟國的忌憚,東歐各國希望尋求庇護來防備俄羅斯。

同時東歐劇變,中東歐各國推崇西方意識形態,由此萌生出了加入北約的想法。

北約,作為美國牽頭的軍事組織,在以往是美國用來對抗蘇聯,控制歐洲的。

而如今蘇聯已經解體,按理來說,沒有了敵人,北約也應該解散,擁有稱霸野望的美國,自然也是不願意放棄對歐洲的控制。

既然過去的敵人沒有了,那便找一個新的敵人,新的敵人是誰呢?很顯然,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主要衣缽,又與諸多蘇聯加盟國有矛盾,是很合適的人選。

在美國的暗中操縱下,北約不但沒有解散,反而不斷吸納東歐國家,不斷東擴,距離俄羅斯越來越近。

俄羅斯起初並沒有抱有反對的想法,甚至總統葉爾欽自己也想過加入北約。

葉爾欽

但在持續的接觸中,俄羅斯發現美國不但對俄羅斯沒有一點誠意,反而是滿懷惡意,旋即轉而反抗北約東擴。

但俄羅斯的反對,並沒有阻止北約東擴的步伐,隨著時間推移,俄羅斯的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

2021年11月,美國挑唆烏克蘭,讓烏克蘭認為加入北約是唯一出路。

這件事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美國便可以在烏克蘭布局軍事設施,屆時可以軍事打擊到俄羅斯,整個俄羅斯都將籠罩在美國的軍事籠罩下。

忍無可忍的普京最終宣布進行「特別軍事行動」,俄烏戰爭打響。

鄧公的「得」與普京的「失」

由此可見,中國和俄羅斯都是處於國家安全遭到威脅後發動的戰爭,原因是極為相似的。

然而,後續的發展卻截然不同。

在普京的設想中,俄軍拿下烏克蘭是十分輕鬆的。

在聽了親信們的報告後,更是信心滿滿,於是毅然發動了俄烏戰爭。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俄羅斯高層的預料。

想像中的閃電戰並沒有到來,反而是打成了持久戰,這是為何?

首先,普京錯估了現代戰爭的多樣性。

提起戰爭,很多人只會想到槍炮,但那是傳統戰爭。

現代戰爭中,輿論戰、金融戰等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要超過傳統槍炮。

拿美國來講,在俄烏戰爭中,美國其實參與了除直接參戰之外的每一個環節。

通過媒體輿論塑造,將俄羅斯在全球範圍內,塑造成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形象,卻全然不提俄羅斯發動戰爭的無奈,在無形中為俄羅斯形成輿論壓力。

在輿論壓力下,許多企業不得不跟隨民意,暫停在俄的經濟活動,對俄羅斯經濟造成極大打擊。

如此多樣的「盤外招」,是開戰前普京沒有完全預料到的。

其次,則是普京對於俄羅斯軍事的過度自信。

即使是拋開金融、輿論等隱形手段,單說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也是漏洞百出。

俄羅斯滯後的經濟,也讓軍事幾十年里一直在啃老本,很多裝備、通信設備仍是前蘇聯的。

其中許多東西缺乏定期維護,已經難堪大用。

軍事科技上,飛彈的瞄準需要專業的瞄準系統或是衛星。

而俄羅斯的衛星體系早已廢弛,能看到的地面圖像都是「馬賽克」級別的,這又怎能大勝烏軍呢?

除此之外,軍隊的腐敗現象更是觸目驚心,一些軍人甚至偷出槍枝彈藥暗中出售。

可以說,俄羅斯陷入戰爭泥潭絕非意外,而是有原因可循的必然結果。

戰爭決策,鄧公高明何在?

綜合兩場戰事來看,筆者認為,導致戰爭結果的主要原因便是決策不同。

鄧公高明的決策,帶領中國走向戰爭全面勝利的大好局面,那麼為何能稱之為高明呢?

第一,便是對己方清醒的認知。

鄧公在決定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前,從上層決策到下面落實計劃的部隊,都是仔細調研,而後進行深思熟慮,最後作出決策。

而反觀普京,在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中可以看出,普京對如今俄軍隊的狀況並不清楚,所作出的決策也是由錯誤的認知得出,最後又怎麼可能會得到正確的答案呢?

第二,則是提前創造良好的外交環境。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前,鄧公便已經在外交上下了盤大棋。

在那幾年,中國與美國外交正常化,而後迎來了與歐美國家建交的高潮。

針對周邊國家,中國也是儘可能交好,在外交來往中,各國對中國的印象變好,使得中國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獲得了許多國際聲援。

而俄羅斯,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之前強硬的作風,便已經引得一些國家不滿,再加上美國的刻意引導,導致俄烏戰爭後陷入孤立無援的尷尬境地,敵對國烏克蘭反而獲得了國際支持。

第三,則是戰術上的輕敵。

中國有句古話叫「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並沒有因為對手是越南這種彈丸小國而心生大意,反倒是如履薄冰,像當年打美國一樣去打越南,最後才能取得傲人的戰果。

而普京在戰術上,卻有些輕視烏克蘭,導致俄軍出現的許多沒有必要的犧牲,極大地拖延了俄軍的進攻步伐。

時至今日,俄烏戰爭依舊在繼續。

俄軍能否在之後作出英明的決策,這場戰爭最終又會將兩國帶到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中山《李光耀回憶鄧小平決策對越自衛反擊戰》

三聯生活周刊《烏克蘭危機:一場「假戰爭」及其影響的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25d2c3b8eee3506d9c8b4042b9c1c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