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
ID:LinkedIn-China
你有「下班焦慮症」麼?
不是快要下班工作還未做完的焦慮,也不是下班後還要繼續加班的焦慮,而是, 一天工作結束後,當你在家躺倒時,此刻反而開始焦慮。
955、996不同的世界卻「共享」下班焦慮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兩類人,一類是小鎮青年,他們生活在三四線城市,做著一份朝九晚五穩定的工作。
下班有時間做飯、健身、遛狗,從抖音最美小姐姐、最新的娛樂和社會新聞到最火的電影、電視劇,他們無所不知,談資豐富。
他們不太會為「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這樣的問題犯愁,當然,KPI、創業、融資x輪這樣的詞語也不會從他們嘴巴里說出。
這樣的小鎮青年是很多長輩眼裡的「人生贏家」,工作穩定、五險一金齊全、周末可以全家自駕游,不太操勞、齊齊整整,生活美好。
但身在福中的他們會和你抱怨自己的焦慮:
都說「下班後的2-4小時決定你未來人生的高度」,我下班時間倒不缺,但就是沒什麼動力干「正事」,周圍的人都如此,總覺得在虛度生命。
還有996一伙人,沒有外賣小哥就會餓死、沒怎麼見過太陽和夕陽,幾乎沒有完整的雙休,節假日也身在景點不忘項目,辦公室才是他們的家or伴侶。
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健身打卡、有人烘焙、有人一杯清茗配書雅坐,他們也想。
但到家後結局通常是妝都懶得卸倒頭就睡。
被工作結結實實包裹著的他們在下班後也會和你抱怨焦慮:
都說「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忙死」、「讓他沒時間學習」,工作讓我這般充(負)實(荷),我卻如此心慌。
955、996們,無論是閒、是忙,回歸到業餘生活中,難免下班焦慮:
閒的人怕溫水煮青蛙,忙的人則是疲於應付。
下班後
躺倒即罪?
下班焦慮症(After Work Anxiety)是這個時代出現的集體「病徵」。
在網上搜關鍵詞「下班後」,跳出來的都是這樣的問題:
「放棄娛樂」、「利用好時間」、「學習」……
父母一輩下班後的節目是喝小酒、下棋、侃大山,賺得不多,焦慮也不多。
到了我們這一代,即便你拼成了007,下班後還要對自己靈魂拷問: 休息、娛樂是不是罪?
更勵(恐)志(怖)的是,當你咬牙「充電」時,有人會告訴你,活在這個世界,這才是常規操作。
勸你換個角度看,心裡會舒服很多。
並且當代人都有這個覺悟,很正常!
而當你搬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這樣的想讓自己放縱一下時,雞湯文就會把業餘時間用到極致的榜樣們甩到你面前:
愛因斯坦一邊在專利局做小文員,一邊讀博、一邊帶娃,常常一手抱著娃,一手推公式,然後還利用業餘時間搞科研。
最後,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他在《物理年鑑》上發表了4篇劃時代的論文。
還有恩格斯,在父親創辦的公司里經商,利用業餘時間去搞社會調查和科學研究,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最後成為馬克思的好搭檔。
如果說天才和「導師」的例子難以復刻,那我們再說個接地氣的例子,劉慈欣,曾經是平凡的電力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寫科幻小說,最後把雨果獎抱回家。
有句老話叫「功夫之外見文章」,如果說職場是我們的第一戰場,顯然,職場之外的業餘生活已成為我們的第二戰場。
太多文章、勵志書在告訴我們,時間是公平的,但用法是不同的。確保職場之外的時間能夠被高效利用,你才有可能搏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果真如此麼?
下班後的N小時,就像身上的細胞一樣,能「推陳出新」,讓你在若干年後的某一天煥然一新,成為升級後的自己?
to be a better you的第一優先級始終在「功夫之內」
首先,我承認堅持把時間花在刀刃兒上,確實會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對「充電」這件事的理解不能狹隘。
表弟是職場小白,去年才上崗的程式設計師。
作為艱難的北漂一族,表弟深知在大城市沒有背景的自己只能不斷精進,所以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用來學習、考證。
他說,自己可不想像公司那些老油條一樣,每天下班就知道和同事、領導喝酒、扯淡,無所事事。
多麼上進又天真的表弟啊!
