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駿飛:致青年(杜課954期)
原創 杜駿飛 杜課 今天
《青春》來自杜課00:0002:08
致青年
杜駿飛
先修課:青春(杜課165期)
1
青年並不是一個確定的社會階層,「後浪」更不是。青年也並不必然擁有美德,尤其是先驗的美德。
每一代都面對著下一代,每一個時代也都有更年輕的青年一代。倘若年少必然優秀、年輕必臻美好,那麼後世繼起的那些惡與壞,又從何而來?
青年,與中年、老年一樣,也有貧富,也有左右,也有賢愚不肖,也有隳頹與不朽。也因此,世界上並不必然有一個陣營叫「青年」——對抗著上一代人。
相反,有史以來的人類鬥爭,始終是善的人心對抗著惡,正義的陣營對抗著不義,科學的力量對抗著蒙昧,理性的人群對抗著非理性。
也因此,無論是年屆耄耋,還是二八芳齡,你不因為年長或年少而驕傲,而只因為擁抱文明而自豪。
2
在人生體驗的深處,青年時代,其實並沒有多少優越感,除了顏色與肉身。——但即使是那些,也並不全然是驕傲,它們同時也是沉重的人生負擔。
而在社會性的那一面,年輕,則幾乎全然意味著艱辛,處處荊棘、步步驚心,那才是涉世之初的真實情境——尤其是在這個最難畢業季、最苦應屆生、加班 996、買房靠兩家人積蓄的時節,尤其是在這個動盪不安、危機迸發、疫情重寫世界秩序的歷史時期。
要告訴青年一個真實的世界。不能只唱海闊天空與偉大征程,而不提驚濤駭浪和死海沉船。「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有些人死於溫飽,有些人死於饑饉,有些人死於戰亂,有些人死於安逸,有些人死於歸順,有些人死於叛逆,有些人死於輕信,有些人死於懷疑。
最終,決定你的生存的,不是年輕,而是一個美好的社會秩序:法制的公正,政治的寬容,社會的關懷,身心的自由。
最終,支撐你安然走過青年的,不是年輕,而是健全的判斷力和誠實的努力。
所有人,當你參與這世界的時候,也絕不只是依靠年齡。
3
青年的好處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飽滿的激情,時至今日,看上去更有無窮無盡的知識資源。
然而,那些精力是否被用於有價值的人生?抑或,只是在程式的執行和機械的打卡中消磨殆盡?
那些激情是否會用在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那些核心價值觀的吶喊與奮鬥?抑或,不幸被引向極端觀念的歇斯底里?
而那些知識,又有多少是智識、多少只是信息,又有多少是真切的認識、多少只是感知的幻影?
當我們強壯得只剩下精力時,我們是虛弱的;當我們勇敢得只剩下激情時,我們是怯懦的;當我們博學得只剩下知識時,我們是無知的。
因為青年將締造未來,他們引來了多少期待和指引,又引來了多少誘導和覬覦!
如果一個人求學多年,老師卻從不教他分析、綜合,不教他邏輯論證、批判性思維,不教他創意、想像,不教他媒介素養、議事規則,不教他民主協商、公平正義。那麼,他在精神上是盲目且虛弱的,在靈魂里是飄渺而無助的,無論他的周遭看上去有多麼繁花似錦。
青年最好的財富是,他曾經擁有過專門的學習時期。但你如果不曾學到過科學的思考,不敢擁有自己獨立的見地,不曾探索過令人激動的未知之境,那麼,你就不曾真正地有過學習。
也因此,你不曾完整地有過年輕。
胡適先生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介紹自己的思想》)
4
以我之見,對這一代青年來說,以下修煉是至關重要的:
(1)至關重要的修煉,是銘記歷史的教訓,為此,要讀真正的歷史。
記住,上一個時代,以及上上一個庚子年裡,那些動亂狂躁的人群也正年輕。如果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那麼,忘記民族的歷史悲劇,毫無疑問就意味著下一次。
一個民族的歷史往往如此:即使它不能重演,也一定會押韻。
(2)至關重要的修煉,是要睜眼看世界,要努力獲取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信息。
自林則徐、魏源、嚴復以來,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看清世界、認清現實、撥正未來的歷史。凡閉關鎖國、舉國蒙蔽之時,便是災難頻仍之世。
不要被動接受他人的推送,要時刻準備主動探尋。要假設一切喧鬧的新聞都有偽飾,要對不請自來的推廣懷有警惕。
(3)至關重要的修煉,是要有真正的能力,要努力讓你身邊的世界能有所依賴於你。
當你的能力不伴隨名片上的頭銜,也不受制於你所在的平台,那才是你真實的能力。2020年的此時此刻,疫後的艱難時世正緩緩降臨,在這樣的危難時刻,對所有人來說,成為一個能主動創造的人,遠比被人號召更重要。
多做一份工作,做自足的自己。多學一些技能,使自己在危機中足以助人。學習勞作,學習修理,學習人文,學習科技,學習謙卑服務,學習自我管理,學習經商,學習公益,學一切能讓自己豐富和堅強的東西。
(4)至關重要的修煉,是關懷他人,一如關懷自己。
我們不能只對自家人共情,對所謂外人卻毫無同理心。我們可以自由批評,但要只用事實和邏輯、以文明的方式來辨理。我們要關懷邊緣群體,關懷被歧視的人們,因為,也許下一個需要關懷的人群里,就有你。
當我們奚落鄰國疫情治理時,怎麼就忘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了?當我們歧視武漢和歸國留學生的時候,怎麼就忘了仁者愛人的中華文化傳統美德了?
