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幸福感更強,從小就與眾不同

2019-09-17     芸芸

在小區住了五年了,相識一家鄰居,他們家女兒四歲總是活潑開朗,懂禮知禮,見到我們總是會熱情打招呼,小姑娘還時不時分發自家做的小餅乾給我們,他們家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很有意思。

一、「家庭儀式感」滋養孩子好習慣

人們總說有儀式感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愛笑,陽光,更懂得珍惜。芸芸一直都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言傳,而是身教。威逼利誘教育雖有一時之效,但絕不是長久之計。想孩子長期養成良好主動學習習慣,有時也離不開家庭的儀式感。

小林家設定每周六晚,抽出兩個小時,夫妻兩人在書房陪孩子一起閱讀,讀後互動彼此之間的心得,雷打不動。及時有緊急事情需要處理,也向家人請假說明緣由。堅持一年後,孩子自己養成看書的好習慣,並不需要小林夫妻的陪伴。他們家孩子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優秀的,優秀的孩子一定父母潛移默化的培養。

二、重「家庭儀式感」孩子更幸福,婚姻調味劑

父母懂得用儀式裝點婚姻,孩子自然也會明白愛有時也需要點儀式感增加浪漫,這類孩子長大後也更懂得生活,也能夠懂得如何愛自己愛別人。家庭儀式感更增加家庭氛圍溫馨和歡愉,自然又舒適的家庭環境,能從小給孩子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家庭儀式」其實很細微

早起一句「早安」;起床後整理被褥;家人堅持一起吃早餐;每一天認真吃飯,穿衣這都是生活小小的儀式感,「儀式感」並非是特殊節日或生日才能有,生活儀式感其實是一切能夠讓家人感到幸福的小細節,偶爾互贈喜歡的小物品,這都是儀式感。

村上春樹曾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辛苦一年組織一次家庭旅行;家中成員每一次的生日;用心準備每一個節日,都在增加家庭凝聚力。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幸福感,更多一部分來自於家庭的儀式感。

調查發現,家庭缺少儀式感的孩子,總是嘴角耷拉著,不愛笑,長大後冷漠不懂得珍惜身邊物品,缺少對生活熱愛,和親情,自己的生活淡如水。

父母終將會有老去的那一天,能留給孩子的除了身外物,還有一樣更重要的東西— —如何把平淡的生活,過得有詩意,生活幸福秘訣。儀式感定是不可缺少的調味劑和家庭粘合劑。


芸芸高級育嬰師,專注於孩子早教、幼兒護理、寶寶心理發育、親子成長等多領域。從備孕到孕期,到寶寶平安降落,芸芸一路伴您和寶貝一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8ybRm0BJleJMoPMr9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