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為什麼」時,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它能讓孩子更聰明

2019-12-01     沛澤媽讀心理


對於幼兒來說,除了模仿和觀察,與他人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幼兒天生就有好學的特質。細心的父母一定發現了這個秘密,從孩子兩歲以後,說得最多的就是「這是什麼」,走到哪裡問到哪裡,似乎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是好奇的,他會指著路邊的小花小草問你:「這是什麼」,他會指著地上的螞蟻問你,「這是什麼」,指著天上漂浮的白雲問你:「那是什麼」。

孩子三歲以後,他依然很好學,不過此時他已經不再滿足於問「這是什麼」,更多的時候他問的是「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最為常見,一天到晚都會把「為什麼」掛在嘴邊。比如,他會問你云為什麼會在天上,會問你鳥兒為什麼會飛,為什麼自己沒有長翅膀。

甚至有時候,不管你說什麼,他都會回你一句「為什麼」,馬上吃飯了,你讓孩子去洗手,他會問「為什麼」,如果你不明白孩子的心理,或許會誤認為他在向你挑釁,和你唱反調,其實不然。

孩子從問「這是什麼」到「為什麼」,這看似是很小的變化,其揭示的思維方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三歲之前的孩子問「這是什麼」,是因為孩子還不具備抽象邏輯思維,三歲之後,孩子開始學會問「為什麼」,這表示孩子的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他已經不滿足明白這是什麼,而是要更深入地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那麼,對於孩子思維的這種變化,當孩子提問時,家長該如何回答呢?

1.不能只做簡單的描述,更要進一步解釋原因

當孩子問「這是什麼」時,這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我們只要告訴他事實,「這是一朵花」「這是一棵大樹」即可,但當孩子問「為什麼」時,回答就不那麼容易了,有時候家長也不知道如何作答。實際上,我們不用擔心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言,我們不一定非要給孩子一個準確的答案,最重要的時引發他的思考。

當然,當孩子詢問「為什麼」時,本身就是在思考,我們要做的是讓他進一步深入的思考,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不能只做描述性的回答,而是要給孩子進一步解釋。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4歲的孩子展示一個較為複雜的機械裝置,裝置上還又一些積木塊和齒輪。機器的某些部分對機器的工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有些部分則只是裝飾品,不會對機器的工作起作用。

實驗人員給一部分孩子解釋一下機器是如何工作的,而給另一部分孩子只是簡單地描述一些機器。然後把機器拆開,讓孩子們將機器重新組裝起來,在此過程中會詢問孩子一些事實的問題,比如,詢問哪個零件去了哪裡。

研究發現,之前給做過詳細解釋的那部分孩子不僅記住了裝置上更多的功能性零件,在組裝機器時也比另一部分只描述機器的孩子做得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只有了解了因果關係才能更好地深入地思考,而了解因果關係對將來孩子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昨天北方下了一場雪,我帶孩子們出去玩雪,因為氣溫比較高,雪很快就化了,二寶問我雪為什麼化了,如果我回答:「太陽出來了」,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雪融化是因為太陽出來了,至於為什麼太陽出來了,雪就融化了,孩子並不能理解,我們只是簡單地描述了太陽出來了與雪融化的事實。

想一想,我們這樣回答是不是更好呢?「太陽出來了,氣溫升高了,雪怕熱,就融化了。」從這個句話中,孩子就會明白,因為太陽出來了,所以氣溫升高了,因為氣溫升高了,所以雪就融化了。

當然,我們還可以說得更深入一些,但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再深入,孩子恐怕一時半會就理解不了了。

2.揭示事物的本質、共性

對於幼兒來說,似乎為孩子揭示事物的本質、共性,孩子是理解不了的,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只要我們說出讓孩子理解的語言即可。

比如,孩子看到一隻小貓,我們可以這樣描述小貓,「小貓能爬上樹」,這是所有貓的特徵,那麼,下次再看到有小動物爬上樹,孩子就會思考:「這是不是小貓呢?」

如果我們只是告訴孩子,「小貓毛茸茸的,它的毛特別光滑,有兩隻小耳朵」,這揭示的就不是小貓的本質、共性,因為毛茸茸的、有兩隻小耳朵的小動物有很多(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樣的描述是錯誤的,而是提醒大家要記得給孩子揭示一些規律性的內容)。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從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嘗試通過表面現象去尋找事物的本質。你家寶寶有沒有把新買的玩具拆開過呢?我弟弟小時候就曾把家裡的一個座鐘拆掉了,他覺得好奇,為什麼時針和分針會轉到,他知道把座鐘拆掉,父母一定會不同意。於是,就悄悄地趁爸爸媽媽不在家,偷偷地打開了座鐘,把裡面的零件全都拆了下來。後來,父母發現座鐘不走了,打開一開,才發現裡面幾乎成了空殼,能拆掉的零件都拆掉了。

3.不同的說話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思維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準備一個橙色的玩具和一個藍色的玩具,還有一杯玩具牛奶,把他們呈現給兩歲的孩子看,如果研究人員喂橙色的小動物喝牛奶,並說:「玩具們喝牛奶」,或者說:「這隻玩具喝牛奶」。

之後,研究人員把玩具給孩子,並讓孩子們給玩具喂牛奶。那些聽到「玩具們喝牛奶」的孩子會給兩隻玩具都喝牛奶;聽到的是」這隻玩具喝牛奶「的孩子,就只會給他們看到的那隻玩具喂牛奶。

這說明我們的說話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哪怕只是一點很小的差別,對孩子的思維影響都是很大的。有一次,我帶孩子們去玩,看到一群鴨子,有幾隻鴨子在河裡,還有幾隻在岸上,我隨口說了一句,「寶貝們,你們看那幾隻鴨子在游泳」,然後年幼的二寶就指著在岸上的鴨子說:「媽媽,它們不會游泳」。

我一下子就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我立馬更正說:「鴨子會游泳。」二寶就明白了,就指著岸上的鴨子說:「它們一定累了,上來曬太陽。「

儘管如此,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說話一定要謹小慎微到每一句話,我們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即便我們說錯了,以後孩子也會通過接觸不同的信息,發現其中的錯誤,並糾正過來。但不管怎麼樣,多和孩子聊天、溝通交流,絕對是孩子獲取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iz7wG4BMH2_cNUgmA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