愛你的鄰人如愛自己,尊重他人才不算自暴自棄。
(5)至關重要的修煉,是尊重知識,尊重氣節,尊重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勇氣。
僅僅是因為意識形態的風浪,束星北慘死在打掃廁所的崗位上,陳寅恪在高音喇叭的罵聲中撒手人寰,湯非凡被打成「巴白旗」典型後自殺身亡,邏輯學大師金岳霖被迫痛斥邏輯思維。一代宗師葉企孫先生遭受迫害後,小便失禁,難以站立,他在當時的中關村一帶乞討要飯時,只要遇到學生模樣的人,就會伸手說:「你有錢給我幾個」。他的弟子林家翹、戴振鐸、楊振寧等人歸國後,向北大提出要看望葉企孫時,領導的答覆是:「他是國家的罪人,人民的敵人!」
我們與其在幾十年後深自懺悔,不如當他們在世時善待他們。假使你不能成為他們,希望你能幫助他們;即使你不能幫助他們,也希望你能聲援他們;即使你不敢聲援他們,也希望你能容忍他們。
(6)至關重要的修煉,是不懼威權,也不懼人群。
資本和權力最容易使人匍匐在地,從而忘記自己的本性。至於人群,以大多數的名義,它向來倚多為勝,終至讓你放棄自己的本心。
我們終將學會獨自思考、獨自言說。實際上,當一個人開始享受孤獨的時候,才會徹底擁有自己的靈魂。
5
無論你是否還年輕,都要警惕集群的狂奔和輕率的鼓勵。
輕率的鼓勵,也許無法蠱惑理性而有節制的人,但卻恰好能傷害經驗不夠、智識不足但卻喜歡蒙目狂奔的人群。
腦科學告訴我們,人腦新皮層中最重要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負責調控注意力、作出計劃、理性思考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全。正如人腦的重量,會在六十歲左右時逐漸變輕一樣,這不是年齡歧視,而是科學意義上的一般事實。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慢慢長大的。也因此,我們需要對自身抱有警覺,對成長抱有耐心。
達克效應(D-K effect)揭示了一種認知偏差現象:能力欠缺的人得出錯誤結論時,恰恰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自己行為的錯誤。他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時卻低估他人。
「達克效應」最無情的結論之一是達爾文的名言:「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不要讓一個國家產生不恰當的自我認識,也絕不要以過度的鼓動加諸青年群體。
6
需要叮囑的還有很多,這裡就不重複了,請參見舊課:
(1)敬畏(杜課169期)
(2)反思(杜課183期)
(3)寬容(杜課196期)
(4)美(杜課208期)
(5)鈍感(杜課212期)
(6)堅毅(杜課227期)
(7)遺忘(杜課231期)
(8)利他(杜課238期)
(8)修心(杜課252期)
(9)樂群(杜課336期)
(10)自製(杜課414期)
(11)磨練(杜課420期)
(12)定力(杜課544期)
(13)苦痛(杜課748期)
(14)悲憫(杜課359期)
(15)羞恥(杜課622期)
(16)死亡(原第135課)
......
關於你的青年時代,唯一能確定的是,它很可能是不確定的。在一片未知中,我希望,至少你的觀念是確實而堅定的,符合人類有史以來所遵從的共同價值。我在《敬你》中寫道: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敬你,敬你亂雲飛渡還懂得追問,敬你柔腸百轉還鐵骨錚錚,敬你閱盡浮沉還敢愛敢恨,敬你身不由己還一往情深。
這是我給你的寄語——不僅僅是當你青春年少之日,而且也直到你兩鬢斑白之時。
關注徐老游
跟著老徐看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zcn6XEBiuFnsJQVLfB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