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調查數據研究顯示:從最近25年來看,孩子們的幸福感急劇下降,影響其「不快樂」的最大因素就是「過度使用社交媒體」。
孩子們逐漸在現實社會中遠離人群,卻越來越喜歡在網絡上交朋友。
而除了手機,孩子們也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和興趣愛好。
而回想8090年代的孩子們,夏天帶著三五個小夥伴下河游泳,冬天穿一雙棉鞋就在結冰的河面上打出溜滑。
就算是不愛社交的小姑娘們也都在家跟著母親學習織圍巾,編花繩,偷偷拿著母親的化妝品畫個大花臉,想想都十分愜意。
同事張姐的老公最近帶著兒子回到鄉下看奶奶,本以為孩子在城市裡養尊處優慣了,待不了幾天就會自己嚷嚷著跑回來。誰知道去了將近三天都沒接到兒子的一個電話。
張姐覺得情況不太對,就在準備給婆婆打電話問問孩子的情況時,張姐無意中看到婆婆的朋友圈不淡定了。
那個原來在家看到蟑螂都「哇哇哇」大叫的兒子,居然在河裡舉著一條大鯉魚笑開了花。
張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下河撈魚的是我兒子?張姐立刻與婆婆視頻通話,想要看看兒子的狀態。
婆婆接通了視頻電話開心地向張姐炫耀:你看這娃,靚滴很啊!(方言:帥得很)
張姐看到自己的兒子立馬愣了,只見自己的兒子,頭上戴著奶奶的花頭巾,手裡提著一個竹筐,身上髒兮兮的全是土,正高興地攆著雞跑呢?
等孩子假期過完回到家之後對張姐說:「媽媽,下次啥時候去奶奶家?」
張姐這才想到,現在的孩子確實沒有什麼可玩的,除了手機打遊戲,就是面對一些冰冷不會動的玩具,早就失去了興趣。
玩遊戲,就是要設計孩子喜歡的遊戲,而不是非要從遊戲中讓孩子獲取知識。
孩子對遊戲的體驗,往往體現在新鮮感和好奇心上,不管孩子是否能從中掌握和學習到一定的知識,孩子都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受到啟發,並且從而對這項遊戲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也能加入和同伴的互動,從而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也能從小給孩子灌輸團隊協作的精神。
有時在孩子無聊,感覺到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是親子共處或者與同伴同玩的時光。這時寶媽可以教給孩子們做一些科學小實驗。
比如將廢舊的光碟,用漂亮的便利貼裝飾後,找一根較粗的水彩筆可以恰好穿過廢舊光碟,然後在地上扭一下,就做成了一個小陀螺,最後兩個人比賽,看誰的陀螺轉得最快。
俗話說:手是打開心靈世界的窗戶。科學實驗是探索世界的方式,技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孩子認真的思考與探索。
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很少能接觸到大自然,也很少有可以玩耍的遊戲,偶爾讓孩子遠離手機遠離自己的家,到大自然去走一走,開闊一下自己的眼界,又能避免手機遊戲對孩子的荼毒,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你怎麼看待做遊戲對孩子童年的教育意義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