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中碌碌無為,是因為把事情做反了

2023-09-25     富書

原標題:你在工作中碌碌無為,是因為把事情做反了

作者:青青(富書作者)

萬物都是有順序的,順序對了,水到渠成;順序錯了,緣木求魚。

在工作中,有些人賣力苦幹,升職加薪永遠排不上。

越努力,越無效;越掙扎,越無措。

有句話說:「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塗不可以應無方。」

有時,停下來想想,捋清順序,也許在職場賽道上能一騎絕塵。

能力錯序:只懂用力,不懂借力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說過:「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然後去改變世界。」

孤軍奮戰,其力有限,眾志成城,堅不可摧。

但很多職場上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

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事情的複雜程度。

覺得自己做不到的,這事就做不成。

公司同事小A,工作非常勤奮努力。

上司分配給她的任務,只要是目標要求清晰,她都一定能夠完成得很好。

為此,她獲得了公司領導同事的一致認可。

有一次,上司給了她一個新項目。

一開始,小A非常積極,不斷地鑽研和跟進,很快項目就有了一定的進展。

但是後來她發現,這項任務要往前有大的突破的話,是超出了她個人能力的。

由於是新項目,上司也沒有給她明確的方向。

漸漸地,小A感覺力不從心,不知道要怎麼繼續開展工作。

由於上司沒要求她定期彙報進度,所以小A選擇了逃避。

她也想過,找上司彙報遇到的困難,但害怕上司覺得她能力不行。

想找同事協助,又覺得其他人對這個項目一無所知,怕是幫不上自己。

最後,她想著,就先這樣吧,爭取在其他地方做出業績,來彌補這一塊好了。

雖然她在其他方面做的可圈可點,但是,因為這個項目沒有完成,在考核的時候,她被打了一個低分,為此,她難過了很久。

小A只會自己用力地干,卻不會調動資源去解決問題,導致任務無法完成。

在工作中,能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學會借力去完成工作,才是正確的做法。

真正的高手都善於借力,借力使力不費力。

單打獨鬥,怎麼能夠成就大業。

漢高祖劉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善於用人著稱。

他早年沒啥本事,又不肯苦幹,坐吃山空,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

為啥就能打敗聞名天下的項羽,最終成就了帝業?

他自己總結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

可是,我卻能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

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成功就在於調動身邊的資源,利用眾人的力量,為自己的霸業開道。

工作上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善於借力。

借同事之力,不懂就問;借客戶之力,開誠布公,爭取理解;借下屬之力,發揮他們專長;借上司之力,爭取更多資源。

切記,你千萬不要孤軍奮戰。

如果順序反了,你干越多,反而越迷茫。

精力錯序:只懂苦幹,不懂拒絕

職場上有一種人,上司喜歡分派更多的工作給他,同事喜歡找他幫忙,因為他不會拒絕,總能第一時間響應。

這種人被稱讚為「能者多勞」。

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心力是有限的,用一點就會少一點,「能者多勞」是最大的職場謊言。

一朋友原來是公司骨幹,但最近辭職了。

朋友工作能力很強,他們老闆很看重他。

公司里的重大項目都會讓他牽頭去做。

一開始他覺得這是件好事,既能提升專業本領,還能鍛鍊領導才能。

於是每天加足了馬力拚命干,為公司拿下不少新業務。

可漸漸地,項目越加越多,每天晚上沒到12點走不出公司。

工作量不斷增加,老闆卻不加人,由於越來越疲憊,最後他都沒辦法好好想事情,做出的決定也越來越隨意。

他每天都繃緊了神經,生怕決策出錯導致項目失敗,一個月硬生生瘦了20斤。

後來,他去找老闆商量加人,老闆耐心聽完他的要求,只微笑地說:「你這麼厲害,能者多勞嘛。」

看著老闆沒有改變的意思,他回頭馬上就提交了辭職信。

所謂的「能者多勞」,不僅榨乾了他的精力,也榨乾了他的腦力。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這個概念告訴我們:

短時間內,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

最後,由於缺乏思考,導致決策越來越隨意,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懂得拒絕的人,知道精力有限,要把心力集中起來。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女主角小凪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遇事習慣遷就別人,從不拒絕同事和男友的請求,最大的目標是讓別人舒服,讓別人滿意,卻唯獨忽略了自己。

