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未來有一項大計劃)——大連煙台海底隧道

2019-11-04     有標網

凡是和海相連的東西,都有一種神秘和讓人去探索的驅動力,這股驅動力只會讓人嚮往未知。

就好像一個人的剩餘資金多且不穩定,但他一點都不想考慮風險偏好,更不想考慮未來支出,只想利用已知條件探索未知財富。

而在海的一方面,未知條件是防水問題,然後是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最後是如何利用已知條件,解決未知。

總體來說,在經濟實踐上,人類的心理狀況都會隨著未知已知發生行動上的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大連煙台海底隧道」的歷史沿革:

  • 1992年,時任煙台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柳新華和三位同事,提出了建設跨海通道的構想。這一構想,得到了煙台市、山東省的大力支持。
  • 1993年9月,山東省在蓬萊召開了「跨海通道階段性課題研究」見面會。這次見面會上,與會的專家級別都比較高,不少專家在會上都提出了自己對於修建跨海通道的意見和建議。
  • 1994年的年初,跨海通道研究就進入了第二階段。
  • 2004年,魯東大學成立了由何益壽、董國賢、柳新華等近30名專家組成的「環渤海發展研究中心」,為實現跨越渤海海峽的夢想提供人才支撐。
  • 2014年,跨海通道項目已經經過了21年,但這個項目卻依舊停留在設想、圖紙和研討會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在這20多年中,直接參與過跨海通道研究的人大約有100多人,如果算上間接接觸的,人數將過千。
  • 2019年國際橋樑與隧道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表示,渤海灣跨海通道的內部研究已到關鍵節點,課題組已完成通道方案的戰略性規劃研究報告並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初步估算項目資金3000億元。

這項跨海通道技術方案的過程,看起來又像是一個從已知跳到未知的夢境,但當這個夢境甦醒後……它又將成為遠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約54公里)、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約51公里),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

糟糕

那到時候會不會又有一項世界級的工程需要招標?

如果招標,那我們又有什麼已知條件?

到那個時候大家關注點會不會又忽略權衡實踐和經濟的關係?

到那個時候技術、數據、網絡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投放?

那如果到時候普及了5G……

5G技術又會如何輔助海底隧道建成?或許到時候在海底隧道招標的開標評標模式都會採用線上VR投影技術……

不用出門!

就把標給投了!

所以

實現未知的過程,就是一個將已知過程的加工,不要管目標是什麼,儘管把手上現有的資源加工了再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G1vSG4BMH2_cNUgCt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