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是每個媽媽都想送給寶寶的一個禮物。
但是,在母乳喂養這條路上,卻四處都是攔路虎,一不小心中招,母乳喂養則變成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那麼,母乳喂養路上,都有哪些謠言阻攔著我們呢?
謠言1:胸小沒有奶
小果有個閨蜜,那時,她剛生產完,還住在產科,小果前去探望時,閨蜜向小果吐露:
就剛剛小果進門前,她的親娘跟親婆婆倆在那討論,閨蜜胸小,估計奶水不會多,要不要先買奶粉準備著,閨蜜也覺得是有道理,於是就來問小果。
其實呀,胸小胸大跟奶水足不足,真的是八竿子都打不著,因為,乳房大小是跟乳房內脂肪多少有關係。
但,寶寶的乳汁是脂肪生產的嗎?
當然不是了!
乳汁是由媽媽的腦司令接受命令後,指揮乳房內乳腺分泌的,跟乳房內脂肪完全不搭邊。
所以,不要因為自己胸小就放棄自己哦。
謠言2:奶水清沒營養
乳汁是分為前奶、後奶的。
前奶富含水分、蛋白質、乳糖等,後奶的脂肪成分比前奶多,所以看上去,前奶比較清,後奶比較濃。
但不管前奶還是後奶,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都必不可少,並沒有好壞之分。
所以,只要母乳媽媽飲食結構均衡,寶寶每天的奶量達標,前奶後奶都吃到,營養肯定會有保障,不需要擔心奶水清,營養不夠的問題。
謠言3:寶寶黃疸,要停母乳
十個寶寶九個黃。
絕大部寶寶在出生後都會面臨黃疸這個坎。
引起寶寶黃疸的原因非常多,但不管什麼原因都不需要停母乳。
在眾多引起寶寶黃疸的原因中,有一種原因被稱為 母乳性黃疸,在原先的觀念里,如果寶寶被診斷為母乳性黃疸,可以停母乳來診斷性治療。
但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一做法已經不再被建議了。
母乳性黃疸,包括2種情況:
- 母乳喂養不足性黃疸
- 母乳某些成分引起的黃疸
第1種,光從名稱就知道是母乳不足引起的,當然不能停母乳了。
而第2種,雖然是由媽媽的母乳成分引起的,但仍不建議以以停母乳來治療。
因為無論是純母乳喂養還是更換人工喂養,隨著日齡增加,膽紅素水平均可降低。
而且,這種母乳性黃疸大多發生在新生兒晚期,此時新生兒已經習慣了純母乳喂養。突然中斷母乳喂養時,由於不適應奶嘴的感覺和配方奶的口味,新生兒的總攝入量減少,大便和小便排出減少,反而使膽紅素水平上升。
謠言4:6個月後母乳沒營養
直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認為6個月後的母乳沒有營養,
其實,包括 WHO在內的世界各國權威機構都建議,堅持母乳喂養至少6個月,並推薦母乳喂養至2歲及以上。
6個後,不是母乳沒有營養了,而是母乳的營養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的需求了。
這個時候,我們不是斷母乳,改奶粉,而是要及時添加輔食。
再高級的奶粉都比不上媽媽的母乳。
謠言5:母乳寶寶容易腹瀉,營養會跟不上
確實,很多母乳喂養寶寶的大便會比奶粉喂養寶寶的的大便要多,要水分多一點。
但,這並不意外這就是腹瀉啊。
何為腹瀉,腹瀉是指大便性狀的改變或(次數)的改變。
而母乳喂養寶寶的大便,本身就是稀糊狀、黃色或金黃色,常伴有奶瓣,至於次數,一天2-3次、3-4次、5-6次、7-8次都是正常的。
謠言6:母乳喂養的夜奶頻繁,要及時斷奶
如果寶寶夜奶頻繁,確實是母乳寶寶比較多見,畢竟,吃母乳太方便了。
但是,這是母乳喂養的錯嗎?
這明明是大人沒有給寶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原因呀!
如果寶寶夜奶頻繁,夜醒不斷,給寶寶斷奶並不能解決根本原因,解決夜醒的根本還是要從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入手。
我是小果,三甲醫院兒科主治醫師,二寶媽媽,從醫十年余,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