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個案例看產業新城的正確打開方式

2020-01-17     飆馬商業地產

在中國城市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一系列的問題和弊端不斷湧現,新城開發被認定為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但是越來越多的「空城」和「臥城」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新城定位不准,產業結構不合理,過度「房地產化」,城市功能基礎薄弱等,被總結為新城淪為「空城」和「臥城」的原因。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城市新問題,以及土地開發價值難以兌現,不僅讓新城的開發者們初嘗新城開發浪潮中的敗果,也讓他們開始思考新城開發的思路以及改變的路徑。

在這個過程中,產業新城模式開始受到熱捧。眾所周知,產業新城是指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園或產業園的形式上建立起來的相對獨立的新城鎮。然而對於時下的中國新城建設而言,產業新城還意味著更多。

首先,產業新城以其極富時代感的概念,迅速被傳播並激起廣泛的好評。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新四化」的同步發展,要求在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過程中實現新型城鎮化,使產業新城的發展沒有「水分」,避免未來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空城」、「被城鎮化」。因此,產業新城一時間似乎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城鎮化路徑最有效的探索。戴上產業新城的帽子,新城建設變得如此的順理成章,且前途光明。其次,產業新城概念所傳達出的以產業為支撐促進新城發展的簡單邏輯,極其容易被接受,通俗易懂,因此迅速成為現階段全國各地大大小小新城的救命稻草,一個個原本陷入困境的新城開始集中精力向產業發力。「高新技術產業支撐××新城異軍突起」,「××億造新城,產業有支撐」,等等聲音不絕於耳。

然而,新型城鎮化過程卻要防止產業新城泛濫。產業新城的建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在實踐中,新城開發主體往往因為缺乏相應的產業資源,導致產業的選擇和引進、招商成為巨大的困難,致使新城的產業支撐缺位。產業新城的成功建設要求開發主體的專業化開發能力作為保障,從而實現前瞻性的規劃、高水平開發、持續性發展。而更為重要的是,產業新城內在的發展邏輯往往還不被理解,產業新城並非產業加新城那麼簡單。

產業新城的發展要建立在自身區域經濟、特色產業的基礎之上,首先要產業先行,在產業發展基礎上,再逐步推進產業新城。一方面,產業先行導致的產業的聚集必然帶來土地城市化,此時,地方政府自然會拿出更多的地來為城市運行、城市發展、為城市的人口服務。另外一方面,從產業新城發展的角度來講,產業新城的發展過程就是高端要素的集聚過程,需要投入資金、高端規劃、科學招商,進而實現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共同推進。

構建反磁力體系:米爾頓·凱恩斯

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城市從來不是建造出來的,城市最堅實的支撐是產業和人,建造只是它們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大分工的發生、發展和商品交換的產生,繼而小商品生產的出現和發展。人們相互交換勞動的活動,以商品交換的方式實現,需要有交換的時間和場所即市場,於是日中為市,貿通有無,日落而散。某些處於交通樞紐,或人口相對集中、交換較為方便頻繁的村落,便成為周圍十餘里,數十餘里小生產者約定俗成的交易市場,年深日久,這些村落便發展成為「集鎮」——「城鎮」——「城市」。城市和城鎮成為某一地區商品交換的聚散地和需求信息的發布地,它逐漸吸納著外來的小商品生產者定居,擴大著自己的規模,與周圍農村形成明顯的不同的產業特色和環境特色,成為區域性的某類商品的專業市場或多類商品的綜合市場,同時又通過商品聚散與周圍農村經濟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繫,逐漸成為某一地區的經濟中心。

而對於新城,從現代新城發展歷程來看,產業新城出現後,作為一種相對於大都市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產業新城完美的詮釋了「產業鑄就新城發展的原動力」的意義。產業新城在現代新城建設中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但確是發展得最為成功的。以現代新城運動的發源地英國為例,第一代、第二代新城基本上均以疏散大都市人口,適宜居住為目的。隨著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人們對生活要求的提高,其缺點也逐漸顯現出來,第一二代新城在空間聯繫上過分依賴新城中心區,密度太低,人口規模小,難以提供充足的文娛或其它服務設施,新城中心不夠繁華,缺乏生氣與活力。

