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紅山文化的發源地。1971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小北山出土了目前國內時代最早、體積最大的C形碧玉龍,屬於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被史學界定為「中華第一龍」,赤峰「玉龍之鄉」的美名由此傳播開來。
無獨有偶,1987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館又徵集到一件C形黃玉龍,經過多方取證、考察和專家組鑑定,這件C形黃玉龍的年代比碧玉龍還要早,還要珍貴!
那麼,如果當初是黃玉龍先被發現,那現在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的是不是就是黃玉龍了?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今天,小編就為你細細道來關於這件C形黃玉龍背後的故事。
黃玉龍初到翁牛特旗文管所
1987年的某一天,家住翁牛特旗烏丹鎮的農民李井榮,同在當地法院工作的外甥女婿孫平一起拿著一幅物件描圖去當地文管所,想讓時任文管所所長的賈洪恩給鑑定一下,賈洪恩看到後很興奮,按照物件原樣描出的東西和以前發現的碧玉龍一個模樣,又是一條C字龍!但從事多年文物工作的他並沒有露出聲色,只是淡淡地說,光憑紙上的圖案,看不出是啥,還是把東西拿來看看吧。幾天後,賈洪恩拿到實物一看,果然是玉龍,一問是從哪兒來的,李井榮說是從老家黃谷屯的山上撿的。為了保護國家文物,他說需要到外地找專家鑑定,於是,黃玉龍就留在了翁牛特旗文管所。
1987年末,賈洪恩帶著黃玉龍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找到曾給碧玉龍鑑定的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蘇先生看後,非常激動,說它的年代比碧玉龍還要早,還要珍貴。蘇秉琦先生委託劉觀民隊長寫了鑑定書,認為這件黃玉龍與以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龍大同小異,實為國內罕見的科學標本。宜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
1993年,黃玉龍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黃玉龍出土地點惹爭議
然而,馬忠信將黃玉龍交給賈洪恩時,並沒有提供黃玉龍來源的真實情況,致使當時把C形黃玉龍的出土地點錯誤地確定為翁牛特旗廣德公鎮黃谷屯村。但經過專家實地考察,黃谷屯村作為耕地已有300年的歷史,不可能出土距今幾千年的文物。
為了弄清楚C形黃玉龍的真正出土地點,澄清學術界有人認為翁牛特旗出土的碧玉龍不屬於紅山文化,而是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觀點,2008年夏,為了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翁牛特旗借用「探源」之意,成立了「翁牛特旗兩條C形玉龍探源調查組」,對C形黃玉龍的真正出土地點和兩條C形玉龍出土地的周邊環境進行了艱辛的訪談求證和實地踏查。
黃玉龍的身世之謎漸被撥開
兩年的時間裡,調查組輾轉走訪了將黃玉龍送去當地文管所鑑定的李井榮、將玉龍賣給李井榮的馬躍,三赴遼寧盤錦走訪了馬忠信一家,實地踏查了翁牛特旗黃谷屯、東拐溝村等地,終於揭開了黃玉龍的身世之謎。
1949年春季,翁牛特旗農民馬忠信(1924—1995)在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的半山腰駕犁開墾荒地時,發現自己的犁鏵尖好像被什麼東西擋了一下,走近一看,犁鏵尖上套上了個圈子,馬忠信以為是鐵或是石圈子,根本沒在意,收工時順手帶回了家。孩子們覺得好玩,有時還拴上繩子拖拉著玩,時間長了,經過不斷的摩擦,裡面的玉質逐漸顯露,馬家人於是將其妥善地保存了起來。
調查組在遼寧盤錦馬忠信家中
1955年,馬忠信的二兒子馬金海出生,馬金海長大當家後,這個玉器發生了命運的轉折。馬金海最初有過將其銑成煙袋嘴子的想法,因120元的工錢太貴沒銑成。
