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企業的運營都出現了猝不及防的危機,現金流、供應鏈、銷售端,很多小公司支撐不了也就關門大吉了,還有的則在節衣縮食苦苦掙扎,很多人因此失業,而這次全球危機也讓所有人開始意識到這個世界隨時會給我們當頭棒喝,所謂的計劃趕不上變化,你永遠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當你在職場中不斷攀登的時候,你會發現上升渠道不斷緊縮,如果你只是想著平穩度過,得過且過,可能就會在危機當中敗下陣來,你只有把自己磨鍊得無可取代,才有生存的機會。換句話說,當你已經傲視群雄的時候,你就有抵禦風險的能力。
《從0到1》是一本有名的創業類書籍。它除了給予你創業的一些必備錦囊外,對於個體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是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名字叫Peter Thiel,本身就是史丹福本科及法學院JD的高材生,他畢業後給法官打過雜,給瑞士信貸銀行做過衍生品交易,還創立過一個二級市場的基金Clarium Capital,並在1998年留下了電子商務的跨時代事件:創立Paypal。
別以為他就這麼一心一意經營企業了,他的心思可活絡著呢,2002年的時候Paypal被eBay收購,他也隨即一躍成為目前矽谷最火的投資人,投資的公司包括:Facebook、Asana、Quora、LinkedIn、Yelp、Yammer等。
其中Facebook和LinkedIn對國人普通網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Facebook雖然不能在國內使用,但具備足夠的知名度,而LinkedIn更是白領們積極打造個人職場品牌的必備平台,投資之餘,Peter Thiel還繼續創立公司,Palantir和Founders Fund就是成功案例。前者成為當下最紅的大數據公司,而後者是當紅炸子雞(「基金」的基)。
對於想要開創自己企業的個體和想要繼續深遠發展的企業來說,《從0到1》都是一個很好的範本給予初創者錦囊,規避明顯的陷阱;也給予身處迷茫中的企業一些指引,在發展中應該如何確保自己走的是一條正確且有未來的路而不是把自己帶到陰溝里。
這本書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什麼叫從0到1,0和1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跨越,而我們如何才能跨越,如何做一個壟斷型企業?沒錯,大佬寫書不是教你如何賺到第一桶金,而是直接告訴你做壟斷企業,境界和普通人絕對不一樣。書里舉的例子都是大家熟悉的企業,有亞馬遜、蘋果、雅虎、特斯拉,當然還有PayPal。
企業的經營和造房子一樣,是一幢三層樓的小洋房。第一層是市場要什麼我就提供什麼,我根據產品的樣子打磨,一旦確定好模型後就安排工人流水線生產,這樣就會有一大部分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被生產出來,從而為企業盈利。
第二層是企業自己創造自己的組織基因,並非以產品為導向性而是找到自己的生存基因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比如IBM公司,最早期的時候生產的產品是商用打字機,但如今的產品特色已經和早期沒有任何關聯,但IBM這個公司還是作為行業內的領軍人物被其他競爭對手當成風向標看齊。
第三層是企業的創造不僅造福於本行業,甚至影響到了社會的發展,比如蘋果公司。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我們都無法抹去蘋果公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而它一開始是對手機這個通訊設備進行了革新,但也因此而對我們的移動生活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他提到了學校教育問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竟也會有共鳴。我們在校期間總是以學業成績為目標但不去考慮離開學校後的規劃。我們總是在追求自己各方面的表現,因為學校考核的是綜合,但是當我們以出色的成績畢業了以後我們反而不知道自己最擅長或者最想做的事是什麼,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不了解自己最擅長什麼。所以規劃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很重要,有了規劃就有了對未來的願景,但你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因為商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從0到1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創造本身。這個時刻往往是令人歡呼雀躍的,任何一個新事物的誕生和發明,都可以稱得上是0到1。但是這其中有很大的區別,你的0到1到底只是在低級層面的維持和快速被替代,還是說在中等層面,可以活下去並產生影響但影響有限,到最高層面的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為企業定性。
我們身處在一個時刻變化的大浪潮中,全球化使得無一倖免,整個世界的經濟都被捆綁在一起,而同時我們在這個潮氣雲涌之時產生質疑和不安,我們想要活下去,但人本身追尋安全的本能讓我們想要逃避。
這本書始終都在提出觀點,即企業需要擁有創新思維。PayPal在2000年網際網路熱潮的時候經歷過一個波峰到波谷的潰敗,當時剛獲得融資的他們遭受了納斯達克指數的崩盤,這使得他對於創業總結了四個經驗:1、循序漸進。任何企業都不要妄想可以一口氣吃一個大胖子,或者一夜暴富,哪怕胸懷改變世界的鴻鵠之志,也要一步一個腳印走踏實了;2、保持精簡和靈活性。這裡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允許失敗發生,所有的事情都要給予一定的靈活度和柔韌性,鼓勵員工去實踐從而在創業的過程中摸索;3、在改進中競爭。這個意思是不要想著一口氣吃個大胖子,要把現成的客戶作為出發點才能使得你的創業有保障,不然風險係數會加大;4、專注於產品,而非營銷。對於這點,我不能認同更多。