而第三代新城開始明確新城既作為大城市過剩人口的疏散點,又作為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心。英國在此時首次提出在區域範圍內構建「反磁力吸引」體系,該思想認為:每個城市都有與其相適應的吸引地區,並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存在著區域中心。構建反磁力體系,就是要首先建立地區性生產綜合體,提供工業發展基礎;並綜合開發高速交通線網,加強區內聯繫;合理安排行政、文化、科學中心;均衡布置生活、娛樂、旅遊、服務設施;保護環境,在此基礎上形成以綜合職能城市為中心,並與各種專業化城鎮相結合的城鎮群。它既能適應社會化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要求,又在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具有足夠吸引力。

這代新城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米爾頓·凱恩斯。米爾頓凱恩斯在中國的知名度很高,尤以其先進的規劃理念被眾多新城列為學習案例,包括網格道路布局模式,大軸線空間,大尺度的生態景觀,人車分流等等。

米爾頓·凱恩斯

但米爾頓凱恩斯之所以能夠在規划上成為學習案例的原因在於,它首先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新城。而之所以在眾多新城實踐中,米爾頓凱恩斯能夠稱得上成功,就在於其產業新城的發展模式,以產業為支撐,成功構建規模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吸引中心城市的就業人口。在就業與服務設施等方面實現社會平衡,形成了功能相對齊全的獨立性城市。米爾頓凱恩斯在1967年進行規劃,1971年開始進行建設,自此以來一直處於高速發展期。目前,米爾頓凱恩斯已成為擁有24.88萬人口、總面積88.4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城鎮。在英國最佳工作城市的調查中,小城米爾頓凱恩斯力壓倫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米爾頓凱恩斯一直以來致力於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優勢,大力興辦零售、信息、諮詢、保險、科研和教育培訓等服務業。從該鎮的勞動力分布來看,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將近8成。在服務業當中,又以批發、零售業規模最大,占就業人口總數的22%。更重要的是,米爾頓凱恩斯在發展中注重吸引大型跨國公司。40多年來,有5000多家新企業來到米爾頓凱恩斯投資,其中20%為外企,特別是美國和日本企業。這些企業以大型企業為主,大約60%的公司雇員超過百人,其中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大眾集團、美孚石油等。發達的服務業和大量能創造就業崗位的企業的存在,保證了米爾頓凱恩斯本身能夠成為地區的中心,不僅分擔了周圍大城市的一些職能,而且成功讓新城自身成為反磁力城市,促進新城的良性,健康發展。

產業新城因產而生,而且因為產業的穩固支撐,還生存得更好,更加穩健,在新城發展初期成功避免空城,臥城的困擾。但是,米爾頓凱恩斯的發展之路雖然美好,但卻並不能代表所有的產業新城發展軌跡。米爾頓凱恩斯首先是在工商業共同作用下催生的產業新城,其次米爾頓凱恩斯的產業更偏向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和新城的融合具備先天的基礎,新城與產業之間一開始便在空間上形成了高度重合的發展特點。而對於國內大多數產業新城來說,在其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產業區與新城區在空間上卻是分離的。

產業升級改變城市:上海松江新城

產業新城的發展建立在自身區域經濟、特色產業的基礎之上,產業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城市的聚集形態。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會帶動城市空間形態的轉變。

國內的大多數新城發展歷程,便是產業結構決定新城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的最好體現。這些產業新城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長期以來,產業結構的偏向於傳統的製造業或重化工業,往往使得在新城中,城市與產業分離,出現產業和城市「兩張皮」的發展模式。然而近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後危機時代世界產業發展格局的調整,各個新城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進一步鞏固優勢、整合資源、加快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的現代產業體系變得十分緊迫,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逐漸提到各大新城的建設日程中。而伴隨著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這些原有產業新城的城市結構,城市面貌也將悄然改變。

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松江新城。松江新城依託松江大學城和松江工業園,在上海郊區化進一步推進的大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過去20年,依賴土地投入、勞動力集聚、優惠政策,松江工業區逐步發展成為上海先進位造業和出口創匯的重要基地、利用外資的重要高地。園區年產值近3000億元、稅收超過68億元、產業員工近20萬人,吸引了包括通用、百事、飛利浦、台積電等近50家全球500強企業入駐。然而多年來,松江的產業一直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松江工業大部分處於產品高端,環節低端的狀態。產業類型以傳統的製造業為主,工業區基本上以傳統「廠房連廠房」的「攤大餅」式發展。「純工業」的定位,使得在偌大園區內,「就近買瓶礦泉水」也能難倒不少企業的員工,工業區與新城區、與市中心之間,每天上下班來去的「潮汐」現象非常嚴重。整個松江新城,呈現一種產業園區與城市分離的城市景象。

