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59歲的預測熱門候選作家余華這次沒有拿到大獎。
遺憾嗎?可能有一點。但是,這並不影響余華的文壇地位,成為熱門候選人就足以說明他的不凡文學成就了。
余華在從事寫作前,是牙醫。在看了上萬張嘴巴以後,他發現那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於是決定轉行。
他謙虛地說,「作曲與繪畫太難了,而寫作只要認識漢字就行,我只能寫作了」。
余華從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品有《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一切都有機緣。余華這麼評價自己的小說,「我這輩子再怎麼寫,把自己往死里寫,也寫不出像《活著》這麼受讀者歡迎的書了。」
《活著》出版於1993年。余華用樸素冷峻而充滿張力的文字,述說了一個叫福貴的男人,歷經戰爭和動盪年代,從鄉村富二代到耕地老農的跌宕人生。
關於人生,王小波寫過這麼一段話。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福貴在年輕時也這麼想過吧,我們也這麼想過吧。
可是,「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福貴的一生,就是被錘成渣渣的一生。這個曾經的命運寵兒,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娶了白富美,早早攀上了人生巔峰。然而,半年豪賭,輸光運氣。生活開始毒打他,一錘又一錘,以前有多風光,後來就有多倒霉。
是的,沒有比福貴更倒霉的人了。余華給他起了個吉利的名字,還慷慨地為他安排了史上最多的厄運。
太悽慘了,「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福貴的故事,往往讓人不想讀第二遍。
但是,賣慘不是余華的目的,「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扛住最初的寒意,讀完又讀,我們會對這個暗黑系的故事上癮。
原來,有人是這麼活著的。
作家林清玄寫過一個橫幅:「常想一二」,來處是,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麼就多想想那一兩件開心的事情。
文人的風雅,離福貴這樣的小人物太遠了。福貴的不如意,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無情,是目睹親人死於非命,而自己無能為力的慘痛。這樣的經歷一次已經夠多,福貴經歷了7次,從失去父母開始。
福貴賭博敗光家產,全家從大院搬到了茅屋。他們曾有良田百畝,現在連一個私人方便的地方都沒有。老人要如廁,只能哆嗦著走到村口,蹲上糞缸。一個不小心,摔了下來,人就沒了。沒多久,母親積勞成疾,死了。
如果說,沒能讓父母活到老死,令福貴深為內疚,那麼「白髮人送黑髮人」,就是人生至苦。
在那個荒謬的年代,縣長要救難產的妻子,福貴13歲的小兒子有慶因為血型相符,被當成行走的輸血機,拚命抽血,活活地抽死了。那麼聰明懂事的男孩子,說沒就沒了。
因為高燒從小聾啞的女兒鳳霞,最讓人心疼。她好容易嫁了個體貼的丈夫,還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就在難產時大出血身亡。那麼美麗體貼的女兒,說沒就沒了。
福貴說,「我的一雙兒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慶死是別人生孩子,鳳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兒女雙亡,病弱的妻子家珍無法承受,心碎而死。
福貴只剩下一個女兒以命換來的孫子苦根。爺孫倆相依為命,「有了苦根,人活著就有勁頭。看著苦根一天一天大起來,我這個做外公的也一天比一天放心。」
然而命運沒有給福貴喘息的機會。苦根8歲的時候生病,福貴心疼孫子,給他煮了一大鍋的豆子,結果長年挨餓的苦根猛吃一氣,撐死了。
就這樣,每一次生活稍露溫情,命運就要張開血盤大口,直到全家都死光了,天地悠悠,只剩他孤單一人,和老牛為伴。
最讓人無法釋懷的是,這些都是多麼勤勞善良的好人啊,為什麼偏偏沒有好報?
沒有為什麼,苦難無需解釋,只要接受,接受生,也接受死。
生死觀,各有不同。孔子說「殺身成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曰「捨生取義」。司馬遷認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先賢們的說法散發出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味道。福貴相信另外一套民間智慧,那就是,「螻蟻尚且偷生」,「好死不如賴活著」。
好一個「賴活著」。忍耐,是一種古老的人生智慧。在余華冷靜甚至疏離的筆下,福貴的忍耐是簡單的,不用力的,仿佛與生俱來。
別多想,別太認真。忍無可忍,還需再忍。退一步,不一定海闊天空;然而只要一息尚存,命運就仍有轉機。時間治癒一切傷口,前提是,還活著。
淡然以對,熬死一切壞人壞事,活到地老天荒,誰說這不是福貴們的勝利?
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里,描寫了一個老漁民和大魚纏鬥了三天三夜的故事。他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福貴也是這樣,任憑生活的巨浪衝擊,他始終拉緊那條纖細的生命之繩。只要繩子一天不斷,那一天就是賺了。苦難不能折損他的鬥志。他的反抗,微小而綿長。
為了活著,福貴和家人能屈能伸。
多少人家道中落以後一蹶不振,福貴一家坦然面對。敬愛的老父親一力承擔逆子欠下的債.
