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做得好的人,通常都具備了這三個思維

2019-07-24     跟我學個P

​嗨,各位木友們好呀,我是小木。

作為一個在P圈行騙多年的老司機,很多人都會問我一個問題:

請問帥氣逼人的木哥,你平時是怎麼做PPT的?

我做PPT時有一個訣竅:

那就是必須要先把二郎腿蹺到精準的135度,並且讓另一隻腿懸空,這樣雙腿一離地,源源不斷的靈感才能占領高地…

啥?你並不想聽這些?想聽製作思維?

也行,那木哥今天就跟大伙兒分享幾個「絕世禿頂PPT高手」都在用的PPT製作思維!

1)內容結構化思維;

2)信息極簡化思維;

3)信息可視化思維;

內容結構化思維

做PPT,就相當於在寫故事。

故事想讓人聽得懂,那麼故事的結構肯定要夠清晰。

而PPT的結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線性結構,另一種是網狀結構。

1)線性結構

線性結構,就是指將內容按照引言、內容、結論的順序去陳述。

這種結構適合用於展示邏輯簡單的內容,一般來說連目錄都不需要用到。

比如:如何製作一頂假髮?採集毛髮、消毒、縫紉即可。

每個點之間都有嚴格的陳述順序,並且互有關聯,所以PPT內容就形成了線狀的結構。

2)網狀結構

網狀結構跟線性結構不同的點在於,在內容上網狀結構需要闡述的點更多。

比如:如何防止英年早禿?科學作息、健康飲食、保持心情愉悅。

從內容上你可以看出,「科學作息、健康飲食、保持心情愉悅」幾個點之間都互無關聯互相獨立,並且每一個點都需要單獨展開陳述一遍。

所以這種內容就需要用到網狀結構,而且一般會需要用到目錄。

綜上,做PPT之前,我們自己要先理清楚內容的邏輯關係,然後才能做出一個「能讓人看得懂」的PPT。

信息極簡化思維

信息極簡化思維比較適合用於演講型PPT的製作。

2018蘋果秋季發布會

很多人在做演講型PPT時不懂得取捨,總覺得這個點應該放進去,那個點也應該放進去。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重點太多,也就沒有了重點。

一個普通人,最多只能同時記住7個信息點,而且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是現實往往要悲慘得多…

你一次性說10個點,觀眾能記住3個的話,你就該開一包82年的辣條來慶祝慶祝了…

所以,與其「放10個點,觀眾只模糊地記住了其中3個」,倒不如「只放3個重點,並讓觀眾牢牢記住」。

在這一點上,蘋果的PPT就做得非常好:

2018蘋果秋季發布會

看多了蘋果的發布會,你會發現蘋果的PPT上通常只有很少的內容,其他沒有放在PPT上的亂七八糟的東西都由演講者來陳述。

你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想:

如果你什麼東西都放在PPT上,並且還喜歡對著PPT念,那觀眾自己看螢幕不就行了,要你這個演講者幹嘛?來表演唱跳rap還有籃球嗎?

信息可視化思維

人類對圖形信息的理解速度比對文字信息的理解速度要快許多倍。

舉個我用過很多次的例子:下面兩張圖,哪張理解起來比較快?


視力沒毛病的人士應該都會跟我一樣選第二張。

正因為這個「理解起來比較快」的道理,所以我們在做PPT時可以儘量用圖表、圖形、圖片等素材,來提高觀眾對內容的理解效率與理解效果。

而且比起只有純文字的PPT,有圖形的PPT還會更美觀一點:


馬斯克2017國際宇航大會PPT

退一萬步來講,哪怕你的圖表不是很美觀,但只要能幫助觀眾理解你的內容,那麼你這個圖表也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手繪圖表直接放到PPT上

好了,沙雕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內容,做PPT時,我們最好能使用以下思維:

1)內容結構化思維:讓觀眾看得懂PPT

2)信息極簡化思維:讓觀眾記得住PPT

3)信息可視化思維:讓觀眾更易理解PPT

再賤~

歡迎關注小木的公眾號「跟我學個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NMYMWwB8g2yegNDEj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