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萊蕪,為啥叫這個名?是邑落荒蕪嗎?

2019-07-26     山左歷史

第一次聽到「萊蕪」這個地名的人,大都感到有些奇怪。他們常常會很認真地問「萊蕪」這兩個字的寫法,以及這個地名的來歷?

一般的回答當然就是: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這個回答看起來很清晰,「萊」就是被齊靈公滅掉的「萊子國」的簡稱,「蕪」則是因為「萊子國民」國破家亡之後,遷徙到了這樣一個十分荒涼的地方,由此給人的印象自然是,萊蕪大地不過是一片「荒蕪」的山谷。


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明代嘉靖年間,經萊蕪知縣陳甘雨在撰修《萊蕪縣誌》時引用,漸漸地為人熟知。

但有些人也並不以為然,他們抱著很大的興趣在史籍中尋尋覓覓,形成了不少看似言之成理的新見解。有人認為,「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說萊蕪是「因山得名」;有人認為,「先有萊蕪谷,後有萊蕪縣」,說萊蕪是「以谷為名」;也有人認為,這個地方曾經是「萊、牟之族萃居之地」,「萊蕪」一名應該是由「萊牟」轉音而來的。

凡此種種,大概都有些道理,但彼此之間又爭論不休,說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說法都是臆測的成分居多。因此,倘若沒有更加令人信服的史籍記載發現,「萊蕪」一名可能就是一個永遠難解的迷了。

在紛紜眾說之中,「邑落荒蕪」的說法影響最大。

這種影響的後果,是使人們很自然地將萊蕪和荒涼、荒蕪掛上了鉤,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因為萊蕪城地處曾經浩浩湯湯的汶河之陽,堪稱水豐樹美,往西更是平疇萬傾的大平原、哪有一點荒涼的意味呢?我想,多數人之所以接受這個說法,是因為《嘉靖萊蕪縣誌》的影響,是因為多年來各種官方文本幾乎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介紹,當然,也因為這種說法簡單明了、俗易易懂,甚至還帶有一點故事性和趣味性。

後來讀書多了才漸漸明白,即使」萊蕪」之名果真源於「邑落荒蕪」之說,也是與今天的萊蕪不相干的。

據史籍記載,最早設置萊蕪縣是在西漢武帝年間,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但西漢武帝時設置的萊蕪縣,治所在今天的淄博市淄川區東南一帶;而現在的萊蕪境域,則大體上屬於當時的嬴縣和牟縣。

後來,這三個縣都被撤銷了。到了唐代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才重新在廢置多年的嬴縣舊址上(今萊城區苗山鎮南文字村一帶)恢復了萊蕪縣,萊蕪縣治也才第一次真正進入了今天的萊蕪境內。到了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萊蕪縣治又遷到了現在的萊蕪城一帶,直到今天。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萊蕪」之名的來歷雖然難以確證,但萊蕪縣治的變遷卻是非常清晰的,今天的萊蕪與「邑落荒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非但如此,這裡還應該是一片山青水綠、萬木蔥蘢的寶地。

在今天的萊蕪境內,至少從漢代開始就有了比較發達的冶鐵業,《漢書·地理志》關於「嬴有鐵官」的記載,說明當時就已經有了專門管理採礦和冶鐵的官員;《元和郡縣誌》所說的「唐代猶鼓鑄未休」,則生動地記錄了那個時代冶鐵業的興旺和發達;到了五代後周年間,更是在這裡設置了主管採礦與冶鐵的「萊蕪監」;宋代,萊蕪監與徐州利國監成為全國兩大冶鐵中心,金、元、明、清屢興不衰。

直到今天,鋼鐵產業依然是萊蕪最重要的支柱產業。而據有關資料,木炭作為治鐵的主要燃料一直使用到宋代甚至更晚一些,其後煤炭煉鐵才逐漸走上了歷史舞台。因此,只要我們稍加思考就會明白,萊蕪之所以具有如此綿延不絕的採礦、冶煉和鑄造史,特別是在漢及唐、宋時期就是聞名於世的冶鐵中心,不僅僅因為這個地方有著易於開採的鐵礦石,還因為這個地方有著充足的水資源和豐富的林木資源。如果不是這樣、萊蕪作為一個冶鐵中心的形成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這樣一個地方,怎麼會是荒蕪、荒涼呢?

(文章來源:工會頭條張期朋,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9kTOGwB8g2yegNDN7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