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字掌握結構就夠了嗎?這才是書法的靈魂

2019-11-06     墨池硬筆

練習硬筆書法時,如果筆畫沒有任何變化,即使字體結構掌握的再好,寫出來的字也會顯得死板,而不能具備美感,因此我們可以在學習基本筆畫的同時領悟如何運筆。我們在學習行筆中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分別是筆畫的粗細變化、用筆力度的輕重,筆畫方向以及弧度這四個方面。

行筆也叫走筆、過筆,是點畫用筆起收之間的中間環節,就是筆尖在和紙面接觸後筆畫的運行過程。很多人在練習硬筆字的時候特別注重起筆和收筆,實際上行筆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之所以在用筆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於不僅僅重視起筆與收筆,使筆畫兩端「雄厚恣肆」,同時也在中間行筆的過程中下功夫,使筆畫「豐而不怯,實而不空」,骨勢洞達,神盈一體,力貫始終。

書法用筆的「輕重」「緩急」亦是對立統一的概念,可以說,它們源於古人的「陰陽」觀。輕為陽、重為陰,急為陽、緩為陰,輕與重、急與緩只有相互對比才能凸顯出各自不同的視覺效果。力度與速度的自然對比,表現出筆畫和筆畫之間的張力以及動態變化,從而形成筆勢。書法用筆的輕重緩急是筆力以及筆勢形成的基礎,是書法美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行筆這一過程,主要是指筆畫由細到粗(或由粗到細)、筆力由輕到重(或由重到輕)以及方向和弧度變化的過程。其實每個筆畫都是有變化的,橫和豎在筆畫粗細和行筆力度方面都略有變化,就連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篆書的筆畫也都有變化。

筆畫的各種變化塑造了一種美感和藝術欣賞性,所以行筆非常關鍵。比如撇,寫法就是點落式落筆後筆畫由粗到細,筆力由重到輕,略微向右下有一些弧度,行筆方向由右上到左下。還有捺的變化最為明顯,直衝式落筆後筆畫由細到粗再由粗到細、筆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的變化過程。

筆畫的粗細與用筆的輕重密切相關,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粗細是筆畫的形狀,是不同的視覺呈現,它的差異性體現在寫者對於字體的理解,以及對筆畫形狀的感悟。比如運筆中的可以通過提筆來實現粗細的變化,就是在行筆過程中把筆稍微上提而不離開紙面的運筆方法,目的是使筆畫變細,或為按筆蓄勢作準備。當然,筆畫的粗細也受書寫工具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筆性,最終產生了肥瘦、輕重不同的效果。

因此,用筆、筆畫形狀與筆性之間就存在一種相互關聯的內在關係,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唯有明確彼此的關聯,熟練掌握筆性才是掌握好筆畫的粗細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HYMTm4BMH2_cNUg2L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