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江湖菜之傳奇

2019-10-17     江湖饕客向東

近二十年間風靡華夏的重口味川菜越來越多,如果算上火鍋、麻辣燙、串串香的話,簡直就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走在北京最著名的美食街簋街上,抬眼可見麻辣小龍蝦、水煮魚、香辣蟹、重慶烤魚、麻辣香鍋的字樣,讓人禁不住冒汗水、吞口水。老百姓對川菜也如數家珍,像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回鍋肉、麻婆豆腐,水煮牛肉、豆瓣魚、酸菜魚、沸騰魚、花椒魚等經常掛在嘴邊。全國人民絕大多數都鍾情川菜:「粵菜太淡,魯菜太咸,火辣辣的川菜,既下飯又開胃,國人就好這口。」由此可見,川菜川味、天府味道已是腐蝕天下,一統中華。川菜粉絲也是遍布五洲四海。川菜非同凡響的風味魅力,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地讓這個世界成了川菜超級食堂。

如果說在文人口舌之中,川菜川味多了一番風雅情致,在親和與辣麻之間,不知不覺成了中華大地多數人生活中離不開的食尚風味。它不僅讓人們食慾大增、吃情盎然、食趣蕩漾,更在麻辣多滋、七滋八味的刺激中,得以充分宣洩、解脫,在吃香喝辣中獲得一個輕鬆洒脫的自我,亦或在麻辣滋味的盪氣迴腸間,猛然感悟到了一點生活的真諦,人生的新解。很慶幸中國八大菜系中有了川菜麻辣風味體系。否則,偌大的中國,國民之生活會少許多滋味和情趣;如果少了麻辣川菜,中華飲食文明與風情也會如歐美西餐一般寡淡而少有吃情食趣。

百年江湖傳奇

水煮魚

水煮魚為80年代中期,正值餐飲市場復興之際,山城重慶之各路餐飲豪傑、尤其是散落在江湖上的廚界高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一手握鐵勺、一手拿鋼刀,在重慶渝北區大展拳腳,鬧得個雞歡魚躍,人歡狗叫。辣子雞、水煮魚、酸菜魚、泉水魚、泉水雞、潑辣魚等,那漫山遍野的麻辣香風,把草木石頭都熏得是神情恍惚。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90年代初,辣子雞、水煮魚、酸菜魚卻意想不到地風靡大半個中國,尤其在北京、上海,把個大中華飲食男女吃得、麻辣得癲癲狂狂。

一大盆金燦紅亮的油湯,密密麻麻擠成一團的紅辣椒,雪白細嫩的肥魚片,湯汁中暗自歡跳的紅花椒,一大桌人圍在一起,就像上了毒癮,手臂伸縮、竹筷揮舞、個個都被麻辣得受不了、麻辣得更忘不了,麻辣得舌頭伸出老長,大張著嘴像那啥的一樣直哈氣。水煮魚,水煮魚,簡直就成了那時間人們生活中的絕對主題。從此,炎黃子孫們真正見識了川菜江湖菜的英氣豪情。

水煮魚確是川菜中一款經典魚餚,源於自貢水煮牛肉的烹法與風味演變而來。取其味濃、味厚之特點,集大麻大辣於一餚,其麻辣鮮香燙嫩爽之口感,使人之味蕾窮於應付,卻又樂吃不疲,讓人一嘗鍾情、穿腸難忘。之後則又演繹出風味品質更勝一籌的「沸騰魚」來。

水煮魚有火鍋和菜肴形式的,都以麻辣鮮香滑嫩燙為特色

辣子雞

「大紅辣子亮滿盤,鮮辣誘人醉四方,雞丁酥嫩滋味美,顆顆佳肴椒中藏」。這段草根野詩算是對「辣子雞」的生動寫照。辣子雞出自重慶歌樂山一家鄉村路邊小店,其成菜大氣、紅亮誘人、麻辣濃烈、雞丁酥嫩的特色,成為沿線長途汽車司機們佐酒助餐、提味醒神的一道鄉土佳肴。其後迅速流傳開來,成為江湖菜之先鋒,情迷大江南北。