而當她看清別人對她的輕視和冷漠後,她義無反顧地選擇拋下所有,來到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生活。

她決定徹底改變,不再察言觀色,不再小心翼翼討好別人,做真正的自己。

慢慢地,自我救贖的小凪學會拒絕別人,重新做回了真實和快樂的自己,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如果你的生活、工作一地雞毛,請你對那些,讓你焦頭爛額、忙的一塌糊塗又一事無成的人和事,勇敢地說「不」。

要學會判斷對方需求的合理性,拒絕不合理要求。

要學會聰明地拒絕,拒絕的信息即要傳遞到位,但又不會讓整個場面顯得難堪,別再把精力用反了,拒絕瑣事牽絆,思考解決那些少而重要的事情,最後往往收穫更大。

心態錯序:只懂抱怨,不懂成長

雷軍在2023年的演講中,分享了過去30多年經歷的幾次關鍵成長和感悟。

總結說:在職場上要有突破,只有成長,步履不停地成長!

職場高手與其他人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成長的心態。

強者把工作視為修行,把困難當成砥礪石,越修煉越成長。

弱者把工作當成差事,把困難當成折磨,越抱怨越消沉。

身邊有個同事,工作十多年,工資、職位依然原地踏步。

一開始,我以為他是得罪了領導。

直到後來,我們因某個項目需要,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我才明白這麼多年他無法升職加薪的原因。

每當有空閒的時候,他就會開始吐槽公司的各種制度和不公平。

「工作這麼多年了,工資基本上沒漲。」

「XX有什麼水平嗎,我和他同一年來的,他怎麼職位就比我高了。」

「這領導太不替員工考慮了,總是安排那麼多工作,搞到我經常要加班。」

和他聊天,就一個話題:抱怨。

對工作、公司、領導的不滿,卻從沒說過自己做了什麼成績。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抱怨的來源,也是因為期望與能力的不匹配,是才華撐不起野心的時候,情緒的宣洩。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提出的,職業發展底層邏輯思維模型,很好地說明了抱怨的來源。

這個思維模型把職業區分成了4要素:

個人能力(如能力、技能、學歷、資源)

個人需求(經濟回報、成就感、成長空間)

職業要求(即公司的要求:工作表現、業績結果、指標達成)

職業回饋(即公司給予的:金錢、榮譽、聲望)

當個人的能力與需求,和企業的要求與回饋相匹配時,就會感到滿意。

反之,就會產生抱怨。

人職匹配是個人與企業動態平衡的過程。

當你的能力達不到企業要求,但期望的回報又高於企業回饋時,唯一的解決辦法,不是抱怨,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美國巴爾溫火車頭製造公司董事長——山姆,年輕時,因為家境不佳,初中沒上完就輟學了。

他找了一份在火車頭公司做螺絲釘的工作。

不久後,他覺得這份工作太過乏味,收入也低,很想辭職走人。

但是,自己沒有一技之長,辭職之後又能找到什麼好工作呢?

他想,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想辦法改善,提升工作樂趣。

於是,他就找臨近的工友與自己進行比賽,看誰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的螺絲釘數量最多。

如果誰輸了,下班後請吃飯,為了能夠更加公正,他們經常互換機器比賽。

一下子,乏味的工作變得生動而有趣。

後來,很多工友都參加進來。

在車間裡,大家你追我趕,大大提高了產量。

老闆很意外,同樣的條件下,怎麼這個車間的產量比其他高那麼多?

很快,老闆就了解到了這個車間的秘密。

山姆因帶頭創新而贏得老闆的青睞,接連被提拔為車間負責人,工廠技術負責人,副總經理。

15年以後,38歲的山姆,成為了這個公司的董事長。

每個抱怨里都隱藏著一個絕佳的提升機會。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委屈,是因為,你自身還不夠強大。

這時,拋棄一切藉口,停止抱怨,馬上去行動,去提升自己。

工作中的人,如同一輛在路上飛馳的汽車。

如果你方向錯了,那怎麼也無法到達終點。

永遠記住:借力比用力重要;聰明拒絕比盲目接受重要;提升自己比抱怨環境重要。

在工作中不斷修煉自己,經過一路磕磕絆絆後,你會變得更強大,命運也將獲得轉機!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簡介:青青,富書作者,80後的寶媽,職場人士,愛看書、愛寫作,愛分享,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039c5d73d29d7f1416599e451836c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