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封建思想?我們在批判封建思想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封建思想準確的定義呢?
從字面我們可以知道,封建思想是由「封建」和「思想」組合而成。封建,指的是一種社會狀態。西方學者把它解釋為分封制,就是由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功臣分封分領地。而馬克思主義學者給封建社會的解釋是:地主占有土地,並由土地剝削農民。由此可見,封建社會有兩大階級:地主和農民,地主占有土地卻不勞動,農民勞動卻沒有土地。這種矛盾就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化解這個矛盾的思想體系就是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的內容
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是在漢朝。彼時,漢朝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棄用法家改用道家思想休養生息。後來,國力逐漸恢復,道家學說滿足不了統治者對國家掌控的需求。而儒家宣揚的「三綱五常」正好可以為社會架構的建設提供一個完整的系統理論,所以被歷代君王青睞,並不斷改造。
所以,狹義的封建思想就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地位而倡導的思想。包括前期的法家,道家,以及後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應該是被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最大的特點是階級分明等級森嚴。
而我們現在所講的封建思想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等級階層、封建道德觀念,更多的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拒絕接受新概念新事物,拒絕改變。
儒家思想不等於封建思想
由於在漢代以後的時間,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捧為正統思想。所以,人們就把儒家思想和封建思想划上等號,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所以它的思想體系都是為了區分等級、固化等級而存在,簡單來說可以概括成八個字:不可質疑,不可冒犯。這八個字可對應以下幾個主體:
1,聖人之言不可質疑,不可冒犯
2,君王之言不可質疑,不可冒犯
3,家長之言不可質疑,不可冒犯
然而,這完全是被曲解的儒家思想。對此,孔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這個意思很簡單:君子不是器具。不是器具自然不能把他當做工具來使用了。這是被動的含義,而主動的含義就是:君子不要把自己當成一件器具。因為器具是為實現主人使用目的而存在的,君子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不能做一個刻板教條的傀儡。
一,不器聖人
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沒有自稱過聖人。雖然被人推崇為「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但他對別人的批評也只是說:「果哉,末之難矣。」――《論語·憲問》,而批評他的僅僅是一個背著草包從他門口路過的人。
他一樣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慾,一樣也會觸景生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像這樣的人,又怎麼會認為自己不容置疑呢?面對質疑,他只會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來解決。
二,不器君王
忠君,被後世文人認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一方面是為了政治利益(青史留名和君王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君王的意志。跟原本的儒家思想「君君,臣臣」沒有多大關係。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是建立在「君使臣以禮」為前提上的。這方面的論述可以管仲為例:
管仲,賢相。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這是子貢的疑問:管仲恐怕不能算是一個講仁義道德的人吧?齊桓公殺了他的主公公子糾,他沒有以身殉主,反而幫助仇人治理齊國。孔子則說:「民到於今受其賜……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莫之知也。」――管仲的功德至今讓人受益,難道為了讓別人認為忠君就以身殉主,置百姓不顧?
從孔子和弟子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是沒有認為要對君主愚忠的。在他看來,百姓比君主以及個人氣節重要得多。這方面我認為漢李陵投降匈奴就是如此。在陷入重圍之後,糧盡彈絕孤立無援,為了部下不作無謂犧牲,選擇投降匈奴。
三,不器家長
這個家長包括父親、丈夫或者當家做主的長輩。封建禮教把「父子親,夫妻順」扭曲為「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實在是一大繆論。因為後者完全是一個從屬關係,不可違背。
實際上從「親、順」這兩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種感情。父子是表示輩分,長輩對晚輩的親情倫理。所謂父慈子孝,就是這個道理。「夫妻順」是一種相處狀態,也是相互扶持。「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分工。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應該看到,狹義的封建思想應該受到批判的是森嚴的等級階層劃分,是為了固化和強化這種劃分的合理性的思想。這種思想並不是儒家提倡的,甚至是儒家不認可的。班固在《漢書》里也說:「君子直而不挺」,這個說法非常形象。君子要正直而不是為了表示這正直去用力挺直,這樣就變成刻意扭曲了。
放到現在,寬泛一點來說,應該批判那種固化的、墨守成規的、拒絕新事物新觀念的思想。
所以,我們批判的封建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兩回事,切切不可混為一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rUxHG8BMH2_cNUgzm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