"福貴啊,賭債也是債,自古以來沒有不還債的道理。我把一百多畝地,還有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他們就會送銅錢來。我老了,挑不動擔子了,你就自己挑著錢去還債吧。"
從沒幹過體力活的老母親,從養尊處優的地主婆變成了農婦,扭著小腳下地幹活,上山挖野菜,沒有半句怨言。
福貴自己,從五穀不分的浪蕩子到耕田種地的好把式,脫胎換骨。
再難,一家人相親相愛。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妻子家珍,是城裡的富二代,從小嬌生慣養。在夫家破落了以後,心疼女兒的親爹用轎子把她抬走,接回城裡了。福貴正在彷徨著,家珍自己帶著孩子,走了十幾里路回來了,漂漂亮亮,歡歡喜喜。
福貴被抓了當壯丁,失蹤了,家珍拉扯著兩個孩子,一心等他回來。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福貴和家珍卻無比珍惜對方。福貴一直為拖累家珍內疚,日常對她溫柔體貼;家珍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福貴做一雙新鞋。
父母言傳身教,弟弟有慶和姐姐風霞就很親近。饑荒年代,大家餓得奄奄一息。有慶為了反對將姐姐送人,學也不要上了。當被送走的鳳霞逃跑回來,父母和弟弟如獲至寶,「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一家人最重要是齊齊整整。
這家人既不幸運,又很幸運。他們享有過無上的溫情。父母妻兒對福貴的愛,是他的鎧甲,讓他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人不在了,愛長存,這樣的例子很多。在電影《鐵達尼號》里,傑克要求露絲向他保證,「活下去,無論如何絕望」,之後才放心鬆手,沉入冰冷的深海。
家珍表達了中式的浪漫。
「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麼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
心中有愛,福貴活了下來,為自己,為親人,絕不中途自動退場,而且活得有滋有味。這是對老天爺最好的報復。
「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弱小者可以強大,卑微者不乏高貴。
在時代的洪流里,小人物命如草芥,太多事情不在掌控之內。比如,福貴和家珍沒有辦法救活被抽血至死的兒子,他們的權利被剝奪;但是,他們仍擁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面對涉事的縣長春生,一向溫柔的家珍毫不畏懼,堅決不原諒。快餓死了,他們也不收縣長遞過來的200塊錢,因為那意味著出賣孩子。人窮,志不能短。
「仗義每多屠狗輩」,當春生被迫害、被批鬥,一心想尋死的時候,福貴百般開解他,「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連原本深恨春生的家珍都說,"春生,你要活著」,"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就拿自己的命來還吧"。
原諒對不起自己的人,不落井下石,對他人的不幸充滿悲憫,這就是天性善良的普通人表現出來的高尚人格。
余華相信,「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苦難會扭曲人性,更能讓靈魂發光,喚起對生命的敬畏。活著因此有了內在尊嚴,無論外在如何支離破碎。
在這個意義消解的時代,我們不再追問很多事物的意義,有意思就行。周星馳說,最緊要是好玩。
但是,有一個問題總能讓我們收起了嬉皮笑臉,那就是,人生有什麼意義?
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是《活著》對人生意義命題的答案,也是福貴一生的寫照。
小說虛構了故事,現實可以比虛構更極端。著名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里,描述了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從震驚到冷漠再到麻木放棄的心理變化。
大批猶太人,並非死於毒氣謀殺,而是死於喪失生存意志,因為他們再也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弗蘭克爾本人經受了常人不能想像的痛苦。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全部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里。弗蘭克林告誡自己無論如何不能自殺。他超越了煉獄般的痛苦,開創出了「意義療法」,幫助千千萬萬的人挺過至暗時刻。
「意義療法」的核心理念是: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已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福貴的樸素人生哲學,和弗蘭克爾的理論殊途同歸,都符合尼采的一句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因此,幾乎失去了一切的福貴,並沒有失去希望和樂觀。他給老牛起了福貴這個名字,還給他起了5個別號,代表了5個親人。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他把深刻的思念,都融在老牛一步一步的耕犁中。日復一日,他安穩地等待踏上歸途的那一天。
正如美國歌曲《老黑奴》所唱:
「為何哭泣,如今我不應憂傷,為何嘆息,朋友不能重相見?
為何悲痛,親人去世已多年,他們已到我所渴望的樂園。
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活著》的結尾,給這首歌配上了畫面。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多災多難的生命,如同大地母親,即使滿目瘡痍,依然寬厚溫暖。
只要活著,只有活著,我們才能感受一切。
勇敢活下去,平凡此生就有意義。
關注@帆子號,聽真人的觀點,長見識,開眼界,做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