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德國閃擊蘇聯,英蘇聯軍仍僅用4天占領伊朗

2021-03-09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德國閃擊蘇聯,英蘇聯軍仍僅用4天占領伊朗

二戰前期,德國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土崩瓦解,英軍在敦刻爾克僥倖成功撤回英國。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武器裝備幾乎全部成為德國的戰利品。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閃擊蘇聯。蘇軍喪師敗績、一路潰敗。

英國、蘇聯在此等險境下,依然做了一件出乎世界意料的事情。兩國聯軍突然閃擊伊朗,僅用4天時間、死亡62人的輕微代價就擊敗了伊朗軍事力量,隨後英蘇聯軍全面逼近德黑蘭,迫使伊朗禮薩汗國王遜位。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多災多難的伊朗人民當時又怎麼被世界兩大強國盯上的呢?聽小編娓娓道來。

伊朗,近代以來一直是英國和沙俄兩個大國博弈的地方,兩國甚至在1907年簽署協議,伊朗除英俄兩國以外,不容第三國染指,這是何等的野蠻、霸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斯的哥薩克旅副指揮官禮薩汗在1921年發動政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與德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伊朗和德國在希特勒上台後,關係更加親密。納粹曾大力宣傳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兩國都要反對英國的奴役、反對蘇聯的擴張。當年,德國甚至在對外貿易中伊朗一度排在第一位。

但是,禮薩汗國王清醒地意識到,伊朗和德國相距甚遠,不能為了德國而去得罪英國和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伊朗明確表示中立,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一度中斷,後來兩國貿易轉經蘇聯進行。

二戰前夕,世界處於多事之秋,禮薩汗國王軍人出生,自然懂得軍事的重要性,大力建設現代化軍隊,花重金打造了一支十幾萬人的現代化部隊,以此保衛伊朗。

當年,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2個皇家近衛師駐紮德黑蘭,9個普通師(其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1個獨立機械化旅。伊朗皇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

但美好的願景僅用了四天就被英蘇聯軍打破了。德國閃擊蘇聯後,盟國援助蘇聯的路線,僅剩下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的鐵路,抵達巴庫和裏海這一條蘇聯生命線。

伊朗成為聯結蘇聯與英國的戰略通道,但是伊朗的親德讓英國和蘇聯如鯁在喉,德國人同樣在這條生命線上出現。禮薩汗國王自以為保持中立能夠撇開與德國的關係,但顯然他低估了英國和蘇聯的決心,最後終於鑄成大錯。

1941年7月18日,英蘇兩國聯合照會伊朗政府,要求驅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伊朗政府在復照中指出,伊朗的工業部門需要德國專家的指導,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替代他們的人。

其實,當時在伊朗的德國僑民總共只有470人,遠遠少於英國和蘇聯兩國僑民。後來,伊朗在英蘇兩國的壓力下,決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國僑民,並著手準備德僑經土耳其返國。但是,這些僑民尚未動身,英國和蘇聯就採取了軍事行動。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英蘇聯軍同時從不同的方向對伊朗發達突然襲擊。北方防線,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準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里被繳了械。

南方防線,伊朗空軍被英國空軍一掃而空,勢單力薄的海軍艦船也在開戰初期全軍覆滅。伊朗陸軍面對僅8000人的英印士兵,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進行了堅決抵抗,4天後克爾曼沙赫油田陷落。自此,伊朗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軍事抵抗。

1941年9月16日,英蘇軍隊全面壓向德黑蘭,伊朗國民議會被迫宣布禮薩汗國王遜位。第二天,21歲的王儲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議會大廈宣誓成為國王。英蘇聯軍正式駐紮伊朗。

禮薩汗國王退位後,離開了德黑蘭流亡海外,僅隔三年後就因心臟病發作,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去世,終年65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dN5E3gBDlXMa8eqli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