若干年後終有一天,他會明白很多職場上的升職,靠人際關係修為的要遠多於業務技術能力。
不是說硬實力不重要,而是作為一名技術人員,領導提拔你成為管理者的充分條件絕不僅僅是你優秀的技術水平。
所以,關於「充電」、「做正事」,我們要有一個廣泛的解讀:
讀書、考證、學新技能是充電,周末跟領導打麻將、和領導家人一起搞親子游、和同事在酒吧談心約飯局,何嘗不是「充電」?
「充電」這件事需要因地制宜,最怕「充電」還要搞一條「鄙視鏈」出來:
學習技能/考證的 ≥ 靠副業賺錢(取決於你的副業技能是什麼)>看書/寫作 >
健身/烘培/琴棋書畫 >刷劇/打遊戲/看短視頻
這種鄙視鏈的存在,一方面意味著對他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夠尊重。
另一方面,也說明對這個世界生存、成功之道理解的狹隘(「唯有讀書高」這種學生思維走出象牙塔後效果會大打折扣)。
第二,你的「充電」是有「預謀」的,還是從眾心理臨時起意?
從長遠來說,你下班「充電」和你最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有關。
從近處來看,它應該與你的升職、跳槽、轉行、賺更多錢有關。
而現實中,不少人的「上進」不僅是間歇性的,更是出於從眾心理盲目的。
我統計了一下 朋友圈裡打卡學英語的人:
有寶媽、培訓師、編輯、健身教練、手串微商、視頻剪輯師、民企薪酬經理、BAT程式設計師……
我不能說學英語對他們的人生沒有幫助(畢竟那麼多賣課文案里都是通過學英語年薪就翻倍的故事),但是否每個人都清楚學這門語言對自己職業發展有多少助益?(有興趣的不算,出於興趣去學習也不能稱為「充電」)
堅持把時間花用在刀刃兒,確實會成為更好的自己,但無法保證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把上下班割裂開、認為只有下班時間才是改變人生際遇,這種想法本身就有問題。
就像暢銷書作家古典說的:
很多人的模式是:不喜歡上班,就單獨搞一個未來,彌補下自己痛苦的生活——上班痛苦賺錢買自由,下班用自由買快樂緩一緩,第二天繼續痛苦上班賺錢……
長此以往,這種想法會讓你越來越輕視自己的工作,投入和效能都會越來越少。
可這份被輕視的工作,占據你一天三分之一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不將其最大化利用,無論幾小時高質量的下班時間,終究無法彌補。
所以,正確玩法應該是:
少搞上下班「分裂」,抓住上班時學習和練習的機會。
工作當下就是「功夫之內」,它提供了「學習-反饋-修正」的最好場所,是我們最該抓住的機會。
一方面,你要在工作中儘快理清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比如我有位朋友在國內科研院所安全質檢部門做工程師。
一開始他以為作為工程師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力是技術,於是他買了很多專業書、打算利用業餘時間啃書報考這方面的專業證書。
後來才發現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力是如何寫好一份公務文書。
他的工作需要專業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個經手的項目能夠寫成專業、標準的報告讓上級、甲方審查。
所以他開始在工作中儘快翻看更優秀文書報告、抓住機會向資深項目人員詢問他們在報告中想要傳達的信息、要求。
另一方面,在了解核心技能之後,你的下班「充電」時間應用來鞏固、強化核心技能,與上班時間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
就像這位朋友,他把下班「充電」的目標調整為去熟悉所有的安全質檢條例,而非死磕那些充門面的證書。
關於下班後的焦慮,無論是955式還是996式,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隱藏人物》中有句台詞說得深得人心:
為你想要的東西奮鬥,別再只是說說了。END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思小妞。媒體人,專欄撰稿人,作家。坐標美國,「輕職場」概念創始人。微信公眾號:思小妞的犄角旮旯(id:sixiaoniu523)
LinkedIn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