在實際的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看到了一則好的廣告而去購買廣告中介紹的產品,然而很多時候買到的是失望,產品本身並不如宣傳的那麼優秀,甚至會中看不中用,這個時候客戶就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從而會氣急敗壞,反而對品牌形象產生不良的影響。任何時候,產品都是首位的,這個是硬條件。
競爭是常態,壟斷並不能帶領產業發展,因為只有存在合理的競爭,才能促使企業不斷進行研發和創新,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因為在商界,平衡態就是靜止態也意味著死亡。
每個企業之所以可以長存,是因為它們做了其他企業不能做的事。企業的失敗就在於無法在競爭中勝出。還有,如果你不能把對手打敗,那就和對手聯合吧。這一點Peter Thiel不是當成風涼話說的,而是自己身體力行。
創立特斯拉而被大眾熟知的「狂魔」Elon Musk早前做了http://X.com,Peter Thiel當時做了Confinity,兩家公司幾乎完全一樣,與其對立競爭,兩人同意將公司合併成為Paypal,一開始是Elon Musk掌握控制權,後來Peter Thiel通過「政變」重奪控制權,但是整個過程中,團隊並沒有亂掉和散掉,也沒有撕逼撕得很難看。高手們的格局總是與普通人不同,這兩人還攜手將Paypal送上NASDAQ上市,並在同年被eBay以1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那麼問題來了,我就是希望讓自己的公司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在行業內處於壟斷地位,我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呢?主要是以下幾點:1、專利技術,讓你的產品不具有可替代性或者比現存的事做到10倍好,比如亞馬遜,他們提供的書至少是其他書店的10倍。2、網絡效應,這裡提到的就是人際影響,當一樣產品開始推向市場的時候,你不要妄想一口氣成為天下所有人的心頭好,不如先從小範圍開始做起,通過人際影響傳播,這裡就拿Facebook舉例,最初扎克伯格做的是一個校園網絡群,他先讓同班同學去註冊,逐漸才產生了輻射式的影響力,這也就回到了產品第一的原則。3、規模經濟,這個是企業定位的考慮。當你開始決定做一個企業時,就要考慮到隨後的大規模發展潛能,來使得它可以不受限制的發展。這裡涉及到的是經營理念和經營範圍。比如你開一個瑜伽館,你只能擁有一定數量的顧客。你可以開分店,也可以多招瑜伽老師,但你所產生的利潤遠遠比不上軟體工程師為上百萬顧客提供有價值的產品。這就好比,twitter作為一個平台,它始終在吸引用戶,但並不意味著它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也就是說,如果你從事軟體開發,那麼你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而你從事實業的投資的話,你的模式需要更多的固定資產投入。4、品牌優勢,這裡以蘋果作為例子,喬布斯的個人魅力、時尚的設計、鋪天蓋地的廣告,都使得它在人們心中建立了無可替代的品牌屬性;但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的產品要過硬,也就是你要用實力為所有的花哨當背書。
那麼,特質有了,如何實施戰略呢?1、占領小市場;2、擴大規模;貝佐斯的願景是讓亞馬遜成為在線零售業的住在,但是他的起步是圖書,當他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後,他可以選擇吸引更多讀者來買書或者延伸到其他的領域,他選擇了後者,於是從書籍到光碟、影像和軟體市場,逐漸成為了世界上的網絡「綜合商店」。本來是要做到提供世界上所有的書,到現在是提供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這就是以點到面的擴散。這裡想要告誡所有想要創業的企業的是,循序漸進發展市場是有一定的存在意義的,因為市場是需要有紀律地逐步擴大而不是一步登天;3、不要搞破壞,拿PayPal舉例,它曾經搶走了Visa公司的一些生意,因為有些客戶在網上購物的時候選擇用PayPal,但一旦它的支付方式擴大到全網後,它選擇和Visa共生,而不是打壓對方,這就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共存一樣;4、後來者居上。快不代表長久,你完全可以在一個利基市場發展起來,等到有聲有色以後考慮長遠目標。
他打消了人們對於機器的恐懼感,強調人類不會被機器替代,計算機只是起到補充作用。他告訴每個人都要找到人生最終要的東西——獨特,他自己本身就夠特別的了;當你變得獨特以後,你的眼光也會變得獨特起來,你可以更好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並能讓自己的事業與視野跳脫出狹隘的思維定勢而變得不一樣。
聽天才分享經驗總是有醍醐灌頂的錯覺從而產生「原來如此」的膜拜感,但終究別人的經歷是別人的,這樣一種具有魔幻的投資歷程是需要跳出普通人思維偏「狂」特質所賦予的,創業需要天賦、膽量、眼光。
這本《從0到1》的意義在於如果你只是從書本身出發,會認為這不過是一本紙上談兵無關痛癢的暢銷書,但如果你去挖掘這本書作者背後的故事後,你會發現原來真實人生遠比故事中的有趣得多了。
創業本身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如果風險承擔能力差或者對於一時的得失看得很重的人其實不適合自己去做一個企業。
成功的企業家本身就在基因中隱藏了一些旁人所沒有的特質,他們有獨到的眼光,快狠準的決策,還有承擔失敗的魄力。他們本身最大的成就感來源於創業的過程,來源於把自己腦海中各種天馬行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還記得特斯拉詭異魔幻造型的Cybertruck電動皮卡嗎?
打破常規是這一類人的共有特質,潛力挖掘不設限則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嘗試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通常都會拘泥於自己規劃的圈子,使得自己不斷平庸起來,我們認為人生就這樣了,但永遠不要忘記,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關鍵是你要敢想敢做有遠見。
疫情期間很多公司可能都出現了現金流的問題,很多人也因此可能沒了工作,但是人生不就是起伏跌宕嘛,收拾好心情繼續再戰江湖。正如《從0到1》封面上寫的那樣: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你要想辦法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