松江新城首發區泰晤士小鎮

而使得產業區與城市區分離更加嚴重的則是,長期以來產業園區的發展實際與城市區定位的嚴重錯位。在城市區,新城的定位十分高端,新城的首發區泰晤士小鎮打造了一個極具英倫風情的小鎮,在住宅供應上以獨棟別墅、雙拼、連排和花園洋房等物業類型為主,低建築密度、低容積率和高綠化率的特徵使得房價高高在上,主要面向外籍人士和高端投資消費人群。而在產業園區內,雖然近幾年松江人口快速增長,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決定了新城的主要外來人群是大量一線工人,他們的收入相對較低,他們的生活配套難以通過定位高端的新城首發區來解決。絕大多數藍領產業工人租住在周邊的農村私房之中,甚至是一些違章建築,群租、合租現象十分普遍,與新城區基本上沒有生活配套上的交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六普」松江新城常住人口為69萬人,與五普相比增長了169.23%,但以泰晤士小鎮為代表的新城區長期以來人氣卻一直不高。新城區與「兩翼」的松江工業園區尚未形成全面的「產城融合」,松江工業區對松江新城的支撐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出來。

因此,上海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松江新城的產業區與城區在規劃、交通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的配套銜接,明確新一輪新城建設不能沿用以往的建設模式。現在的松江新城正借力工業園區升級為國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契機,力推「產城融合」。根據初步規劃,西部園區3000畝土地將用於商業、商務。毗鄰松江新城的松江工業區一期2.56平方公里範圍,將更加注重「產」與「城」的聯動。同時推動園區的轉型升級,一批企業正逐步在園區設立地區總部,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轉型,而生產功能則逐步向外地轉移。整個新城將重點延伸發展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研發設計、時尚創意、總部經濟、服務外包、總集成總承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未來松江還會形成開發園區、松江城區、各鎮區、大學城校區、周邊社區的「五區聯動」格局。所有這些都是希望通過推動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助推新城城市結構與城市面貌的轉變,真正實現城市與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

產業鑄就新城健康發展的原動力,產業結構決定新城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然而對產業新城來說,面向未來的發展還需依託於新城自身的發展完善,城市本身可以為產業升級、為整個產業新城的持續健康發展準備各種不可缺少要素,提供強大的發展助推力。

城市完善助推產業:瑞典KISTA新城

產業新城區別於工業園區在於產業與城市的深度互動,甚至是產城融合。而產城融合的目的在於,產業區與城市區發展之間應該是一種互動的,互為促進的機制,讓產業新城的經濟和社會充滿活力,城市的自我完善能夠為整個產業新城的發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助推力。如果說我們通常持這樣的觀點,那就是導入適宜的產業,就能帶來人口,即「先樂業,後安居」。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先安居,後樂業」,將成為產業新城產業升級,新城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正如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研究的權威喬爾科特金在其所著的《新地理: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一書中指出,在數字經濟環境下,產業布局的地理決定論受到衝擊,人才成為企業選址的主導因素。哪裡有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就會選擇到哪裡。而如果一個新城很宜居,能夠吸引一些高素質的人才,自然也能吸引相關的企業。也就是說,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經濟的發達程度並不取決於傳統的能源或港口之類的區位優勢,而是取決於這一城市中的智力資源優勢。在這種形勢下,就出現了一系列這樣的城市——高端人才聚集而帶來高端產業聚集,而高端人才的聚集的前提又是因為這裡的宜居程度很高。於是,高度宜居帶動高級人才,高級人才帶動高端產業,高端產業的收益又進一步帶動宜居環境的改善,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一經形成,這樣城市也就形成了科特金所描繪的「精英城市」。