別看辣子雞出身低賤,但被餐館酒樓採用後身價倍增,引起用料特別講究,故而風味便非同往昔。一般多選用山鄉家養仔公雞,烹食現殺,保其鮮嫩。在選用子彈頭朝天干辣椒、漢源紅袍花椒,經急火炸炒、精烹細調製成。此菜以上桌,那大氣之勢、堆成小山丘般的油亮干辣椒,色紅味烈、立馬刺激得人面紅耳赤,微汗直冒、口水翻滾,然而慢嚼細品,那雞丁非但不如想像中的那般凶辣,反是酥香可口,香美化渣,就連在辣椒堆中尋找雞丁,也充滿別樣情趣。眼神不好的大爺老太,恐怕還要拿著放大鏡才行。其它還有辣子小龍蝦、辣子田螺、香辣蝦等。

品吃「辣子雞丁」,只見那醬色的雞丁堆在在鮮青椒、紅辣椒里,一下就先聲奪人,把食慾呼啦一下煽動起來。舉箸一嘗,雞丁酥嫩香美、柔軟多滋,那隨之而來的香辣卻直竄咽喉深處,熗辣得人喉嚨痛癢,咳嗽不止,連忙喝幾口清水清洗喉道。那辣不僅對味覺,而且幾乎使全身都受到衝擊,硬著頭皮吃第二口,連翠綠的青椒也是清鮮裹著辣麻;拈第三塊、殊不知那雞丁上中夾帶著一粒花椒,一沒留心叫下去,天吶,比麻藥麻醉的效果來得還要快,嘴唇、舌頭瞬間麻木不仁、這陰險的麻味立馬和兇狠的辣味攪合在一起,麻辣味混合著鮮香、滿載著刺激,好像要把整個口腔都點燒毀了,不由得人快速地咀嚼吞咽,有張大嘴拚命吸氣,同時周身大汗淋漓。儘管如此狼狽,但這辣味、這麻味、這香氣,卻在身心裡盪氣迴腸,讓人有一種莫名的酣暢痛快,欲罷不能。這便是一個從不吃辣麻的外鄉人之真實吃趣。

一大盤鮮艷奪目,香辣刺鼻的辣子雞丁,不知讓多少外鄉人「痛哭流涕」

這幾年中,辣子雞演繹成多種風格,有用鮮小米椒的,有干辣椒、鮮青椒的,其共同特點都是辣椒遠比雞丁多,味濃味厚、麻辣鮮明、追求刺激;風味以麻辣、鮮辣、熗辣、香辣、干辣等為主。如重慶解放碑附近的「小龍蝦」和「口水雞」,那種麻辣的感覺真是讓人今生難忘,來世後怕。當然也講究調味料的輔助配合,以川鹽用於原料的底味,使得原料在基礎鹹味中得到提鮮增香,再輔以郫縣豆瓣、干辣椒、辣椒麵、辣椒油、刀口辣椒、鮮小米辣、野山椒等的調入,而且乾花椒、青花椒、野花椒等,且用量之大,嚇死人不負責。

著名川菜大師,江湖上有烹調怪才之稱的名師教授堂之舒國重,奇思妙想,巧手烹調,將指頭大小的迷你型糖油果子加進辣子雞丁中,既增加了吃口,又添了一份香美,這一名為「香辣果子雞丁」,一經推出隨即成為口碑四傳的經典江湖名菜。

香辣果子雞

酸菜魚

酸菜魚始於重慶江津的江村漁船。據傳,漁夫將捕獲的大魚賣錢,往往將賣剩的小魚與江邊的農家換酸菜吃,漁夫將酸菜和鮮魚一鍋煮湯,想不到這湯的味道還真有些鮮美,於是一些雞毛小店便將其移植,供應南往北來的食客。酸菜魚流行於90年代初,在大大小小的餐館都有其一席之地,重慶的廚師們又把它推向祖國的大江南北,酸菜魚是江湖川菜逐鹿長城內外的開路先鋒之一。

另有一傳重慶市壁山縣來鳳鎮,此鎮位於成渝公路側,壁南河穿街而過,鮮魚產量多,烹魚高手輩出,有「來福小鎮鮮魚美」之譽,橋頭一小食店,乾脆以「鮮魚美」名店,由全國著名書法家楊宣庭寫的「鮮魚美」三字,弔掛店前,既作市招,又是店名,它在推出「水煮魚」風靡數年之後,又推出「酸菜魚」。風味獨特,名聲不脛而走,全省各地紛紛仿製。80年代末開始風靡成都,繼而挺進華北和江南,味掃大中華。