1978年,馬金海為給老母親治病,差點以25元的價錢將其賣給了南方收大洋等雜物的老客,正要成交時,被同村的村民馬躍看中,說賣25元太虧了,於是,馬金海將玉器交給了馬躍,讓他幫著給賣個好價錢。
後來,馬躍以120元的價錢賣給了自己的叔伯連襟李井榮。做羊皮襖生意的李井榮盤算著用這件玉器銑三個煙袋嘴子,然後,用銑好的三個上好的煙袋嘴子換上三匹馬,這筆買賣倒是很划算。但因本約好的做煙袋嘴子的玉匠師傅沒上門來,於是這事就被擱置了。
調查組在李井榮家
在這期間的1971年,翁牛特旗博物館徵集到一件C形碧玉龍。197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劉觀民看到了這件玉器,認為它是紅山文化的遺物,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1985年,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對這件玉器進行了鑑定,並指出這是一塊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龍。
當時,《中國文物》《人民畫報》等雜誌都發表了介紹紅山碧玉龍的重要歷史地位和價值的文章,碧玉龍逐漸被世人所知。
此後1987年的某一天,李井榮一家看到對碧玉龍的宣傳後,想到自己家的那件玉器與碧玉龍形狀相似,於是,同外甥女婿孫平一起拿著這件玉器的描圖去當地文管所鑑定。於是就發生了賈洪恩所長巧妙將黃玉龍留在文管所的事情。
至此,C形黃玉龍的準確出土時間和地點的調查終於塵埃落定。調查組確認C形黃玉龍的出土時間為1949年春季,地點為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並在兩條玉龍的出土地分別採集到若干紅山文化遺物,在C形碧玉龍出土地周邊發現19處紅山文化遺址,在C形黃玉龍出土地周邊發現15處紅山文化遺址。由此可以斷定,現藏於翁旗博物館的C形黃玉龍和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C形碧玉龍均屬紅山文化時期遺物,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
2010年11月,翁牛特旗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內蒙古考古工作隊隊長劉國祥、紅山文化學者習永傑、赤峰學院教授張國強等人對出土地進行調查和觀看採訪資料後,進行了詳細的論證,一致認為,出土地、發現人和流轉時間準確無誤,新華社發表了這一消息。
講到這裡,小編不禁感嘆,一件件文物背後,凝聚著的是眾多文保工作者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他們用心血和智慧使這些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綻放出了歲月的光彩,使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得以回歸歷史的真實!
說了半天,是該好好端詳一下這件命運多舛又飽受爭議多年的寶貝了!黃玉龍,高16.7厘米,跟碧玉龍一樣呈「C」字形,通體為黃色,頭部和尾部是赭黃色。
它的選材比較講究,充分利用了玉石的本色和石皮的赭黃色,身體部分是黃色。在做工上,較碧玉龍簡單,正面鼻端無平面,由刻劃出的兩條短線表現鼻孔。龍眼為梭型,顎底刻三角網紋,頸脊起長鬣,龍背鑽一圓孔,圓孔邊緣磨痕十分明顯,如果穿上繩,玉龍的頭尾恰好處在同一水平面上,由此證實為繫繩懸掛所用。專家推測黃玉龍為古人祭祀祈雨的禮制用具。
經專家鑑定,黃玉龍是用產自岫岩的河磨玉製作的,它由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通體琢磨,光潔圓潤,首尾相顧,美目流盼,長鬣高揚,顯得極有生氣,給人一種飄灑、俊逸、神奇的美感。而且古人在雕琢的時候,有意把一些泛紅的石皮保留在玉龍的尾部和吻部,使得黃玉龍的動感美又多了兩處張揚的基點,足以看出當時的制玉水平已經相當高超。
從古至今,在赤峰市翁牛特旗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人類繁衍生息,綿綿不斷,構成了一幅幅厚重、生動的歷史畫卷。
文字 / 編輯:張華
來源:視覺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