瑞典KISTA新城

瑞典的KISTA新城就是這樣一座「精英城市」。從它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新城的發展完善促進產業升級,助推產業新城持續發展」的意義。被譽為「歐洲矽谷」的KISTA新城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北郊,是瑞典最大的科技新城,被《連線》雜誌評為全球第二大科技新城,地位僅此於美國矽谷。而在更多熟悉Kista的人看來,它更是一座集聚創新和安居樂業的新城。從一個科學園區起步,當時只是擁有單一的電信通訊產業,經過二三十年的逐步建設和持續打造,Kista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和規模擴張,目前Kista占地200hm2,擁有約8800家公司和超過66500的雇員,其中23000人工作於1082家ICT公司內,還有1100名研究員和5000名大學生。產業領域已經擴張到電信,無線,微電子,軟體等四大領域,包括愛立信、諾基亞、IBM、HP、INTEL、SUN等在內的大型跨國公司均在此設立了生產基地或是研發中心。其建設規模,不論是用地面積,入住企業機構數還是就業員工數,不僅在北歐一帶鮮有匹敵者,就在歐洲甚至全球範圍內也是位居前列。目前有12萬人居住於園區內,既可安居又可樂業。這不僅得益於其合理的產業鏈規劃、完善的產業服務和管理、以及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更重要的是Kista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打造高質量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生態宜居的新城生活環境,逐步改善並不斷升級的城市生活配套,讓Kista新城保持十足的活力,使得新城對新企業和新員工都充滿了無限的吸引力,真正實現了通過高度宜居帶動高級人才,高級人才帶動高端產業,高端產業的收益又進一步帶動宜居環境的改善,最終成功助推新城的持續健康發展。

KISTA新城的建設在一開始就呈現出一種產業化和混合化的特徵。新城形成了以產業和居住為主的兩大功能板塊。其中居住部分總共規劃配備了3000個居住單元,它們採用多元化的居住戶型,不僅有密度較高的經濟型員工公寓、多層住宅,還有高端生態別墅,全方位滿足新城各個層級和收入水平的員工的居住需求。Kista新城注重綠色公園、步行街、林蔭道、綠化帶等生態廊道的規劃建設,盡力塑造建築與環境景觀、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郊外田園風格,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綠色生態的新型社區。同時還創造適宜步行的公共環境,通過步行系統強化各種公共空間的品質。Kista新城在建築群體的空間上形成了一種院落式布局,注重相鄰建築之間以及建築內部的院落圍合,不僅能形成一種富於變化和層次的空間形象,還為人們打造了一處處內向型的活動交流場所,整個新城仿佛一個十分有利於家庭歡聚,朋友聚會的大公園。在社區內還擁有全斯德哥爾摩郊區最為完備的設備配套。Kista不僅僅關注科技,還精心規劃了集公園、娛樂、購物、居家、文化活動於一體的公共環境,企業在創造經濟收益的同時不斷翻新城市面貌,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就業機會和發展前景。正是這種高質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強大吸引力,讓Kista的ICT從業人員高度聚集,這種優勢賦予新城巨大的發展潛能。

除此之外,新城還體現出對每一個工作生活在這裡的人深度關注,對人的投資讓Kista對各種人才具有超強的吸引力。Kista針對各類人群的培訓、調查和激勵比比皆是。例如,IT和電信領域最新實施的「Womentor計劃3.0」,是專門培養女性領導者的輔導計劃;在年輕人群體中調查對IT的態度,探索未來人才培育走向;2010年11月召開「綠色ICT」會議,聚焦快速發展的市場;設立「金移動」獎項,表彰在移動科技界的突出表現等。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雷瑟在《城市的勝利》中指出:「底特律城市的衰落其最大的失誤,在於它沒有及早對人進行投資,包括培養更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和激發企業家創業精神,使城市能夠應對產業轉型的變革」。而在這一點上,Kista新城無疑在這點上做異常的成功。

總結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新城要想成為相對獨立性的新型城市,避免淪為空城、臥城,就要積極發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主導產業,以產業的發展為支撐,帶動新城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促進新城居民的當地就業,儘可能實現居住與就業的平衡,真正構築起反磁力體系;對於國內眾多的新城建設來說,產業的引入要建立在自身區域經濟、特色產業的基礎之上,產業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城市的聚集形態。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會帶動城市空間形態的轉變。這就意味著,在產業新城發展過程中,適時的引入並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房地產服務、法律服務、商業服務業、諮詢等等行業變得十分重要,通過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的高度,吸引高端人才來就業定居,邁出產城融合互動發展的第一步;而要想真正的實現產業新城的健康持續發展,新城建設本身是尤其重要的。宜居的新城生活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吸引高端產業人口的必要條件。通過打造高度宜居的新城環境帶動高級人才的聚集,以高級人才的聚集促進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產業的收益又進一步帶動宜居環境的改善成功,實現這樣的一個良性循環才能不斷保持產業新城經濟和社會的旺盛活力,才能最終成功助推產業新城的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造,新城事」。產業新城由產業而生,而長大,卻也因城市的發展完善而升級,而壯大。唯有形成兩者間內在的良性互動機制,才能助推產業新城的持續、健康、繁榮發展。

文章來源:搜狐焦點產業新區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QGutW8BUQOea5Ow9E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