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野生動物保護納入中央環保督察,重拳出擊釋放什麼信號?

2020-03-11     長安觀察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10日表示,將研究把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範疇,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主體責任,確保有關措施落地見效。

中央環保督察是生態環保領域的一把利劍。據不完全統計,前幾批督察以來,立案偵查超過千件,立案處罰超過萬家,約談、問責均超過萬人,動真碰硬的力度讓長期偏軟的環保法規長出了「鋼牙利齒」,讓環境保護從「不通電的高壓線」變成不可逾越的紅線。「原來治污就像打一巴掌,這次感覺刀真的架在了脖子上。」來自被督察企業負責人的感言,真實反映了環保督察的強大震懾力。看似冷門的野生動物保護,也是生態環保的一部分。「戰疫」關頭,全國人大常委會已表決通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決定。此番再將法律落實情況納入環保督察,有助於形成涵蓋立法到執法的野生動物保護閉環。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從這個角度來看,將野生動物保護納入環保督察的另一重深意,便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等各部門壓實主體責任,真正帶頭落實好各項法律法規。正所謂,「老大難老大難,老大一抓就不難」。保護野生動物的規定早已有之,但濫食交易野味產業一直屢禁不止,原因或許複雜多樣,主政一方未能守土盡責也脫不了干係。說白了,重發展、輕環保的觀念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保護野生動物與其他環保議題一樣,往往陷入「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困境。尤其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效益似乎更是可望不可即,也使其在施政序列中容易被邊緣化。如今納入環保督察,既查不法企業,更督黨委和政府,無疑可以倒逼相關部門扛起責任,切實做到真抓實抓。

當然,野生動物保護是一場持久戰,寄希望通過一兩次督察徹底解決問題並不現實。在此過程中,各地方政府不妨開動腦筋,將環保理念引導與加大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力度結合起來。比如,在江蘇、雲南、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相關部門從登記源頭把關,將「野味」「野生動物」等字樣加入全省禁限用字詞庫;再比如,《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建議食用野生動物擬最高罰款1萬元。總之,地方政府重視起來,執法手段硬起來,多措並舉之下,人們對濫食野味的認識,才會從「很殘忍、不文明」提升到「違法」「危害公共安全」的高度,用人命為無知埋單的悲劇才能不再上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在某種程度上,人和野生動物是生命共同體。從內心深處敬畏自然,減少對野生動物的侵擾,這是我們保障人類健康安全的現實選擇,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tV9y3ABjYh_GJGVw2h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