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太多歐美人的精緻庭院,
美則美矣,卻無法引起情感的共鳴,
也缺失文化上的呼應。
中國的院子作為國人生活方式的載體,
同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
象徵著家,象徵著家族記憶,
是中國人生命體驗中最溫暖的一部分。
中國的鄉村院落,
反映著當地的百姓的生活習慣和自然環境特點,
因而呈現多樣化的面貌。
南方多竹,
因而竹子成為庭院造景的標誌元素。
對於中國人而言,自古有著別樣的院子情結,
它不僅是一個物理的空間,
更是家裡趣味的延伸,有院子的地方,
就有我們最真實純樸的情感與記憶,
這也是中國居住文明最出彩的篇章。
藤編燈籠與竹節椅子相互呼應,
構成樸素的文化記憶。
還記得兒時的院落生活,
全家人夜晚坐在院子裡乘涼,
媽媽搖著扇子,爸爸躺在搖椅上。
夏蟲藏在草叢裡低語,綿密的桂花香陣陣,
在朦朧的回憶里細數閃閃的繁星。
院落,留下了多少溫情的回憶,
勾起了多少人的故鄉情愫。
雞犬相聞的小院兒,
素樸又恬靜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說:
「這個庭院,不知怎麼撞到了我
心靈深處連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個層面。
這個層面好像並不是在我的
有生之年培植起來的,
而要早得多。如果真有前世,
那我一定來過這裡,
住過很久。我隱隱約約找到自己了。」
石磨,不僅代表一代人的記憶,
更是農耕社會的生產方式。
中國人自古愛庭院,雨打芭蕉,燭照海棠,
月下獨酌,醉臥芍藥,
那些庭院承載了多少文人雅士的風流。
故人也愛庭院,猶記得那年桂花飄香,
席地而坐,縱談到天亮,
心中的庭院是天涯若比鄰的桃源。
記憶中也有庭院,仲夏夜,
涼扇、板凳、葡萄藤,
孩子的歡聲笑語和著知了的叫聲,
延續到月上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