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把抱怨者的精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上。
如果抱怨者是你親近的人,幫其正視改變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發現自己現在特別容忍不了整天怨天尤人、滿腹牢騷的人。對於一些負面情緒,比如水杯里只剩半杯水這樣的憂慮,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有人就一件事情反覆抱怨,我是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的。
事實上,當一個人把精力都放在了抱怨和發牢騷上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想去改變。我們可以對一些事情發發牢騷,然後通過不斷努力去改善。而我這裡講到的這類人,他們不停地抱怨相同的事情,就像是一張被卡住了的唱片,止步不前,從未找出問題的根源。所以,他們的不作為會讓整個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其實,只要你行動起來,幾乎所有的棘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即便不能徹底解決,也會得到改善。無病呻吟的人把抱怨和不作為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當然,抱怨的人可以第一時間將問題擺在你的面前,這與消極的人類似(其實他們就是消極的人中的一類),他們有時能替團隊、家庭或者所在群體發聲,是第一個向你指出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的人。
然而,滿腹牢騷的人不會想如何利用他們的優勢把事情變得更好。他們像孩子一樣希望你能幫他們把事情處理好。實際上,他們可能真的是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你的工作就是鼓勵他們尋找解決的途徑,而不要一味地抱怨。否則等他們長大了,他們會用同樣的方式向別人抱怨。
回看多年以來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各類抱怨的人,我想不起有哪個人能真正接受改變這個概念。呻吟者不喜歡改變,這就是他們抱怨的根源。他們抗拒改變,所以不想進入解決問題的階段,因為進入該階段就意味著他們需要接受某種新的或經過調整的方式。這不是他們想要的。
因此,對付抱怨者的一個方法是告訴他們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變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糟糕或嚴重,讓他們看看改變是如何讓生活更好、更簡單、更便捷的,然後留給他們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消化。就像你突然告訴孩子們你們要搬家時,不要指望他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接受這個改變。
然後,把他們的精力轉移到解決方案上來。不要重複地問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改變,而是要問他們:「你打算怎麼做呢?」或者讓他們通過想像接受改變,比如,你可以告訴他們:「你們的新臥室會比這個大很多,我們趕快想想要用什麼顏色來裝飾新臥室吧。」如果可以的話,讓他們參與到解決方案的思考中來。
抱怨的人常常感到自己被剝奪了某種權利。在公司里,這些人經常把自己的團隊視為第二家庭,並且極力去保護。一旦團隊發生了變化(或他們認為發生了變化),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無力去保護它。因此,你需要讓他們積極參與到這個變化的過程中,無論是要團隊重建還是僅僅把文具櫃換個位置,這都會讓他們感到安心。同時也希望他們通過積極地參與而停止抱怨。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心理學》是歐美暢銷書作家理察·泰普勒的最新作品,也是「泰普勒人生法則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部。本書是作者依據其人生閱歷以及幾十年來輔導成功的案例寫成,主要講解如何洞察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如何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幫助他人,如何讓別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及如何與難以相處的人相處。書中的105條法則將幫助我們了解人們的言行對周圍人的影響,並且進一步幫助我們更舒適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