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住建廳駐祥雲縣扶貧工作隊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2020-04-30     中國縣域經濟報

本報訊 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掛鉤祥雲縣,幫扶祥雲縣下莊鎮金旦、大倉兩個行政村,現已連續分別下派了四批扶貧工作隊,下足繡花功夫,把幫扶工作進一步做細做實,為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做出了新的貢獻。

每一批駐村工作隊結合自身所見所感,將駐村期間走村入戶宣傳脫貧政策、深入田間地頭髮展脫貧產業、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耐心細緻化解矛盾糾紛、身體力行改善人居環境,省住建廳下派的第四批的駐祥雲縣扶貧工作隊大倉社區駐村隊員、第一書記和雲娟作為清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剛走出大學校門就被單位安排到基層鍛鍊,通過駐村扶貧,自己也得到鍛鍊提升,並對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演深有體會地說:「做好扶貧工作、當好第一書記,不僅要有干好工作的強烈願望,更要有干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要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理論聯繫實際的舞台,把扶貧工作實踐當作知識轉化、能力提升的平台」。

每天一大早,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住祥雲縣兩個行政村的工作隊員就與村裡的幹部聚在一起,分析研究脫貧摘帽衝刺中打硬仗、啃硬骨頭的方法和措施,緊接著深入一線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幾批工作隊和村裡的不懈努力,爭取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卓有成效,有效緩解貧困農戶生產發展所需資金短缺問題,提高了貧困村、貧困戶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讓貧困群眾受益,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加快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然而,在打贏高質量脫貧收官之戰的衝刺階段,工作越往後,難度越大,需要大家為之做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祥雲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邵虎、副總隊長黃增經常深入到群眾環抱的這兩個村,與駐村工作隊員交心談心,共商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和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之策。

用駐村形象凝聚人心。2015年8月,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掛鉤祥雲縣,幫扶祥雲縣下莊鎮金旦、大倉兩個行政村,並連續下派了三批扶貧工作隊。「每一批駐村扶貧工作隊,懷著一份愛民情懷,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捧接著一捧跑,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金旦村黨總支部書記李世登提到下派的工作隊,便豎起了大拇指誇獎道,每一批駐村的扶貧工作隊員,身上曬蛻了好幾層皮,瘦好幾斤。

「駐村工作隊既做到了『雪中送炭』,又增強了『造血功能』,在當地樹立了良好形象。」金旦村委會主任李世彪說,每一支下派的駐村工作隊結合實際情況,從群眾需求期盼出發,全面了解鄉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及早理清駐村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與措施,制定工作規劃,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成效。

雲南省住建廳下派祥雲縣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任旭東婚假未滿便說服新婚妻子,隻身匆匆歸隊;易斐然的母親生病住院,得知情況後,忙打電話回去,卻沒人接,一時急得不知所措,在眾人的勸說下,又把電話打給親戚,幾經周折,打聽到母親病情好轉才鬆了口氣……他們每個人都有著感人的故事,有苦也有樂,有失也有得。通過在一線開展工作,熟悉了村情、民情和貧情,掌握了政策、數據等業務,制定措施,推進工作,下足繡花功夫,一步一個腳印,把脫貧攻堅工作做細做實。

用工作成果鼓舞人心。每逢周六,金旦河邊熙來攘往,周邊的彝族群眾在雲南省住建廳援建的金旦村農貿市場開心地挑選著售賣的食品、雜貨、生活日用品等,一派熱鬧景象。「以往要走30多里山路到鎮政府所在地下莊集鎮,才能購買到生產物資和日用品,大夥外出趕集一次不容易,上回街要買足夠吃十多天的蔬菜,經常是吃到肚裡的不多,爛掉倒掉的不少。」金旦村彝族婦女周潤秀說,過去趕集路又遠又難行,到了雨季,泥爛路滑,連摩托車都騎不成,「買難、賣難」一直困惑著大夥。

為切實解決好群眾「買」難「賣」難的問題,雲南省住建廳協調160萬元資金,通過縣鎮村的共同努力,在金旦河畔修修建了農貿市場和民族文化廣場。去年3月,農貿市場建好後,村裡的彝族同胞在每個星期六都會自發在這裡趕集。為了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在脫貧路上不「瘸腿」,雲南省住建廳積極協調爭取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用於掛鉤幫扶的金旦、大倉兩個村委會的交通、基建、水利、產業和農村人居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同時,加大投入保障,多方籌措,不斷加大省級示範村建設力度。三年來安排祥雲29個示範村建設,安排資金6103萬元。僅2017年就安排8個示範村建設資金1600萬元;特別是將大倉、金旦17個村組列入省級規劃示範村,投入資金達3703萬元。

針對祥雲的實際,積極推進「七改三清」行動,改善基礎設施。 2017年下達4700戶農危改指標助推脫貧攻堅,下達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1.128億元,為「三保障」奠定堅實的基礎;三年共下達棚戶區改造指標12777戶,3.1942億元。僅2017年就下達8347戶,2.0867億元;支持「多規合一」工作,在兩年間支持規劃補助費300萬元,其中2017年補助100萬元;整合各類社會資金近1000萬元,僅2017年就協調社會資金126.38萬元,其中60.84萬元用於支持農戶,65.54萬元用於支持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通訊員 陳應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iShzHEBiuFnsJQV2o7y.html