酸菜魚

毛血旺

據坊間所傳,民國初年重慶磁器口有一姓王的屠夫每天賤價處理賣肉剩下的雜碎,他的媳婦王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支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有客人來吃就舀出一小碗。後來在雜碎湯里,王張氏又放了些新鮮豬血旺,沒想到這種血旺越煮越嫩,鮮香味美。因為這種「血旺」不同於市場上賣的方塊成型,看上去光滑細嫩的「血旺子」,是新鮮豬血快速凝固而成,故而較顯粗糙雜碎,所以稱之為「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爛雜的意思。其實,這種雜碎加血旺煮成湯鍋的吃法,原是嘉陵江船工和縴夫們的最愛,因為沒錢吃不起大肉,只好吃這種「血旺雜碎」,及美口又沖飢,後來流傳到了市井,成為一種廉價風味菜肴流傳開來。如今,毛血旺已引領川菜大軍席捲了大江南北,且對傳統的毛血旺進行了不少改良和創新,將其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不斷發揚光大,是道值得一嘗為快的巴蜀名食。

現今的「毛血旺」事實上仍保持著「血旺大雜燴」的傳統烹制與吃法,只是輔料和配料更加豐富多滋。成渝兩地到處都有毛血旺賣,但輔料卻是五花八門,各有各的不同。最常見的有:毛肚、酥肉、環喉、牛百葉、鱔魚、肥腸、午餐肉、金針菇、黃豆芽、苕粉、青筍、土豆、藕片、大白菜等。也有放海參、魷魚等海鮮的,把毛血旺提高了一個檔次。還有的川菜館毛血旺裡面居然放鵪鶉蛋、小麻花的,真是別出心裁,隨心所欲,想到什麼或有什麼就放什麼。

重慶毛血旺

毛血旺最關鍵的還是在湯料上。熬得一鍋好的底湯,燒出來的毛血旺才能達到麻辣鮮香細嫩燙的特點。如果湯不好,再好的原材料也是枉然。毛血旺汁水的熬制並不複雜:將干辣椒和花椒用油炒酥香後打成粉末待用;鍋炙好放油,用姜蔥爆香,下豆瓣醬用小火煸炒,炒時加入用開水泡過的八角、桂皮、草果、香葉、小茴香、白蔻和拍碎的大蒜;待豆瓣炒香出色時剷出來;鍋中另放入牛油(沒有牛油用豬油也可以),加花椒、姜、蒜米炒香,再放入炒好的豆瓣醬,摻入清湯,根據個人口味放入干辣椒或辣椒麵,燙開後稍煮,打去料渣,就可以用了。毛血旺的風味多是麻辣火鍋風味,因此不少家庭自製毛血旺,則多用火鍋料加棒骨湯,湯汁熬好後,就可以燒毛血旺了。將黃豆芽、金針菇、苕粉等用開水煮後盛於大碗中墊底;毛肚或牛百葉用開水稍燙後放於黃豆芽上面;鍋中倒入汁水,放入飛水後的鴨血、酥肉、午餐肉、肥腸等喜歡吃的東西,調入味精、雞精、白糖和香油,用小火煮3—5分鐘,勾薄芡倒於裝黃豆芽的碗中,撒上蒜泥。鍋中再放油用干辣椒節和花椒爆香後淋於蒜泥上,放入蔥花和香菜節即可。按此方法燒出來的毛血旺,味道好極了,不僅不比外賣的差,且吃來更衛生更放心。

成都毛血旺

葷豆花

豆花原本為素食,葷豆花顧名思義就是輔有葷料的豆花。但這並非是什麼新奇的東西。葷豆花自來便有,像火鍋豆花、三鮮豆花、燉雞豆花、什錦豆花等,都是過去很有名的豆花佳肴。在成都,還有款白肉、蔬菜豆花連鍋,以及酸辣雞絲豆花、酸辣臊子豆花、牛肉葷豆花、肥腸葷豆花等。在1990年代後,曾一度風行巴蜀的葷豆花,實際上也就是過去豆花湯鍋的翻版。

