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展品——DP-27輕機槍。
DP輕機槍由瓦西里·捷格加廖夫設計,是完全由蘇聯製造的最早的輕機槍之一。該槍口徑7.62×54mmR,全槍長1270mm,槍管長604mm,空槍重9.12千克,安裝實彈盤後重11.5千克。由於這個大號彈盤,得到了「轉盤機槍」的外號。
DP機槍有多個型號,博物館收藏的是早期型號DP-27。1927年開始試用,並於1928年大批量生產全面裝備蘇軍部隊。除了作為標準的蘇聯步兵輕機槍之外,還成為航空機槍,成為很多蘇聯轟炸機、運輸機的自衛武器。其改進型DT坦克機槍,成為二戰中幾乎所有的蘇聯坦克的同軸機槍或自衛機槍。考慮到車載機槍的特殊性,DT機槍改用了彈容量更大的63發彈盤。
根據使用時暴露的缺點,1943年研製了它的改進型DPM(中國仿製型稱之為53式輕機槍),在1946年被RP-46取代。RP-46其實就是在DP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採用彈鏈供彈方式(中國仿製型稱之為58式連用機槍)。DP機槍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被更先進的RPD輕機槍所取代,但是由於後者採用的7.62×39mm中間威力彈藥,並沒有完全將其替換。直至上世紀60年代,DP系列才被PK通用機槍完全取代。
瓦西里·德加捷列夫(1880~1949)的設計工作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第一款樣槍是DP-26。1926年9月27~29日,製造了兩挺測試樣槍,每挺發射5000發彈藥,暴露出抓殼鉤和擊針部件存在缺陷。經過改進後,1926年12月又製造了兩挺樣槍進行測試,在惡劣環境下發射了40000發彈藥,僅出現6%的故障。圖為DP-28整潔的機匣側面,注意扳機護圈後面有一個握把保險。
經過測試後,發現槍機框與槍機部分還需要進行改進,在重新設計後,改進型(現在的DP-27)在1927年1月17~21日,在科夫羅夫工廠進行測試,並獲准進行小批量生產。隨後進行了整整一年的測試工作,對其主要的改進要求是增加喇叭形消焰器,這也成為DP輕機槍的主要特徵。圖為DP-27採用弧形表尺和缺口照門,照門可以調整風偏,表尺射程1500米。
經過進一步的改進,DP-27在1928年開始大批量裝備蘇軍,因此有些人也將其稱為DP-28。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多數同類輕機槍一樣,DP-27的設計目標之一就是發射蘇軍標準的莫辛納甘步槍相同的7.62×54mmR底緣彈藥,這樣大大簡化了蘇聯步兵部隊的彈藥供給。機匣上有槍號5732,還有生產年代1930年。
按照俄羅斯/蘇聯典型的設計理念,DP-27是一種結構簡單而堅固的機槍,易於製造且造價便宜。即便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依舊能夠可靠射擊,就算被泥土掩埋,取出後依舊能夠照常發射彈藥。但是在戰場上,與德軍的MG 34/42系列機槍相比,它的射速偏低只有550發/分鐘,而德軍機槍都是800~1200發/分鐘。木質槍托頂部有油壺,方便士兵對機槍進行日常維護。
DP-27採用了瑞典設計師凱爾曼·弗里貝格發明的魚鰓式閉鎖機構,導氣式自動方式。由機匣頂部的47發彈盤供彈,射擊時,彈盤頂部會旋轉,蘇聯士兵將其稱為「唱片機」。木製槍托外形複雜,底部突出的部分可以充當獨腳架的作用,作為輔助依託。
DP-27輕機槍只有80個零件,所有零件的外形儘可能簡單,方便大規模生產。早期型號在散熱套筒內有26個橫向的散熱片,後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些散熱片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因此在1938年取消,從而進一步簡化了製造工藝。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挺DP-27的槍管後部還有橫向的散熱片。兩腳架通過蝶形螺絲固定在散熱套筒上,這個設計與劉易斯機槍非常相似。
抗戰爆發後,中國從蘇聯獲得了1100挺DP機槍,成為打擊日寇的重要武器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又進口了大批DP系列機槍,成為志願軍的主要輕機槍。可以說,DP機槍與中國軍民有很深厚的關係。目前在國內很多博物館中,都可以看到DP機槍的身影。
本人是原SC軍事貼圖區版主hawk26,為大家提供原創軍事內容,感謝大家收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d15nXMBd8y1i3sJGy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