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和海相連的東西,都有一種神秘和讓人去探索的驅動力,這股驅動力只會讓人嚮往未知。
就好像一個人的剩餘資金多且不穩定,但他一點都不想考慮風險偏好,更不想考慮未來支出,只想利用已知條件探索未知財富。
而在海的一方面,未知條件是防水問題,然後是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最後是如何利用已知條件,解決未知。
總體來說,在經濟實踐上,人類的心理狀況都會隨著未知已知發生行動上的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大連煙台海底隧道」的歷史沿革:
這項跨海通道技術方案的過程,看起來又像是一個從已知跳到未知的夢境,但當這個夢境甦醒後……它又將成為遠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約54公里)、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約51公里),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
糟糕
那到時候會不會又有一項世界級的工程需要招標?
如果招標,那我們又有什麼已知條件?
到那個時候大家關注點會不會又忽略權衡實踐和經濟的關係?
到那個時候技術、數據、網絡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投放?
那如果到時候普及了5G……
5G技術又會如何輔助海底隧道建成?或許到時候在海底隧道招標的開標評標模式都會採用線上VR投影技術……
不用出門!
就把標給投了!
所以
實現未知的過程,就是一個將已知過程的加工,不要管目標是什麼,儘管把手上現有的資源加工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