這種葷豆花,通常是灶頭上放一個類似平底鋁盆的豆花鍋,端上來的時候已經配好菜。一般素菜有白菜、蘿蔔、土豆片、芋頭片、冬瓜片、筍絲、苕粉、海帶、粉絲等,葷菜有肉片,肝片,腰片、蟹肉,丸子、午餐肉、火腿腸等。當然如果菜不夠還可以單獨加。待鍋里湯被燒到翻滾的時候就可以燙食了。吃時先要蘸些調料,在重慶調料一律叫「油碟」,一般是香油加蒜泥或辣椒醬,以及醋、椒鹽調和而成,口味輕重隨客人自己調節。如所有的煮菜一樣,葷豆花好吃與否關鍵在於湯的質量,所以因為家家湯不同,其風味味道則各有所長。

葷豆花

葷豆花,據傳是一位叫惲二哥的人創製的。此人原是重慶北碚區近郊一菜農,後在沙坪壩開了一家豆花火鍋店。惲二哥待人熱情大方,說話風趣幽默,平時愛講點「葷笑話」,由此被朋友們戲稱為「葷二哥」。其實,惲二哥並不是那種好色貪腥的「爛人」,而葷豆花的發明也純屬偶然,那是惲二哥在一次與惲二嫂吵架時偶然得來的。

一天快到中午的時候,天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惲二哥的火鍋店裡頓時擠滿了人,但卻沒有一個是顧客。等到雨下小了,這些人才一撥一撥地相繼散去。這時,又來了幾個和惲二哥耍得好「毛根朋友」。二哥忙叫二嫂點火、上菜招待客人。惲二嫂見當天中午一點生意都沒得,卻還要招待幾個「白吃客」,心裡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只見她發氣地把牛肉片、豬肉片、火腿腸、筍片等一古腦地倒進了湯鍋里,嘴裡還嘰嘰咕咕地抱怨著男人:「一天到晚不幹正事,只曉得喂這些白吃白喝的。像今天這樣的生意,山都要遭你吃垮,娃兒開學又要交學費了,我才不管哩。」惲二哥看到老婆不給面子,還要耍「人來瘋」,一下就變臉大怒,拿起炒瓢就去追打惲二嫂,惲二嫂見狀也「橫」了,抓起放在旁邊的豬油罐罐便向惲二哥潑了去,惲二哥見勢不妙,一閃身避過了,半罐子豬油卻倒進了豆花鍋里。

朋友見狀,慌忙上去勸架,弄得惲哥臉上青一陣、紅一陣怪不好意思,只好強裝笑臉地對大家說:「你們莫為我這不懂事的婆娘慪氣,來!喝酒的喝酒,不喝酒的整飲料哈。唉!真是對不起,湯裡頭丟進了菜,豆花里又倒進了豬油,只有將就吃。」 眾人見狀,只好將就坐下來吃加了豬油的「葷豆花」。誰知這鍋葷豆花因為加了豬油,吃起來口感特別滑嫩滋潤,再加上各種葷素料一鍋燴,其味更為鮮香,風味也更加獨特。惲二嫂一見也過來一嘗,精神頓時為之一振,隨即嘻嘻哈哈地大吃起來。

葷豆花

此後,惲二哥和二嫂就推出這種葷豆花,很快就口碑四傳出了名。因價位便宜,葷素皆有,風味尤好,更是得到眾多過路司機,以及附近一些大專院校學生的喜愛。從此每天到惲二哥店裡吃葷豆花的人都川流不息。惲二哥為了滿足食客的要求,又到市中區開了一家葷豆花店,店一奪開生意同樣紅火,令附近的生意人眼熱不已,紛紛上門偷經學藝,甚至當面請教做葷豆花的秘訣。不多久,解放碑附近幾條街上也都紛紛掛起了「葷豆花」的招牌。惲二嫂再也不跟惲二哥吵架慪氣了,掙到錢了啥子都好說,一天到黑跟惲二哥形影不離,就好像棵粘粘草一般親密無間,生害怕葷二哥拿給被動女人拐跑了。

肥腸葷豆花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評論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10.15 成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Rk-F24BMH2_cNUgID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