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45)
問:人真能走出生命的固有觀念嗎?
答:觀念是人為建立的,只是人對於現象事實的一種認識和解釋,和存在本質沒有根本關係。但是,觀念又是強大的,它可以輕易地遮蔽存在的本質,而人竟然誤以為人的認識概念就是存在的本質。生命觀就是典型的事例,人誤將生命觀和物質觀看作為不可動搖的客觀本質,錯得離譜。但這又證明了觀念是可以建立的,一個人為認識的觀念一統人類幾千年,為什麼就不能讓存在的本質觀念誕生呢?

問:一個觀念真能改變人的矛盾現狀和苦難命運嗎?
答:這是毋庸置疑的,一個生命觀念導致人類誤解世界、誤解自己,製造了滿世界的混亂和痛苦,反之,一個出自於存在本質的感知觀念,也能讓世界正本清源、朗朗乾坤。觀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人與物重歸一體;它能使人與人不再競爭不再分別;它能使存在重新回到存在本身。它不但能再造世界,也能讓人類變成另一類人,更可以讓亂理橫行的世道立即風清氣正,也可以讓災難深重的人類社會改變為美好、幸福、愉悅的共同感知社會。可以說,觀念決定人的命運。
問:這超出了絕大多人的想像,人能夠沒有生命地活著,這居然可以思議?
答:這的確是存在認識的空前跨越,生命觀念解構以後,一切的可能性都會展開,那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不但一切令人目不暇接,人自己的變化才真正不可思議。如果做一個通俗的比喻,那就是:人人都變成了天使。可以做最簡單的想像:人為了獲得美好的感知而活著,而美好的感知就是美好的存在、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他人。新的感知倫理改變人與物的關係,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視世界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人視他人為自己的對應存在部分,人的活動就是為了創造美好的感知,而美好的感知不可能是私有物,共同的感知目的使人與人不再可能產生矛盾與隔閡,一切不利於美好感知的行為完全失去意義,在這個從未有過的感知共同體中,人才是幸福美滿地生活,較之於之前作為生命個體而奔波掙扎的一生,完全是雲泥之別。
問:在感知生活中沒有個人生命的概念了嗎?
答:有,但指代變了,只指個人身體設備,跟計算機硬體設備同樣的性質,但人的感知反映被提升和看重,感知到什麼不再是個人私自的事情,感知反映直接作用於整個感知系統,每個人都是感知的始端和感知的終端,換句話說,你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全人類的事情,關係到整個感知網絡系統的運行。而感知系統的整體反映是由每一個感知端點構成的。人們最注重的就是每個人的感知愉悅,這才是感知社會的任務和目的。個人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關係到人們共同的感知態,每個人的感知狀況都與他人息息相關。

問: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生命及倫理體系都沒有了,人反而活得更好?
答:這就是所有的矛盾都消失後的狀態,人從矛盾重重的狀態中進入到沒有矛盾的狀態中,這就是兩個認識系統構成的反差,放棄了生命系統的認識,人才真正地獲得了存在的自由。這才是人該有的、符合自身的存在。
問:以前是生命的倫理關係拖累了人類吧?
答:是,倫理關係一改變,作為人就輕鬆多了,人再也不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奔忙,做許多與愉悅目的不相干的事情,承受很多與感知需求不相符合的精神負擔,遭遇許多無法避免的艱難困苦。人只作為一個純粹的感知體存在,只感知一切而並不占有任何事物,感知式獲得與占有式獲得有天壤之別,感知式存在與生存式存在有本質的不同。
問:人不再作為生命體了,就少了生命體的各種負擔,是吧?
答:在身體的機能上,沒有任何改變,但人對自己的心理、情緒以及精神意識都完全不同了,雖然自己身體的一切情況都在,但全部轉變為感知信息,這與原有概念不同,它們不再是個人事件,而是公共事件,人身體的屬性發生改變,由私有變成公有,人的私有概念喪失,人再也沒有私有的煩惱。
問:人的一切都公有化,是感知存在的邏輯吧?
答:公有化其實是現在的邏輯概念,感知存在是整體化觀念,那時不分你我,也沒有個體公共之別,因為感知無處不在,感知所到之處,皆是存在整體,更何況感知的近處、頻繁活動處和感知信息的主要來源處,就構成了世界的存在,而世界的良好和諧的存在,才是感知終端的利益,才是每個人的利益所在。人們會像愛護眼睛一樣來愛護感知的存在,任何使感知失衡的現象都會立即被消除,人不但負責維持自身的運轉,還得維護感知存在的良好運轉。事實上,共同的感知存在成為了每個人的生命。
問:感知存在和客觀存在有什麼不同?
答:客觀存在是指與我們無關或有利用關係的事物的存在,而感知存在是我們感知中的存在,是我們正在進行的感知,感知存在不但與我們息息相關,其就是我們本身的存在,而客觀存在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存在,我們只能依附於客觀存在而生存。

問:人真實擁有客觀存在還是擁有感知存在?
答:我們總以為我們擁有客觀存在,事實上我們只能擁有感知存在。因為我們只有感知這一種方式、再無別的方式來存在,所有事物必須經由我們的感知方式來呈現與證明,感知是我們存在的本質。(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