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2016年底,我寫過一篇文章《摩拜CEO胡瑋煒:失敗了,就當做公益吧》,如今看,共享單車還遠算不上成功,但好像也不能算公益,因為資本的野心和貪婪,早已超越了做單車的初心,某種程度上,失控的共享單車正在演變成一種城市公害。
截止2017年9月,在資本競爭強力推動下,全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超過1600萬輛,北上廣深占近三分之一,四大城市均屬超量投放。投放超量,運營滯後,監管滯後,各城市相繼出現處置共享單車的墳場,北上廣深又成了共享單車最大的墳場。
北京:截止2017年9月7日,15家企業共在北京投放235萬輛單車,北京交委叫停新增投放。
北京朝陽
北京通州
北京豐臺
上海:截止2017年8月18日,上海共享單車投放輛超178萬台,而上海實際只需要50多萬輛。上海叫停疏導一年後,仍有約100萬輛。
上海虹口
上海浦東
廣州:2018年4月,廣州清理單車超過9000輛。截至7月20日,摩拜在廣州回收單車超6萬輛。
廣州天河
廣州海珠
深圳:我們只需89萬輛共享單車,其餘的請走開。2017年8月23日,深圳暫停在深圳城市公共空間新增投放共享單車。
深圳龍崗
深圳福田
深圳南山
の
截止2018年6月,中國所有共享單車企業共投放超2700萬輛單車。共享單車的物種入侵不僅發生在一線城市,二三四線城市也開始出現大面積的共享單車墳場。
天津王慶坨
鄭州金水
合肥廬陽
南京江寧
杭州下城一號
杭州上城
杭州西湖
武漢武昌
南昌東湖
福州晉安
福州鼓樓
廈門同安
南寧青秀
昆明五華
の
2018年7月29日,我看完吳國勇老師的作品《無處安放》後,被各大城市共享單車的墳場所震撼。我想知道,除了那些我們平日不會看到的、隱蔽的墳場,我們的身邊,共享單車目前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於是我帶著一個手機,一個充電寶,騎著自己的獨享單車,準備去街上一探究竟。我大概騎了10個小時,主要探查範圍在北京三里屯、朝陽公園、亮馬橋附近(這幾個地方算是城市治理水平非常高的了),拍了大概300多張照片。
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共享單車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單車毀壞嚴重,四處堆積,占據道路,破壞環境,視覺污染等等。資本過度競爭,單車超量投放,運營管理滯後,政府監管不力,用戶不規範使用,讓一個原本很美好的事物,變了質。
以下是我拍的照片的三分之一,看完照片你會發現:真正影響我們生活的,可能並不是那些震撼的墳場,而是街頭巷尾每一處微小的體驗。
很多共享單車,都變成了獨享單車。有的不僅是上鎖,還在車上貼個標籤,上面寫著「私用,請勿騎走」。單車多到泛濫,根本不知道鎖一輛據為己有的意義是什麼,可能這種人就是「天生貪婪」吧。
單車每天都有自然損耗,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為破壞。塗二維碼,貼小廣告,拆輪子,劃座子,亂扔亂放等。當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做法,這種低素質,並不是共享單車出現後才有的。
共享單車占道問題非常嚴重,讓本來擁堵的城市更加擁堵。人行道本來就窄,如今被塞滿共享單車,讓人無路可走。一部分是用戶故意亂停亂放,一部分是用戶根本沒地可放,很多辦公樓、商場前以及絕大多數小區,都不讓停車,沒地方停就停在路邊了,然後企業運營能力又跟不上,導致單車越堆越多。一個人把車停在道上後,就會有更多人往那停,這就是破窗效應。
爛在大街上的單車非常多。最操蛋的是,你看車上灰塵就知道,車可能堆在這裡很久了,企業並不會來回收。可能對企業來說,回收處理這些車的成本,遠高於把它們扔掉,資本首先追求利益,沒有利益在裡面,誰跟你談公益和責任。
騎到偏僻地兒扔下不管的車非常多。這些基本也都會成為廢車,因為單個屍體的回收,是極低效率和極高成本的。為什麼這種事可以隨意發生,部分用戶素質低是其一,隨意破壞單車並不會有任何處罰是其二。
爛在小區的單車最多。為什么小區的廢棄單車多?單車是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不騎進小區算什麼解決最後一公里。但騎進小區後,運維人員就不管了,不管是髒了還是壞了,企業基本都不會去做回收。我去過的小區,基本上都有廢棄的車,所以總體上算下來,這也是非常大的體量。
這只是我花了10個小時,沒有目的性沒有策劃的一次拍攝,說實話,糟糕程度超過我的想像。
共享單車的初心並不是這樣。
共享單車的代表之一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瑋曾說:一個城市如果適合自行車騎行的話,它的幸福指數一定是非常高的。它應該有自行車道,然後有綠樹,空氣良好。所以我們有一個Slogan:騎行改變城市。其實就是能夠讓城市的管理者,讓我們所有人意識到我們其實可以騎自行車出行,以及我們城市可以規劃得更適合自行車出行。
創造它的是那顆美好的初心,毀掉它的是資本的野心和人性的貪婪。受益的是我們,破壞它的也是我們。
我自己是共享單車的忠實用戶,我已經一年半沒坐過地鐵和公交了,基本上遠途打車,5公里以內都騎單車。單車,本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物,希望我們能更好的擁有它。
Reference:
1.《無處安放:20城共享單車墳場全記錄》BY 汪婷婷、孫俊彬,來源@後窗工作室
2.《無處安放》視頻,墳場圖片,作者吳國勇
3.《摩拜單車在北京的15天》來源@一席
4. 其它照片作者為粥左羅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粥左羅。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